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学者认为:日本应该开展对华务实外交

  中评社北京7月21日电/据参考消息编译,《日本经济新闻》7月19日发表题为“与其搞体制对立不如采取现实主义”的文章,文章全文如下: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宣扬西方的“民主主义”与以中俄为代表的”威权主义“之间的体制对立的论调甚嚣尘上。但是在研究中国外交的人士看来,在”民主主义VS威权主义“这种叙事之下理解被称为新冷战的国际形势是非常危险的。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这种对立叙事中嵌入了“善与恶”的价值观,而且这种观点可能会在未来驱使着我们去打一场十字军东征式的“正义之战”。

  中国无端遭受指责

  在今天的日本,中国已经被视为“威权主义的带头大哥”。但是哈佛大学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高达95.5%(调查于2016年进行)。这一数字虽然令人感到震惊,但一直以来中国政府确实在打击贪腐,整治环境、消除贫困等领域倾尽全力。几乎所有的中国民众都对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出积极评价,幷未将其视为恶政。

  当然,中国有自身问题,但标榜民主的日本在显示男女平等情况的性别鸿沟指数排行榜上,仅位列全球第116,非正规就业人数不断增多,年轻人不愿结婚,自杀率居高不下。

  在中国遭受批评的同时,同为亚洲国家的新加坡也奉行威权主义,却幷未遭遇诘难,这显得很不自然。也就是说眼下的世界局势面临的本质问题幷非民主主义与威权主义之间的对立。

  那么问题究竟是什么?国际政治的基本关系是力量对比。现实主义的鼻祖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经记录了雅典与斯巴达之间长达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经过多年的分析之后他得出结论,战争的根本原因幷非政治体制的差异。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总结道:“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主要是因为雅典的崛起及其在斯巴达引发的恐惧。”   国家有时繁荣有时衰落。国家间的力量对比会不断调整,不过一旦定型就会趋向某种程度的稳定,提供了国际秩序的基础。所以,当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时,各国都要在新的格局中谋取自身利益,形势瞬息万变,一直延续到主要国家通过战争或外交手段完成利益的重新分配。

  如果各国都认为与自己利害关系不一致的强大对手威胁到了自身生存,就会强化本国在军事和外交层面的应对指施。看到了这一切的对手也同样因为另一方势力的增长而产生恐惧,于是采取新措施保护自己。双方关系在这种相互作用刺激下变得愈发紧张,军备竞赛兴起,推高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各方的不安全感催生出整体的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安全困境”。

  日本2021年版防卫白皮书指出,中国正在采取“可能招致不测事态的危险行动”,“毫不妥协地推行自己的单边主张”。笔者也是对此深感忧虑的人之一。但是将实力的此消彼长描述为“与威权主义的斗争”幷煽动对抗却是逃避事物本质的态度。

  西方霸权威逼中国
 
  在新一轮的利益分配中应当考虑的是,中国也会对今天的国际政治感到担忧。

  虽然中国时常对“霸权”主义的国际性扩张保持警惕,但“霸权”一词在中国媒体上的出现频率却是从2018年开始急剧上升。那恰恰是美中贸易战开始的一年。

  从2020年起,中国谈到反对霸权主义的频率和强度都出现剧烈上升,甚至在当年年底开始还对其他国家的“霸权主义”发出了明确批评。

  由此可见,中国从美国特朗普前政府对中国实施半导体禁运、拜登现政府组建日美澳印四方安全对活机制、澳英美联盟等一系列动作中感受到了严重威胁。

  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后,中国更加感受到被西方威逼。从中国的视角出发,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能够刺激日澳等国参加北约峰会、强化全世界的对华包围网。

  2022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以美国为中心的“小圈子”的批评力度。6月下旬,旨在实现金砖国家机制扩容、建立发展中国家“大家庭”的行动正式启动。与此同时,中国还在下大力气建造第四艘航母,构建连接陆海空天的全球化立体监视网。

  每当新势力崛起之时,国家间都要进行新一轮的利益分配。但是一旦对立激化,利益重组就可能演变为军事冲突。西方国家目前的做法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与中国在外交层面展开合作的选项,毫无必要地让中方感受到更强烈的威胁。

  前几日离世的安倍晋三前首相在任内展开了意涵丰富的务实外交。他提出印太构想,既确保了在外交和安全层面对中国有所防备,又在经济层面寻找与中国共存的办法。他也意识到建立规则的重要性,成功提升了日本的战略价位。这种外交不仅在欧美,甚至获得了来自中国的高度评价。

  虽然内外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我们还是应当再一次重温安倍前首相的现实主义外交。

  (作者 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益尾知佐子)   中评社北京7月21日电/据参考消息编译,《日本经济新闻》7月19日发表题为“与其搞体制对立不如采取现实主义”的文章,文章全文如下: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宣扬西方的“民主主义”与以中俄为代表的”威权主义“之间的体制对立的论调甚嚣尘上。但是在研究中国外交的人士看来,在”民主主义VS威权主义“这种叙事之下理解被称为新冷战的国际形势是非常危险的。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这种对立叙事中嵌入了“善与恶”的价值观,而且这种观点可能会在未来驱使着我们去打一场十字军东征式的“正义之战”。

  中国无端遭受指责

  在今天的日本,中国已经被视为“威权主义的带头大哥”。但是哈佛大学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高达95.5%(调查于2016年进行)。这一数字虽然令人感到震惊,但一直以来中国政府确实在打击贪腐,整治环境、消除贫困等领域倾尽全力。几乎所有的中国民众都对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出积极评价,幷未将其视为恶政。

  当然,中国有自身问题,但标榜民主的日本在显示男女平等情况的性别鸿沟指数排行榜上,仅位列全球第116,非正规就业人数不断增多,年轻人不愿结婚,自杀率居高不下。

  在中国遭受批评的同时,同为亚洲国家的新加坡也奉行威权主义,却幷未遭遇诘难,这显得很不自然。也就是说眼下的世界局势面临的本质问题幷非民主主义与威权主义之间的对立。

  那么问题究竟是什么?国际政治的基本关系是力量对比。现实主义的鼻祖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经记录了雅典与斯巴达之间长达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经过多年的分析之后他得出结论,战争的根本原因幷非政治体制的差异。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总结道:“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主要是因为雅典的崛起及其在斯巴达引发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