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胡伟星析中美关系走向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中评社 林艶摄)

  中评社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林艳)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10月31日在参加第十届北京香山论坛期间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当前中美关系、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亚太地区灰犀牛、中美关系拦路虎、美国“小院高墙”政策、如何管控分歧避免台海冲突、如何应对美国高科技管制、中美关系如何企稳止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胡伟星教授,澳门大学发展基金会政治学与公共政策特聘教授,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在加入澳门大学前,胡教授乃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及系主任。此前,担任美国哈佛大学约翰M.奥林中心之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研究员、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全球冲突与合作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在其学术生涯上,胡教授出版了六部著作,以及逾百篇期刊论文及书籍篇章。其最新著作名为Contesting Revisionism: China,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Order,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以下是10月31日访问胡伟星教授具体问答内容:

  美国要拿出具体行动中美关系才能往下走

  中评社记者:王毅外长在与拜登会见时提出,在重返巴厘岛的基础上,面向旧金山。您如何看待当前中美关系?是否有所“解冻转暖”?

  胡伟星:实际上,中美关系在巴厘岛首脑会时出现了转暖的迹象,但后来因为“气球事件”而被打断。一方面,美国有人炒作此事影响了中美关系转暖,另一方面美国也根据自己的判断把巴厘岛会上关于中美关系的承诺都抛诸脑后,导致了中美关系急剧下降。另外,美国出台了很多对华打压政策,其中有些是直接从特朗普时期延续下来的,比如对中国公司打压和脱钩断链的政策。特朗普时期准备全面脱钩,拜登相对收敛一些,虽然没有全面脱钩,但更精准地打击高科技领域,因此被称为“小院高墙”政策。未来,他们还会按照此逻辑走下去,而且会打压地更狠、更精准,让中国更难受。

  巴厘岛首脑峰会上美国方面做了很多的承诺,比如从“五不一无意”到“五不四无意”,美方声称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无意寻求与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无意利用台湾问题作为工具围堵中国等等,美国做到了吗?他自己的承诺最后都没有实现,因此加深了中方对美方的不信任,让中国人感到美方总是说一堆漂亮话“忽悠”中国。因此,“重返巴厘岛”的意思是,很多承诺美方都需要兑现,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要拿出具体的行动,在此基础上中美关系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面向旧金山”则是不承诺一定会有旧金山会面,这也是给美国一个压力,看美国的表现。如果美方想要实现中美元首会面,就要拿出具体行动和诚意来,确定在哪些方面可以和中国进行合作,并且改进那些中方对美方不满的地方。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接受中评社记者访问(中评社 林艶摄)

  中评社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些变化,中美各层级交往开始增多,美方高层不断访华,王毅外长近期也访问了美国。一方面我们看到美国对华恢复对话迹象,但也看到一些脱钩的具体做法仍在继续,您认为这是不是美国说一套做一套的现状?

  胡伟星:是的,美方一贯说一套做一套。旧金山首脑会谈是他们想要的,中方认为美方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来,因此至今外交部并没有松口正式宣布习近平主席会参加旧金山峰会以及是否有中美元首峰会。美国可能甚至想要更多东西,比如中国领导人正式访问美国,然后拜登明年再来中国访问。但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现在掌握着主动权,最关心的是美国有没有具体行动,而不是配合美国走形式。这也是跟美国学来的,美国人一向讲实际,那么我们也讲实际。所以,美国需要拿出具体行动,我们才能够往下走。你走一步,我走一步。我们看到,前几次美国总是说着漂亮话,但却光说不做,另一边又通过其国内程序继续对中国打压。美国人把跟你谈和打压你看作是两条所谓平行线,该打你时打你,该哄你时哄你。这套逻辑我们接受不了,一定要改变他们的霸道作风。

  中评社记者:距离11月15日举行的APEC峰会已经很近,您刚刚提到我们掌握着主动权,这个主动权主要体现在哪里?为什么美国近来会急于改善关系?您认为这次中美元首峰会的可能性有多大?

  胡伟星:中美大概率还是会有首脑会,除非是在中美首脑会前突然出现黑天鹅事件,比如美国国会又通过针对中国的法案或是拜登又一次失言等,这些都可能是影响首脑会的黑天鹅事件。因此,中国外交部不会过早的宣布,一定要等到习近平主席最后确定要去,双方才会正式宣布。在此之前,美方一定会急于宣布,不断放风,这也是其一贯操作手法。

  事实上,中国已经掌握了一定主动权,特别是近半年来,美国急于想改善两国关系,因为美国看到了“气球事件”对美国的伤害也很大。在“气球事件”中,美国政治人物善于把国际事件通过政治化的手段转化为在国内对其政治利益有好处的事情,向民众进行政治动员,这也是他们的操作规律。但长此以往,中国切断了所有联系渠道,美国再想和中国进行沟通也没有办法,他也受不了。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势头,美国即便是制裁中国,也不可能把中国一下子给压倒。美国自己也认识到,时间长了对美国来说并没有好处,因为美国国内企业已无法承受,开始向政府施压,加上美国自身也有很多问题如通货膨胀、货币问题、芬太尼管控等,以及地区问题如乌克兰问题、朝鲜半岛等,很多方面都需要靠中国的帮助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对拜登也产生很大的压力,他必须要回头来找中国合作,他给自己找给台阶下,并且把给中国下的套给解了。

  所以,美国近半年来特别积极,连续四五个部长级的官员来中国访问,也要求中国的官员去美国访问。但中国方面始终没有“松口”,只有商务部部长去美国协商APEC峰会顺便访问一下。主管外交的王毅外长也是直到最近才去美国进行访问,这也是因为看到美国确实有想要缓和的意思,所以配合美国,并趁此机会和美国深度交流,弄清美方底线,也讲清楚中国的底线在哪,督促美国在一些大的政策上完全履行他的承诺,也为可能举行的“习拜会”进行前期工作铺垫。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接受中评社记者访问(中评社 林艶摄)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大拦路虎

  中评社记者:今年7月,王毅外长在会见布林肯时表示,双方要从具体事情做起,坚决阻止“灰犀牛”,妥善处理“黑天鹅”,彻底搬掉“拦路虎”。目前在亚太地区来讲,黑天鹅是不可预测的事件,但是灰犀牛和拦路虎,未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和值得担忧的?

  胡伟星: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概率非常低,谁也没有办法预测,所以一旦出现,双方都要冷静、理性、妥善处理。灰犀牛事件出现的机率则比较高,但它的影响范围也非常大,比如美联储加息大家都估计到了,虽然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加,结果一年前加了,破坏力极大,对全球经济、资本市场、汇率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很多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再比如,乌克兰危机长期化以后,对环球的安全形势也造成很大影响,西方以北约核心开始抱团,美国和欧洲在北约问题上也越来越有共同语言,欧洲国家同意增加军费来对付俄罗斯,美国也趁机压欧洲在安全上与其步调一致,甚至要求北约向亚太地区扩展,也就是北约亚洲化,这个影响就很大了。因此,灰犀牛不只是经济上的,还有政治上和安全上的,以前都看不到会发生,结果现在发生了。

  中评社记者:那么台湾问题是否会成为中美关系的灰犀牛?

  胡伟星:有可能。美国近年来越来越的对华打“台湾牌”。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最大拦路虎,因为美国国内法中有“台湾关系法”,而且美国基于自身立场和意识形态,认为大陆不是“民主国家”,台湾是“民主地区”,所以必须支持台湾,在所谓道义上有责任保护台湾。美国国会两党很多议员也经常打“民主牌”,即一定要支持所谓的台湾的民主价值等等,来捞取国内政治利益。事实上,美国几十年来在台湾的主权问题上故意含混不清,采取战略模糊政策。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是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但这个“中国”的主权归台湾还是大陆,它故意不回答这个问题,声称要海峡两岸自行解决,美国只要求在解决台湾问题时必须是和平的方式。

  此外,加上现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动武,美西方有很多人开始炒作大陆有可能会效仿俄罗斯,对台湾也动武。所以美国就开始纠集其他北约国家和亚太盟国如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要他们更多地介入台湾海峡,把西方联盟体系的防卫责任延伸到台海。这无疑增加了中国对美西方今后地缘战略意图的警惕。所以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大的拦路虎,即便是对华再友好的美国政府,出于价值观、国内政治和地缘战略利益,我们也不能指望其会真正愿意解决台湾问题。弄不好会引发战争,成为影响世界地缘政治的灰犀牛事件。

  中评社记者:我们知道,中方不停地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的敏感问题。美国近年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打“台湾牌”,美国和中国在对台湾问题的认知上是不是不在同一个层次?

  胡伟星:美国知道台湾问题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台湾对美国来说,并不是像对中国那样至关重要,但是为了遏制中国,台湾的战略价值在美国人眼中越来越重要了。美国和中国对台湾问题的认知完全不同。比如,在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里,美国用仔细斟酌的措辞把自己的用意巧妙地包藏其中,即美国最终停止对台供应武器,是建立在一个共识或是假设的基础上,那就是两岸要和平解决问题,如果无法和平解决,美国还是要继续对台供应武器。美国一直挂在口头的“一个中国”政策,并没有讲清楚主权到底归谁。中美这些认知上的分歧为两国在台湾问题上冲突埋下种子。加上现在中国又成了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所以美国一定会打“台湾牌”,两国进一步冲突不可避免。

  我认为,在台湾问题上,不管美国执政的是友好政府或是不友好政府,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只能靠两岸自己解决,就是台湾愿意回归,实现和大陆的统一,还是台独走向战争。在解决台湾问题过程中,美国的干涉是免不了的。   中评社记者: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关键,未来双方如何管控分歧避免在台海问题上发生冲突?

  胡伟星:在中美关系比较融洽友好的时候,例如克林顿政府后期以及小布什政府后期,美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配合中国去压制“台独”势力。因为中美关系友好,大家也不希望因台湾问题破坏中美友好关系大局,毕竟台湾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也就无关紧要。但当中美关系紧张时,特别是现在美国把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台湾势必是一个棋子,美国一定会拉台湾,在国会上通过一系列涉台法案,使美台关系进一步提升,以牵制大陆崛起。

  过去几年,美国对民进党当局给予支持,包括提升美台关系,议员、众议长窜台等,这对“台独”而言都是很大的撑腰,所以他们就在“去中国化”等方面做很多动作。然而,凡是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以后,就会适得其反。民进党当局不断“倚美谋独”,大陆方面肯定要进行反制,包括举行军事演习,而且包围遏制的态势越来越紧,所以岛内民众感到战争的危险越来越高,这就带来了岛内部民意的转变,很多青年人很烦感被推向战场,这也是为什么去年“九合一”选举民进党大败的原因。因此,不管谁操纵玩弄政治,玩过头了只会适得其反。

  当前中美关系越来越紧张,美国把大陆看作主要的竞争对手,一定会在台湾问题上大做文章,因此大陆方面肯定要不断地发出警告。不过台湾问题对美国的重要性比不上该问题对大陆的重要性,美国在全球要关注的问题非常多,从乌克兰到中东的以巴冲突,美国有点焦头烂额,台湾只是它全球利益点的其中之一。当下以巴冲突,以色列对美国肯定比台湾重要。所以美国的政客会权衡利害,暂时缓和与中国大陆的关系,这几个月在台湾问题上会减少动作刺激大陆。而大陆方面也给出了警告,如果美方无法阻止部分政客的“窜台”行为或是再次通过新的涉台法案、对台售武等,那么中美元首的会面也就免谈了,可以说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美国“小院高墙”政策会持续但也会不断调整

  中评社记者: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沙利文曾提过“美国要建设小院高墙”的概念,包括脱钩、去风险。您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小院高墙”政策和脱钩断链政策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吗?

  胡伟星:肯定会持续,但会不断调整。从大的战略来说,美国想要遏制中国的崛起肯定要卡住中国的科技创新。因为自由市场里技术可以随便流通和买卖,中国人可以去美国交流学习科技,而且中国人学得很快,美国担心很快被中国超过,所以会不顾市场规则、不顾商业利益,严格管控高科技流入中国,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管控得是否有效,能不能管得住?美国会不断调整反思。美国政府有反思机制,在管制过程中,哪些管得好,哪些管不住,哪些没必要管,都会不断调整。美国商务部会做技术分析,判断中国的技术发展到了哪一步、哪些内容可以向中国放开了。美国的如意算盘是,能放开的技术就放开,应当管住的就管住,达到一种境界美国放开的产品可以卖到中国,美国又可以赚钱,又可以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但是,不可能让中国人永远得不到高科技,他们希望维持的最好状态是中美之间维持着10到20年的差距,你永远超过不了我,这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中评社记者:美国的管制会不会迫使中国更努力地突破并且杀出一条路子出来,比如华为?当美国看到难以压制住时反而会做出一些调整?

  胡伟星:美国研究了华为,认为华为确实没有用美国技术实现了很多突破。但美国认为华为还没有到能够大规模生产7纳米芯片的阶段,所以还是要继续封锁和管制。管制的方法无非就是把墙弄得越来越高,使中国越来越无法得到相关的技术。以前的管制只是管制产品,后来美国还管制技术流通、人才、科技交流、与西方国家联合对中国封锁。比如要求在中国做芯片的美国人、拿绿卡和美国护照的人,都不能在中国工作,或者丧失他们的美国身份。美国把越来越多的中国高科技公司列入实体名单。因此,美国的管制方法会越来越严格。当然,美国也会不断调整管制范围,如果技术发展得太快,中国公司取得了突破,就没法再管了。

  美国的行为如同小孩玩打地鼠的游戏,打击面越来越大,做高科技产品的中国公司此起彼伏,越来越多。在双方竞争的高科技领域,美国已经定下一个单子,列明人工智能、大数据、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划定小院的范围,不断把墙增高,最后高得像烟囱一样,目的是对中国进行有效管制。同时,美国也会不断调整阵地的范围,当中国在某一领域突破了,等于美国的阵地被突破了,就同意向中国卖它的东西了。对中国而言,肯定是你不卖我,我就自我研发,好处是会有自己的独创技术、自主的知识产权。但坏处是每个国家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好处就是大家分工,现在美国逼中国从从头到尾自己研制,会花很多人力、物力、精力去研究,战线拉得很长,就没有时间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实现某些尖端领域的突破。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的这种管制?

  胡伟星:自主研发一些核心技术肯定是必要的,比如华为开发鸿蒙就是必要的。但如果全部跟世界脱钩、事事都自己研发也不行,尽量还是要和世界经济体系挂钩。世界经济体系主要还是以西方为主,还是要进一步挂牢,不脱钩为好,能多大程度挂就挂住。有些地方美国肯定会给你切割,像5G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中国就需要集中力量自己研发。

  国家肯定看到这一点,今年3月份全国人大对科技部体制进行改组,有很多新的意涵。科技部还是叫科技部,但职能变了,科技部以前是管整个科研产业链,从新项目立项、组织科研、项目评审、拨经费、审核、落地落实等整条产业链都要管理。科技部改组的文件上宣布成立了中央科技委员会,等于过去的中央科技领导小组,负责对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决策,科技部成了服务与中央重大科技决策的办事机构。这样意味着科技部的职能转变,不再管具体项目怎么拨款,怎么评审,怎么鉴定,最后怎么安排等细节工作。科技部服务于中央科技委员会,其重点上移到关注重大科技政策决策,紧盯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问题,组织全国重大科技领域的攻关,为战略性、前瞻性的科技研究提供支持,从全局高度、全国一盘棋对重大科技领域实施集中突破。这也是应对与美国科技竞争下的重要一步棋。   美国迫切想恢复中美关系 起码有大半年回暖期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未来中美关系应该如何企稳止跌?中美之间应该找到一条怎样的正确相处之道?如何做到斗而不破,乃至避免冲突对抗?

  胡伟星:长期来看,我们希望中美关系是一个不冲突、不对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局面,但美国不这么看,美国把中国看成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双方的出发点不一样。现在中美关系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从过去几个月来看两国关系出现缓和迹象,全世界都看到,美国很迫切地想恢复中美关系,减少紧张。中国对此是欢迎的。但我们之所以暂时不宣布“习拜会”,实际上是在进一步给美国压力,告诉他们还要做一些实事,不要想当然,不要只说空话,口惠而实不至。“习拜会”大概率还是会有的,只是不到最后关头我们不会宣布。

  短期来看,“习拜会”后起码有大半年中美关系会比较平缓,出现一个回暖期,但远不是根本改变。美国大选将在2024年11月5日举行,按照美国每4年轮替的政治游戏,大概进入夏天美国竞选政治开始热闹,两党竞争和总统大选会把各种政治议题炒得火热。两党竞争不光是选总统,还要选议员,中国肯定是个攻击对手的靶子,所有人都会把中国问题拎出来。到时候,拜登政府不可能在中国问题上示弱,不想让对手利用中国问题攻击自己,所以对中国不会有任何让步,中美关系肯定会很困难。说不定会出现很多黑天鹅、反华事件,躲不过去的,中美关系又有恶化的可能。

  中美关系如此起起伏伏,美国压也压不倒中国,打中国一阵子,过一段时间又缓和一下。不缓和也不行,因为拜登政府也很困难,国内经济不太好,通货膨胀没有完全压下去,美国老百姓也很不满意,经济没有回到疫情前局面,也需要中国的帮助。此外,地区战乱的黑天鹅事件也很多,以巴冲突、乌克兰、朝鲜半岛上,美国都需要中国的配合。中国也不是任由美国说什么就配合,拜登和他的团队意识到中美关系这么恶化下去不好,中国也吃美国那一套,但万一在大选时中美关系真的发生危机冲突,对拜登没好处。

  所以,拜登希望在大选时中美关系是比较稳定的,以证明他是一个有强有力的领导,他能够把控好中美关系。因此他常提中美关系要加护栏,中美可以竞争,但是不会跌出护栏,不会发生危机,不发生冲突。拜登讲了很多次,中美关系compete but not conflict,他希望达到的最好境界是中美关系在其领导下被管理得很好,但是美国不能输给中国,而且竞争对每个要越来越有利。拜登竞选时肯定是这套语言,所以他希望这几个月中美关系要好,要稳定。这个稳定关系的标志是什么?中美之间有高层的互访,有首脑会议,在某些地方还能拿到中国让步,在地区问题、全球治理问题、气变等问题上,中国愿意跟美国合作,两国还能在地区治理、全球治理问题上有突破,这就是拜登的如意算盘。   乐见中美关系缓和但不是没有原则的缓和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中方应该如何把握住中美关系回暖的机遇窗口期?

  胡伟星:中美关系缓和也是我们乐见的,缓和对中方也有好处。我们现在经济情况也不太好,也希望中美在一些国际问题上能够有更多的合作。在地区冲突,特别是在南海、台湾地区也需要美国的配合,美国不断窜访肯定会带来更多紧张。朝鲜半岛问题上,美国别又是派军舰、航母、核武器对朝鲜施压,压是压不服朝鲜的,必须要采取另一套做法。所以我们也希望中美关系缓和,中美大国缓和了,在地区问题上、全球治理问题上才会有更多配合,这个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

  虽然,我们也希望中美关系能够缓和,但我们不是没有原则的缓和。我们的原则底线、核心利益是什么?已经讲得很清楚,有些东西,我们能配合的配合,不能配合的也不会牺牲自身利益去配合。如果“习拜会”能成行,我认为两国领导人会在我刚才说的所有问题上有共识。美国人可能也会说些漂亮话,说漂亮话没问题,我们就把这些漂亮话当做承诺。习总书记开场一般说,上次我们见面了,拜登总统说了什么内容,等于提醒对方,你说过的话做了吗?每次首脑会都会有幕僚做准备,这次除了一些旧的话题,我们也看美国人有没有新的表态。我们欢迎积极表态,毕竟说了比不说好,说了就能对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等产生影响。老大老二都握手言和了,他们也觉得自己没必要这么撑着了。   美国人肯定也要求中国在芬太尼问题上的配合,我觉得中国肯定会看美国的态度,比如说美国要是态度好,中国就会在芬太尼问题上配合一下,加强管制原料出口。美国人还希望和中国在人工智能问题上有更多对话。当年全球气候变化也是中美两家的共识,对世界气候变化起到很好的榜样的作用。人工智能领域也是中美两家最强,我们有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强大的科技实力,如果在这方面大家能形成共识,展开对话,对全世界也有好处的。习总书记也提过,中美是个两个大国,对全人类都有责任,要展现大国的担当和胸怀,我们是有这么一个战略高度。

  (支援记者:李子宁陆文煜)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中评社 林艶摄)

  中评社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林艳)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10月31日在参加第十届北京香山论坛期间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当前中美关系、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亚太地区灰犀牛、中美关系拦路虎、美国“小院高墙”政策、如何管控分歧避免台海冲突、如何应对美国高科技管制、中美关系如何企稳止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胡伟星教授,澳门大学发展基金会政治学与公共政策特聘教授,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在加入澳门大学前,胡教授乃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及系主任。此前,担任美国哈佛大学约翰M.奥林中心之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研究员、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全球冲突与合作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在其学术生涯上,胡教授出版了六部著作,以及逾百篇期刊论文及书籍篇章。其最新著作名为Contesting Revisionism: China,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Order,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以下是10月31日访问胡伟星教授具体问答内容:

  美国要拿出具体行动中美关系才能往下走

  中评社记者:王毅外长在与拜登会见时提出,在重返巴厘岛的基础上,面向旧金山。您如何看待当前中美关系?是否有所“解冻转暖”?

  胡伟星:实际上,中美关系在巴厘岛首脑会时出现了转暖的迹象,但后来因为“气球事件”而被打断。一方面,美国有人炒作此事影响了中美关系转暖,另一方面美国也根据自己的判断把巴厘岛会上关于中美关系的承诺都抛诸脑后,导致了中美关系急剧下降。另外,美国出台了很多对华打压政策,其中有些是直接从特朗普时期延续下来的,比如对中国公司打压和脱钩断链的政策。特朗普时期准备全面脱钩,拜登相对收敛一些,虽然没有全面脱钩,但更精准地打击高科技领域,因此被称为“小院高墙”政策。未来,他们还会按照此逻辑走下去,而且会打压地更狠、更精准,让中国更难受。

  巴厘岛首脑峰会上美国方面做了很多的承诺,比如从“五不一无意”到“五不四无意”,美方声称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无意寻求与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无意利用台湾问题作为工具围堵中国等等,美国做到了吗?他自己的承诺最后都没有实现,因此加深了中方对美方的不信任,让中国人感到美方总是说一堆漂亮话“忽悠”中国。因此,“重返巴厘岛”的意思是,很多承诺美方都需要兑现,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要拿出具体的行动,在此基础上中美关系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面向旧金山”则是不承诺一定会有旧金山会面,这也是给美国一个压力,看美国的表现。如果美方想要实现中美元首会面,就要拿出具体行动和诚意来,确定在哪些方面可以和中国进行合作,并且改进那些中方对美方不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