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

  中评社北京6月16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国际金融机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感到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调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在中国国内,普通居民对经济增长的感受并不明显。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正处在增长动力转换时期。一些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家庭收入下降。还有一些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他们对未来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只要登高望远,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三大重要的动力,人们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增长未有穷期。

  首先,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仍然是价格体系。当前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一些企业特别是少数垄断国有企业职工收入高于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少数行业职工平均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超过多数行业职工收入增长水平。收入上的差距客观上导致中国消费经济出现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简单刺激消费,而是通过价格体系调整,解决中国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事实上,中央已经采取果断措施,大幅度削减金融行业工资收入水平。与此同时,加快中国产业链调整步伐,削减不必要的中介机构,解决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证券从业人员众多,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本质上仍是一个收入问题。实现收入合理分配,必须加快证券市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步伐,对生产要素价格体系进行彻底改革。

  收入分配问题,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价格问题。过去人们只关注消费品价格,忽视了要素价格,把收入分配问题和价格改革隔离开来。事实上,如果只考虑消费品价格,而没有考虑到要素商品价格;如果只考虑资产价格,而没有考虑资本价格,那么,在价格改革过程中,就会顾此失彼,价格改革不可能成功。只有把价格改革看作是系统工程,调整重要商品价格的同时,高度关注要素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解决中国资本市场价格不合理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中国消费经济快速发展。   价格改革千头万绪。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从两个方面解决价格不合理的问题。第一,尽快调整中国垄断行业商品价格,增加劳动者可支配收入,大幅度降低特种行业特别是金融行业职工的收入水平,保持各地区公务员工资收入的稳定性,使按劳分配的原则真正贯彻落实。

  第二,着力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发现价格的功能,克服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积累的弊端,确保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当前影响中国职工收入的主要因素是财产性收入和结构性工资制度。财产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收入差距,而结构性工资制度改革客观上导致一些管理者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改变过去那种简单套用工业化初级阶段计件工资制度,建立均衡发展的工资分配体系。减少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等级差,确保职工工资收入保持在一个相对均衡的合理区间。

  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不是向资本市场注入更多的资金,当然更不是通过加速批准上市公司数量,解决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曾经指出,如果在一个污染环境中,寻找乾净的水源,必然会适得其反。解决问题的方案是,确保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在一些中心城市建立地区性的股权交易中心,鼓励当地企业在充分披露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地区性股权交易中心进行股权转让,通过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过去一些管理部门担心,如果建立更多股权交易中心,是否会导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量下降,是否会影响到中国交易所的声誉。现在看来,只有鼓励各地大胆尝试,积累经验,才能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中国资本市场才能真正遵循市场化原则,在公平竞争环境中实现优胜劣汰。

  简言之,价格改革就是要降低消费市场商品价格。扩大资本市场规模,通过开辟新的证券交易中心,解决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不合理的问题。   第二,科技创新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既要充分尊重科技发展规律,同时又要把握全局,制定科学的宏观政策。

  过去中国科技创新主要采取“跟随”策略,紧跟国际领先技术,制定中国科技创新战略。中国知识产权申请量世界第一,仍然沿用传统“跟随”策略制定宏观政策显然不合时宜。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必须集思广益,广纳善言,制定适合中国自己的科技发展规划。

  过去人们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大陆国家,科技创新主要围绕陆地上的资源展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一个大陆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科技创新既要扎根土地,同时更要面向海洋,从大海中获取资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资源匮乏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科技创新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中国科研人员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观念,积极向海洋索取资源。中国科研人员充分利用海水,生产出氢气和氧气,为中国清结能源产业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产权。

  更主要的是,中国一些科研机构利用潮汐特点,研制出小型发电机,可以为海岛提供不竭的电力。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生产清洁能源,对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过去中国把海洋看作是海洋牧场,未来中国将会把海洋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中国海水提取氢气技术大面积推广,那么,中国不仅会拥有大量绿色的氢气,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地球上的潮汐发电,解决中国电力短缺的问题。

  中国科研人员独创的知识产权,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发展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只要面向大海,依靠中国科技人员聪明才智,不断开发新的产业,中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就一定能走出资源匮乏的困境,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简言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浩瀚的海洋。中国除了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清洁能源产业之外,随着科技进步,中国还会催生出新的海洋产业。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第三,太空经济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中国在太空经济产业发展方面,已经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中国不仅研制出大型火箭,为开发太空提供可靠的运载工具,而且利用中国太空实验室,培育出一大批优良农作物品种。

  中国一些地方已经采用太空种子种植出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只要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和中国航天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将更多农作物种子带到太空,通过太空育种培育出新品种,那么,中国传统农业将焕发生机。

  近些年来,中国为了应对复杂严峻国际形势,大量采购粮食作为战略储备。中国在传统水稻、小麦种植基础之上,大力开发土豆、红薯等作物品种,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确保中国人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

  中国科研人员充分意识到,太空经济的发展,仍然以农业为基础。只有培育出太空作物,才能使人类离开地球这个摇篮。中国在太空种植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中国建造的太空实验站试验项目中,有相当数量是解决人类生存能量供给项目。

  太空经济发展,表面上看与人们日常生活并无关联,但是,仔细分析人们就会发现,太空技术早已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瞭解决太空生存的需要,人们发明了纸尿裤。为了满足航天员的日常消费,人们生产出特殊的食品。为了补充太空站的氧气,人们开发出一系列小型氧气提取设备。所有这些技术都将会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催生新的产业。

  简言之,太空科技技术发展,将会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产品。太空经济不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而是一个令人充满无限遐想庞大的经济体系。只要坚持发展太空产业,中国经济转型就会有美好的前景。   中评社北京6月16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国际金融机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感到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调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在中国国内,普通居民对经济增长的感受并不明显。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正处在增长动力转换时期。一些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家庭收入下降。还有一些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他们对未来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只要登高望远,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三大重要的动力,人们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增长未有穷期。

  首先,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仍然是价格体系。当前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一些企业特别是少数垄断国有企业职工收入高于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少数行业职工平均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超过多数行业职工收入增长水平。收入上的差距客观上导致中国消费经济出现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简单刺激消费,而是通过价格体系调整,解决中国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事实上,中央已经采取果断措施,大幅度削减金融行业工资收入水平。与此同时,加快中国产业链调整步伐,削减不必要的中介机构,解决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证券从业人员众多,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本质上仍是一个收入问题。实现收入合理分配,必须加快证券市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步伐,对生产要素价格体系进行彻底改革。

  收入分配问题,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价格问题。过去人们只关注消费品价格,忽视了要素价格,把收入分配问题和价格改革隔离开来。事实上,如果只考虑消费品价格,而没有考虑到要素商品价格;如果只考虑资产价格,而没有考虑资本价格,那么,在价格改革过程中,就会顾此失彼,价格改革不可能成功。只有把价格改革看作是系统工程,调整重要商品价格的同时,高度关注要素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解决中国资本市场价格不合理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中国消费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