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韬语中评:习拜会标志中美战略性回缓

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彭韬(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陆文煜)当地时间11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斐洛里庄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两国元首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以及事关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彭韬对中评社记者表示,本次中美两国元首在相互尊重的气氛中交换了各方面意见,对两国当今和今后的关系发展非常重要,有利于改善双边关系。但本次会晤只能说是一个中美关系正向发展的量变积累,是中美关系基于战略性的一定回缓,并未达到中美关系回暖的转折点标志作用。未来中美要明确各自的定位、尊重彼此的差异以及和平共处,避免冲突与对抗达成共赢。本次会晤中,中美还初步形成管控台海危机,为台海和平稳定的环境创造有利条件的共识。

  中美关系有战略性回缓并未达到回暖标志

  彭韬表示,中美关系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大国关系,本次中美两国元首在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以及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对两国当今和今后的关系发展非常重要,有利于改善双边关系。但本次会晤只能说是一个中美关系正向发展的量变积累,是中美关系基于战略性的一定回缓,或者说是有增加中美双方政治互信和管控分歧的作用,并未达到中美关系回暖的转折点标志作用。   彭韬指出,这是因为首先双方都意识到有改善和积极管控中美关系的愿望。虽然去年在巴厘岛举行的习拜会上,拜登总统曾就两国关系作出“五不四无意”承诺,即美国不寻求同中国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美国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但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中美关系充满了坎坷、波折,美国言行不一致,完全背离了当时的承诺。双方在贸易、科技、人权、台湾、南海等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摩擦和冲突,美国不断对中国进行抹黑和诋毁,使得两国之间出现了“新冷战”的风险,也破坏了两国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基础,修复起来不是一次简单会面就可以达成的。所以中方也一直在强调“通往旧金山的路并不平坦”。因此,要想通往旧金山就必须先重返巴厘岛,重返巴厘岛是基础、是前提,才能使中美两国关系回到正轨。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近一段时间,中美关系之所以出现一些积极迹象,政府高层互访、亚太事务磋商、经济工作组会议、金融工作组会议等,这其实是双方在为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共识的跟进和落实做铺垫。”彭韬谈到,近期美方又阐述了重视对华关系、愿同中方保持沟通的立场,作出了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不支持“台独”的表态,展现出稳定和发展关系的积极姿态。这也从侧面也说明了拜登政府正面临2024大选压力和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旋涡导致内部不稳定的矛盾,所以必须要缓和对华关系,而避免多头作战和冲撞中国,毕竟中美两国在历史传统、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差异。如果不能有效管控中美两国分歧,使得中美两国关系滑向低谷,对自己也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自己的利益也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所以基于此背景,双方在积极推动双边关系发展,但还远未达到中美关系回暖的标志。   中美要明确定位、尊重差异寻求和平共赢

  习近平主席在会晤中表示,“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变对方是不切实际的,冲突对抗的后果是谁都不能承受的。”对此,彭韬认为,这告诉我们要明确中美各自的定位、尊重彼此的差异以及和平共处,避免冲突与对抗达成共赢。

  首先,中美两国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摆正对彼此的认知。彭韬表示,作为两个世界大国,中美能否明确自身的定位并拥有正确的相处之道攸关世界和平和人类前途命运。两国人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共同的利益,因此“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在这次中美达成关于元首会晤的目标共识时,都提到了中美两国元首将就发展中美关系“战略方向”的话题进行沟通。所谓中美关系“战略方向”和中美正确的“相处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要就中美两国的相互认知和对中美关系的基本定位达成共识,中美交善世界受益,中美交恶全球遭殃。中美关系近几年之所以陷入建交以来的最低谷,根源在于美方抱持错误的对华认知,制定了错误的对华政策。双方最终排除干扰达成“重返巴厘岛”“面向旧金山”的重要共识也再一次证明,只要本着对历史、对世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对彼此树立正确理性的认知,对改善关系抱持最大诚意,中美关系就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稳下来、好起来,回归健康稳定发展的正轨。

  其次,中美两国需要尊重彼此的差异,才是维护中美关系的基石。彭韬指出,一味想改变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尊重才会有信任,只有信任才会有真正的合作。这是中美建交44年以来积累的重要经验,也是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差异较大,所谓互相尊重就是要尊重彼此的差异,接受彼此的多元。不能因为有分歧就将其视为异己加以排斥,甚至凭借自身实力干涉他国内政,这属于典型的强权政治思维,“想改变对方是不切实际的”,不仅会使中美两国关系滑向另一个低谷,还会进一步威胁到世界的和平。只有尊重彼此的发展道路,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与合理关切,平等对待、管控分歧、求同存异才能推动中美关系健康发展。   最后,中美两国需要和平共处,避免冲突力求合作达成共赢。彭韬谈到,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半个世纪以来的真实写照,也是双方应当继续争取的共同目标。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具有高度互补性。无论是教科文卫还是经贸能源、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中美都存在广泛合作空间,在解决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等全球性议题上承担着重大责任。中美双方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所以“冲突对抗的后果是谁都不能承受的”。中国致力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同世界建立更紧密联系不会也不可能与世界“脱钩”。中国致力于扩大对外开放,正在以更短的负面清单、更好的营商环境,为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更广阔的合作机遇。中美关系不应是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也不是你死我活的生存争斗。中美各自的成功应该是彼此的机遇而非威胁,中美两国应该加强对话而不是对抗,毕竟这个世界容得下中美两国各自发展,共同繁荣。

  中美初步形成管控台海危机共识

  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主席在会晤中深入阐述了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并指出美方应该将不支持“台独”的表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停止武装台湾,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彭韬对此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表述再次重申了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强调了在台湾问题上的主权不容侵犯,这是中方坚守的红线底线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美方必须严肃对待中方关切和主权,停止搅动台海局势,干涉中国内政。其次,中国坚持和平统一,坚决打击任何企图破坏这一目标的势力。习近平主席强调美方应该将不支持“台独”的表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也反映了切断“台独”势力外部勾连,打击“台独”势力的坚决态度。这个表述一如既往地传递了中国在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和和平统一的坚强决心,中国终将统一,也必然统一。   彭韬认为,在本次会晤中,拜登也提出不支持“台湾独立”,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这也说明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情势下,中美两国都表示不希望台海局势再度恶化而导致中美之间发生冲突,出于管控危机和稳定中美关系的原因,中美都希望拥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台海环境。台海形势紧绷是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的。就中国大陆而言,中方在给美方“划红线”和立规矩,“台独”是威胁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因素,“台独”和外部势力勾连是造成当前台海局势恶化的根源,中国大陆坚决反对“台独”分子和外部势力干涉。中美初步形成管控台海危机,为台海和平稳定的环境创造有利条件的共识。

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彭韬(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陆文煜)当地时间11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斐洛里庄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两国元首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以及事关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彭韬对中评社记者表示,本次中美两国元首在相互尊重的气氛中交换了各方面意见,对两国当今和今后的关系发展非常重要,有利于改善双边关系。但本次会晤只能说是一个中美关系正向发展的量变积累,是中美关系基于战略性的一定回缓,并未达到中美关系回暖的转折点标志作用。未来中美要明确各自的定位、尊重彼此的差异以及和平共处,避免冲突与对抗达成共赢。本次会晤中,中美还初步形成管控台海危机,为台海和平稳定的环境创造有利条件的共识。

  中美关系有战略性回缓并未达到回暖标志

  彭韬表示,中美关系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大国关系,本次中美两国元首在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以及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对两国当今和今后的关系发展非常重要,有利于改善双边关系。但本次会晤只能说是一个中美关系正向发展的量变积累,是中美关系基于战略性的一定回缓,或者说是有增加中美双方政治互信和管控分歧的作用,并未达到中美关系回暖的转折点标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