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议事规则创议政新风

  中评社北京8月13日电/据大公报报道,反对派立法会议员闹辞后,今个立法年度立法会料可审议40多条法例,较过往只能审议20多条法例,效率大大提高。然而,为防患于未然,令议会重回正轨,今年立法会先后两次通过修订《议事规则》,建立文明议政的新框架,多做惠民利民的工作。

  过往由于反对派长期把持立法会超三分之一的议席,使得一些涉及香港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重要议案在议会屡屡碰壁。反对派议员眼中只有政治、没有民生,只懂得利用《议事规则》的漏洞,为反对而反对、为“拉布”而“拉布”,瘫痪议会运作。后期更从文斗舌战升级至武斗,在议会撒纸钱、掷杯、抢文件、非法霸占会议厅等,将街头暴力行为搬进庄严的立法会议事厅。

  在这种劣质议事文化下,从机场三跑、港珠澳大桥等,大量涉及经济民生的议案因为拖延而让纳税人承担天价预算。长此下去,得益的是少数政客,牺牲的是香港全体市民。市民对立法会的印象亦变得相当负面。

  完善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防止反中乱港分子借助议会平台损害港人福祉,可说是将议会拨乱反正的第一步。第二步无疑是堵塞《议事规则》漏洞,避免日后再有人钻空子扰乱议会运作。

  立法会日前通过第二批《议事规则》的修订,主要包括限制委员会人数,以确保委员会有效运作;规定议员出席会议需穿着商务服饰,避免会议流氓化,令议会回复庄严;以及设立惩罚机制,无合理理由缺席会议而导致流会的议员将被扣薪,相等于议员一日薪酬。

  事实上,过去反对派为了“拉布”不停点人数,但自己却“拉大队”离开议会厅,刻意制造“流会”,浪费公帑及时间。故今次修订会对无有效理由而缺席的议员施行财政处分,以儆效尤。

  “爱国者治港”从来不是口号,更不是要搞“清一色”,相反,在扫除那些反中乱港分子后,中央对治港者有更严格的要求。今次修订《议事规则》,除了堵塞现有漏洞,亦对议员立下新的高标准,这才能为香港在止暴制乱后,为议会带来新气象和新风貌,回归理性辩论的议事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