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路报:香港动乱对两岸关系的启示

  中评社香港10月10日电/大华网路报今天发表时评说,香港“反送中”示威事件发展至今,已转变成为“反中”的暴乱,“勇武派”黑衣面罩人变本加厉,在香港街头横行“都市游击战”。“勇武派”率皆年轻人,他们虽未历经过英国殖民时期,但在“一国两制”下却仍受英国殖民地式的教育,严重缺乏中华文化的涵养。也因此,香港二十多年来虽实施“两制”,但目前“反中”暴动却显现了“一国”的失败。而当前台湾也正面临“一国”的动摇,香港的现象值得深思。

  “一国两制”翻译英文为“one country,two systems”,这里的“国”使用“country”而非“state”,系因除了指政治主权意义上的国家(state),更包括了基于文化或生活习惯等认同所形成“一体”感的国家。香港从1997年主权“回归”或“移交”给中国时,当时主政者邓小平将原本设想用在两岸统一的“一国两制”,先用于香港,再于1999年用在澳门主权回归。

  值得深思的是,1949年因国共内战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迄今至少仍在法理上主张对中国大陆具有主权,因而两岸间对于同属“country”意义上的“一个中国”,本具有共识;只是在“state”意义上的“一个中国”,尚有待解决。然而,香港的情形则不同,新界租借给英国99年,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主权割给英国超过150年,二十多年来香港只是政治主权上回归中国,但港民在“country”意义上的国家,却未必都已回归了中国。

  从近来愈演愈烈的香港勇武派动乱中,可看到出现了“分裂意识”的主张,诸如高举港英和美国旗帜,藉以代表其等内心的真正“国家认同”。甚至于,亦不乏有高举香港独立的标语,同时主张“香港人”不是“中国人”。这些现象,说明了虽在主权国家意义下实施“两制”,但仅有“两制”的结果,却反而阻碍了对“country”意义上的祖国认同。   时评说,曾有人提出批评,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五十年不变”,绝不表示“五十年不做事”。这也就是说,“五十年不变”不应该包括英国殖民地文化也不变。事实上,香港“一国两制”是主权移交后的“祖国”认同意识之建立,以及经济、社会或政治制度上有别于大陆内地的“两制”。也因此,诸如教育改制和观念转型等“去殖民化”的工作,这是关乎“一国”但却又未能积极改革之处。

  相对于台湾的情形,我们既保存了中华文化,“宪法”也仍主张对中国大陆具有主权,不仅在“country”的意义上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而且也还具有条件来提升高度,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上来争取大陆民众的认同。因此,两岸目前的现状,也可视为在“country”意义下的“一国两制”或“一国两治”,至于未来如何处理国际法上两个“states”的问题?只要这个现状不变,就保有了和平协商的空间。

  然而,当前在台湾执政的民进党走“台独”分裂路线,新世代年轻人受到教科书扭曲历史的影响,也很容易被民进党利用和欺骗,成为操作台湾内部对立与仇恨的“勇武派”,乃至于对中国大陆敌视的工具。如此一来,台湾内部除因内斗而弱化自己的力量外,也刺激了中共不得不压缩得以和平统一的空间,这对台湾绝对是个最坏的结果。   中评社香港10月10日电/大华网路报今天发表时评说,香港“反送中”示威事件发展至今,已转变成为“反中”的暴乱,“勇武派”黑衣面罩人变本加厉,在香港街头横行“都市游击战”。“勇武派”率皆年轻人,他们虽未历经过英国殖民时期,但在“一国两制”下却仍受英国殖民地式的教育,严重缺乏中华文化的涵养。也因此,香港二十多年来虽实施“两制”,但目前“反中”暴动却显现了“一国”的失败。而当前台湾也正面临“一国”的动摇,香港的现象值得深思。

  “一国两制”翻译英文为“one country,two systems”,这里的“国”使用“country”而非“state”,系因除了指政治主权意义上的国家(state),更包括了基于文化或生活习惯等认同所形成“一体”感的国家。香港从1997年主权“回归”或“移交”给中国时,当时主政者邓小平将原本设想用在两岸统一的“一国两制”,先用于香港,再于1999年用在澳门主权回归。

  值得深思的是,1949年因国共内战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迄今至少仍在法理上主张对中国大陆具有主权,因而两岸间对于同属“country”意义上的“一个中国”,本具有共识;只是在“state”意义上的“一个中国”,尚有待解决。然而,香港的情形则不同,新界租借给英国99年,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主权割给英国超过150年,二十多年来香港只是政治主权上回归中国,但港民在“country”意义上的国家,却未必都已回归了中国。

  从近来愈演愈烈的香港勇武派动乱中,可看到出现了“分裂意识”的主张,诸如高举港英和美国旗帜,藉以代表其等内心的真正“国家认同”。甚至于,亦不乏有高举香港独立的标语,同时主张“香港人”不是“中国人”。这些现象,说明了虽在主权国家意义下实施“两制”,但仅有“两制”的结果,却反而阻碍了对“country”意义上的祖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