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路报:蓝绿两岸政策共识恐陈义太高

  中评社香港11月13日电/韩国瑜的智囊向媒体透露,韩若当选,可能成立跨党派的“两岸谘询委员会”,作为朝野对两岸政策的非法定对话平台。
 
  大华网路报今天“点评”专栏说,如果蓝绿两大阵营能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共识,并合力推动,绝对是台湾之福、民众之幸。这应该就是有人向韩国瑜提出此议的出发点。但从1992年台湾决定启动两岸制度化协商以来的历程来看,所谓建立内部的跨党派共识,实在陈义过高,恐怕会造成真正有为的执政者寸步难行,也可能变成不想作为的执政者把该平台等同虚设。
 
  李登辉于1990年在“总统府”内设置非法定机构的国家统一委员会,并自任主任委员,目的即为凝聚台湾内部共识,并邀在野民进党籍有声望的康宁祥担任委员。但是追求国家统一从来不是民进党的目标,反而“台独建国”才是,所以康宁祥的加入并不代表他或民进党为国家统一委员会背书。至1997年,李登辉有意邀请担任过四年民进党主席的在野大老黄信介出任国统会副主任委员,引起该党多人抨击黄信介;陈水扁则称,黄只能“在国统会和民进党之间二选一”,终于迫使黄止步。
 
  若谓台湾内部的共识即蓝绿双方的两岸政策没有共识,并不为过。如果当年开启两岸制度化协商之政治基础的九二共识(彼时尚无此一名词,但具体内容明确,乃李登辉亲自拍板的:两岸都追求国家统一、都坚持一中原则、双方对一中涵义的认知不同),亦须先经过朝野讨论,那就永远不会产生九二共识,两岸协商也永远不会出现。可见关键在于执政者是否要有所作为,而责任政治之作为民主政治的要旨亦在于此。  
  陈水扁则是相反的例子。扁于2000年设置以李远哲为召集人的“跨党派小组”,以“凝聚全民共识,维护台海和平及发展两岸关系”,但是在野的国、亲两党未派员参加。召集人李远哲在首次开会时指出,“我们应该回到1992年‘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此话正是国民党的基本立场,陈水扁对此根本拒绝接受,两岸协商遂于扁的任内完全停摆。从民主政治即责任政治的角度来看,扁的两岸政策彻底失败,成为国民党重新上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马英九接任后,没有像李、扁成立非法定的各界对话平台。他在竞选时直接诉求以九二共识恢复两岸协商,获得大胜后上任,即履行承诺,促成两岸关系走上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境界。又如他以开放陆客来台观光、实施两岸周末包机及推动两岸直航为竞选政见,至上任后便即执行,大受民意肯定。如果当时他欲先谋求蓝绿共识,那在民进党抵制九二共识、妖魔化陆客来台与两岸直航的情况下,就什么正面的事都办不成了。
 
  马英九也不是未曾希望取得绿营的理解,所以才会任命有绿色背景的赖幸媛为陆委会主委。此一任命一度让陆方以为马没有诚意,差点影响陆客来台和周末包机的实施。其后陆委会制作说帖宣称,“不会贸然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协议,所幸马英九坚定推动ECFA,至今民进党也从过去的反对ECFA改变成肯定此举“互惠互利”。
 
  可见积极性、建设性的两岸政策需要执政者勇于承担,同时诉诸公开透明和法定程序。反之如蔡英文以敌意、对抗作为两岸政策,纵有朝野平台也无法形成共识。韩国瑜的智囊们可以史为鉴。至于无论执政者走的是开放或闭锁路线,都会由民意和历史来检视其利弊及责任。   中评社香港11月13日电/韩国瑜的智囊向媒体透露,韩若当选,可能成立跨党派的“两岸谘询委员会”,作为朝野对两岸政策的非法定对话平台。
 
  大华网路报今天“点评”专栏说,如果蓝绿两大阵营能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共识,并合力推动,绝对是台湾之福、民众之幸。这应该就是有人向韩国瑜提出此议的出发点。但从1992年台湾决定启动两岸制度化协商以来的历程来看,所谓建立内部的跨党派共识,实在陈义过高,恐怕会造成真正有为的执政者寸步难行,也可能变成不想作为的执政者把该平台等同虚设。
 
  李登辉于1990年在“总统府”内设置非法定机构的国家统一委员会,并自任主任委员,目的即为凝聚台湾内部共识,并邀在野民进党籍有声望的康宁祥担任委员。但是追求国家统一从来不是民进党的目标,反而“台独建国”才是,所以康宁祥的加入并不代表他或民进党为国家统一委员会背书。至1997年,李登辉有意邀请担任过四年民进党主席的在野大老黄信介出任国统会副主任委员,引起该党多人抨击黄信介;陈水扁则称,黄只能“在国统会和民进党之间二选一”,终于迫使黄止步。
 
  若谓台湾内部的共识即蓝绿双方的两岸政策没有共识,并不为过。如果当年开启两岸制度化协商之政治基础的九二共识(彼时尚无此一名词,但具体内容明确,乃李登辉亲自拍板的:两岸都追求国家统一、都坚持一中原则、双方对一中涵义的认知不同),亦须先经过朝野讨论,那就永远不会产生九二共识,两岸协商也永远不会出现。可见关键在于执政者是否要有所作为,而责任政治之作为民主政治的要旨亦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