董明珠答中评:愿与香港有更高层次合作
制造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记者:您领导的格力电器,是中国制造业的代表。以您的角度,如何评价制造业对整体经济的支撑与拉动作用?
董明珠:制造业是整个经济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通常会讲三大产业,但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实力,制造业发展能够明显改变人们的生活,通过源源不断的创新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优越的条件。同时,制造业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所以制造业在整体经济发展当中,我认为是重中之重的一个领域,对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拉动作用。
香港现在面对一个最好的机遇
记者:一般讲金融业是给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服务的,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支撑金融业比较快速稳定地发展。近年新加坡金融规模扩张,就跟很多的制造业企业转移到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有关。那么从您的角度讲,在大湾区作为制造业龙头,您对香港的金融业有什么期待?
董明珠:首先,大家都觉得香港遇到了困难,但是我觉得恰恰相反,香港现在面临着最好的机遇,因为大湾区的设计与规划进入了新阶段,这给香港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环境。过去我们常常讲香港是一个航运中心,航运是香港的四大经济支柱之一,而大湾区有众多的实体经济,对航运和转口贸易的需求是很大的,有航运和贸易这些实体经济在,香港的金融业是有基础有支撑的。
第二,香港的金融业可以反哺实体经济,我们都知道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但是以内地为腹地,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其实不能脱离中国内地的巨大平台和巨大发展空间给与的支撑。简单地说,中国内地经济参与了全球化,中国经济是国际化其中的一份,所以我觉得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反哺到各个不同领域里面去。金融要服务好实体经济,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中国内地规划巨大的制造业。
第三,金融还有个联通功能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各个行业都离不开金融业务,通过金融对各行各业的串联,可以形成一个放大效应。反过来如果没有各个行业的不断发展,金融也就失去了光芒。
所以在目前的背景下,特别是大湾区的国家战略规划进入新阶段的时刻,我觉得香港应该是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港珠澳大桥的区域联通功能,通车这么多年,现在车流、人流、物流都在不断增加,正是到了发力的时机了,逐步开始联通港珠澳三地、实现融合发展。大湾区的规划与设置,使得以往的边界进一步淡化,现在整体看融合发展的势头非常明显。
中国的制造业还需要继续向上提升
记者:当前中国的房地产业和人口红利都有所下降,同时还面临一些成本更低的国家参与制造业的竞争。您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应该如何提升,增加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董明珠:我认为中国的制造业还是需要继续向更高水平提升。因为整个人类对于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的需求都在提升——特别是你看我们的人均寿命,现在来跟90年代比,人均寿命大概都提升了10年。如果没有很好的环境、物质来做保证的话,怎么来提升?所以好的环境和物质是要以科技来支撑、技术来支撑。所以接下来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一定要来自科技、来自技术,而不是过去某个时期仅仅以低廉的产品、低廉的价格来进行市场竞争。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深刻领会了,就知道房地产只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当房地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美好生活还需要有其他的支撑,一个国家也不能仅仅依赖于房地产来做发展。以前有人说,格力电器的发展是来自于搭房地产的便车,其实不是的,我认为并不是房子盖得越多,家电就可以卖得更多。格力电器做的家电,其实更主要是从质量、从生活、从环保这些满足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来研发产品,比如我们的空调从“冷风吹人”到“风不吹人”,我们的冰箱从“保管保存”到“保鲜保味”,我们的洗衣机从“洗乾净衣服”到“洗烘护一体”,我举了这些例子大概就清楚了,从这个方面拓展,从满足老百姓需求的角度去创新,去实现制造业高端化,这样市场才会越来越大。
根据市场需要布局 赋能给别人
记者:面对逆全球化和关税壁垒,很多制造业企业选择去海外建厂,对格力而言这会不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董明珠:格力电器是一个立足中国的世界品牌,我们就是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做布局。比如20年前我们建了巴西工厂,是因为那时候我们运一批空调去巴西,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满足不了当地的需求,所以我们就在当地兴建工厂。
格力的企业文化应该进行全面的梳理、研究与总结
记者:格力管理着全球约8万名员工,其中有约1.3万名研发人员和4万名技术工人,您作为这家著名企业的领导者,如何评价格力员工的特质?他们的执行力与创新能力,以及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哪些影响?
董明珠:一个企业的文化很重要,而企业文化是通过我们每一个个体员工的行为来展示的。特别是对一个拥有约8万名员工,包括一万多名研发人员和四万名技术工人的大型制造业企业来说,良好的企业文化无论对于研发、生产,还是市场推广,都是非常重要的。
格力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良好的企业文化功不可没。我们格力以“忠诚、友善、勤奋、进取”为企业精神,我一直重视如何将这8个字,落实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同事之间的交往中。在这个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十分有利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氛围;而长期坚持的企业文化对于格力的发展与壮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格力作为一个已经有32年历史、拥有大量员工的企业,企业文化一路走来、一路建设。对中国内地逐步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言,格力的经验与教训包括企业文化,都应该进行全面的梳理、研究与总结,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业化进程也是有好处的。
让员工产生更加愿意去努力勤奋工作的主动性
记者:我曾经采访过一个管理过中国内地、菲律宾和柬埔寨工厂的上市公司高管,她的公司也有越南工厂,她认为中国员工相对来说在吃苦和执行力方面还是更强一些,您有没有这样方面的感觉?
董明珠:我并不希望我的员工天天要靠吃苦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而是更多地给他们创造一种氛围,让员工产生更加愿意去努力勤奋工作的主动性,一定是要主动的、带着愿景去工作,因为我们要生产研发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的产品,那就必须在生产研发过程中给员工创造美好舒适的环境,我觉得这是我想看到的,否则天天靠吃苦加班的员工他怎么去想象美好生活的场景。
格力以“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为企业态度,形成了以“质量第一,不断创新,追求完美”的企业实干文化,倡导所有格力人脚踏实地,奋斗拼搏,以最真诚的心做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我想,这种企业文化对每一个进入格力的员工而言,都是有影响的。
更愿意跟香港有更高层次的合作
记者:香港目前正在推动再工业化特别是高端制造,您作为企业的领航人,在格力这个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业制造集团的下一步发展中,有没有考虑利用香港的优势在港布局?
董明珠:我觉得单一讲如何利用香港的优势,很难表述,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布局的问题。
现在每个城市都在招商,每个城市都说自己有优势。对香港而言,格力电器的产品早已进入香港市场,已经具有相应的品牌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大幕也正在逐步展开,这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更愿意跟香港有更高层次的合作,比如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这样的目标,怎么样能通过香港、通过大湾区来实现协同发展。我认为,香港拥有很多科研能力强、处在前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我希望这些机构能和我们的制造业融合,这样让香港的学生们对制造业、对科技创新能有更感性的认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读完大学后能够能想去积极为社会做贡献,这样同时也能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
就如我在今天演讲时所说,格力电器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截至目前格力累计申请专利数量已超过11万项,位列空调行业的第一。从产品创新看,我们不断地给消费者带去了更加舒适的生活体验,以最真诚的心做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在技术进步方面,格力电器还有工业装备等方面的发展。这里面都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未来格力电器可以与香港在这些方面,去探索更高层次的合作。
(本次论坛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特首政策组、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特首李家超、中联办主任郑雁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邓中华出席;内地、海外和本港20多名专家学者、商界领袖和政府官员包括董明珠董事长应邀作大会演讲。超过400人出席论坛,包括专家、学者、外国驻港机构人员,以及来自智库、商界、专业界别、外国和本地商会的人士。)
制造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记者:您领导的格力电器,是中国制造业的代表。以您的角度,如何评价制造业对整体经济的支撑与拉动作用?
董明珠:制造业是整个经济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通常会讲三大产业,但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实力,制造业发展能够明显改变人们的生活,通过源源不断的创新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优越的条件。同时,制造业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所以制造业在整体经济发展当中,我认为是重中之重的一个领域,对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拉动作用。
香港现在面对一个最好的机遇
记者:一般讲金融业是给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服务的,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支撑金融业比较快速稳定地发展。近年新加坡金融规模扩张,就跟很多的制造业企业转移到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有关。那么从您的角度讲,在大湾区作为制造业龙头,您对香港的金融业有什么期待?
董明珠:首先,大家都觉得香港遇到了困难,但是我觉得恰恰相反,香港现在面临着最好的机遇,因为大湾区的设计与规划进入了新阶段,这给香港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环境。过去我们常常讲香港是一个航运中心,航运是香港的四大经济支柱之一,而大湾区有众多的实体经济,对航运和转口贸易的需求是很大的,有航运和贸易这些实体经济在,香港的金融业是有基础有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