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有机 回稳可期——2022年非洲展望

1月8日,乘客在科摩罗莫埃利岛的机场接受新冠病毒检测。(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1月14日电/据新华社评论,2021年的非洲,局部动荡与新冠疫情交织,跌宕起伏。2022年,非洲风险与机遇并存,回稳可期。

  在抗疫方面,新冠疫苗接种率有望继续提高,但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给抗疫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在经济领域,全球贸易回暖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升有利于非洲经济复苏,但通胀上升以及美国货币政策收紧预期等因素又令非洲各国面临压力;在安全领域,如果疫情缓解、经济复苏,非洲整体安全形势有望趋稳。

  “免疫鸿沟”有望缩小

  非洲累计新冠确诊病例目前已突破1000万例,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让疫情防控充满变数。迫于疫情压力,非洲多国近期再次收紧防疫措施。肯尼亚、安哥拉、刚果(布)、加蓬等国政府要求当地民众在进入政府部门等场所时,必须出示疫苗接种证明或新冠检测阴性报告。

  去年12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第五届非洲联盟-联合国年度会议上说,摆脱新冠疫情是实现非洲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非盟致力于提高疫苗和医疗用品的可及性,但目前只有6%的非洲人口完全接种了疫苗。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非洲要到2024年8月才能达到70%的接种覆盖目标。

  世卫组织全球卫生筹资大使、英国前首相布朗日前发表文章指出,西方国家正在销毁过剩的新冠疫苗,而最贫穷的国家却一剂难求,“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消除免疫鸿沟,解决疫苗分配不公是当务之急。在非洲迫切需要疫苗之时,中国及时伸出援手。中国企业已和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非洲国家合作生产疫苗。中国还将为非洲国家援助实施10个医疗卫生项目,向非洲派遣1500名医疗队员和公共卫生专家。

这是2021年12月8日在刚果(金)东北部地区拍摄的参加联合军事行动的刚果(金)和乌干达士兵。(来源:新华社)

  “和平赤字”有待缩减

  2021年,当非洲各国忙于应对新冠疫情之时,暴恐阴霾再次笼罩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西非多国政局动荡,中部和东部非洲冲突与纷争不断,和平与安全成为非洲亟待实现的首要目标。

  “和平赤字”有待缩减

  2021年,当非洲各国忙于应对新冠疫情之时,暴恐阴霾再次笼罩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西非多国政局动荡,中部和东部非洲冲突与纷争不断,和平与安全成为非洲亟待实现的首要目标。

这是2021年6月10日在尼日利亚拉各斯拍摄的拉伊铁路通车仪式上的火车。拉伊铁路是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土集团)承建的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的第二标段,连接尼日利亚经济中心拉各斯和西南部工业重镇伊巴丹。(来源:新华社)

  经济复苏或将提速

  世界银行2021年10月预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及国际贸易逐步恢复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21年经济增长率预计为3.3%,2022年和2023年经济增速分别为3.5%和3.8%左右。但考虑到非洲新冠疫苗接种率较低,该地区经济复苏前景依然脆弱。

  在2021年5月举行的联合国安理会关于非洲和平与安全议题的高级别会议上,古特雷斯说,新冠疫情让非洲约1.14亿人陷入极端贫困,并导致非洲大陆经济增长放缓。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指出,新冠疫情扰乱了非洲经济,导致许多非洲国家通胀加剧、民众失业和生活水平下降,并对非洲中小企业和公立医院等造成了巨大打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1年10月发布报告说,非洲地区复苏进程取决于全球新冠疫情走势和地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进展,此外还受全球经济活动和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部主任阿贝贝·塞拉西表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经历了一场持久且反覆的新冠疫情,要恢复经济正常运行并非易事。他认为,面对疫情威胁,加强国际合作对于非洲至关重要。展望未来,该地区仍有巨大潜力,机遇和挑战并存,应借助更多创新和绿色增长模式,以及大胆改革和持续引进外资等举措应对挑战。

  分析人士认为,2021年1月正式启动的非洲自贸区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凸显非洲国家推动经济转型的决心,有望增强非洲发展韧性。非洲自贸区秘书长梅内曾向记者表示,世界上有些国家有能力推出规模较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干预措施,但非洲国家很难出台类似措施,因此要把促进非洲内部贸易作为“复苏推动力”。

1月8日,乘客在科摩罗莫埃利岛的机场接受新冠病毒检测。(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1月14日电/据新华社评论,2021年的非洲,局部动荡与新冠疫情交织,跌宕起伏。2022年,非洲风险与机遇并存,回稳可期。

  在抗疫方面,新冠疫苗接种率有望继续提高,但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给抗疫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在经济领域,全球贸易回暖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升有利于非洲经济复苏,但通胀上升以及美国货币政策收紧预期等因素又令非洲各国面临压力;在安全领域,如果疫情缓解、经济复苏,非洲整体安全形势有望趋稳。

  “免疫鸿沟”有望缩小

  非洲累计新冠确诊病例目前已突破1000万例,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让疫情防控充满变数。迫于疫情压力,非洲多国近期再次收紧防疫措施。肯尼亚、安哥拉、刚果(布)、加蓬等国政府要求当地民众在进入政府部门等场所时,必须出示疫苗接种证明或新冠检测阴性报告。

  去年12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第五届非洲联盟-联合国年度会议上说,摆脱新冠疫情是实现非洲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非盟致力于提高疫苗和医疗用品的可及性,但目前只有6%的非洲人口完全接种了疫苗。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非洲要到2024年8月才能达到70%的接种覆盖目标。

  世卫组织全球卫生筹资大使、英国前首相布朗日前发表文章指出,西方国家正在销毁过剩的新冠疫苗,而最贫穷的国家却一剂难求,“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消除免疫鸿沟,解决疫苗分配不公是当务之急。在非洲迫切需要疫苗之时,中国及时伸出援手。中国企业已和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非洲国家合作生产疫苗。中国还将为非洲国家援助实施10个医疗卫生项目,向非洲派遣1500名医疗队员和公共卫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