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鸣:香港要融入国家发展也要加强国际化

香江汇聚副主席、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郭一鸣(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 李子宁)以“融合发展与港台机遇”为主题的中评智库思想者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香江汇聚副主席、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郭一鸣在论坛上表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香港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大湾区变成香港发展的新动力,需要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特别是商界、专业界共同努力,而加强联通国际、保持国际化的特色,香港才能够为中国特色现代化发挥独特作用,包括对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作出贡献。

  一、香港必须增强“三融入”

  郭一鸣指出,香港回归祖国已经26年,但不少香港人包括特区政府公务员、政治人物,特别是青少年,在观念上仍与内地格格不入,当中除了极少数人是政治上的反对势力,大多数只是对国情缺乏瞭解认识,在观念上存在隔膜,主要是未能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下香港与国家的关系,而这种观念上的隔膜,成为香港融入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障碍和隐忧。一句称呼,不仅是思维习惯,更是反映一种观念。只有从观念上融入国家,才能在实际行动上融人国家发展大局,这方面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做起。

论坛现场(中评社 李子宁摄)

  其次是发展规划的融入。香港的发展动能,离不开国家;香港的发展规划,不能“目中无国”。香港人普遍认同,国家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是香港发展的最大机遇和动力。但很长一段时间,香港回归后的发展规划,依然出现“目中无国”做法。不过从特首李家超刚公布的2023年施政报告可以看出,特区政府终于明白,建设北部都会区不能只是为香港,亦必须考虑大湾区融合发展,还应该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更重要的是,香港的发展规划和理念要融入包括“一带一路”等重大国策。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美大国博弈牵动国际格局重构,香港要充分利用“一国两制”和国际化的独特优势,配合国家发展大战略,在参与“一带一路”以及“双循环”中把握发展机遇。从这个角度,北部都会区的规划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再次是人力资源的融入。香港是独立关税区,和内地之间设有海关,人员出入境和货物进出受到严格限制,但是香港与内地有很多资源可以透过共享互补达至双赢,例如人力资源。近年香港各高校纷纷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办分校,就是一种人力资源共享形式。另一方面,香港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劳工短缺,而内地劳动力富余,亦应该互补。内地政府部门进一步放宽香港人到内地就业的限制,更为香港年轻人到内地创业就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香港输入内地劳工的程序应该简化,减少不必要的限制。特区政府应立法将输入“内劳”的政策与输入“外劳”分开处理,在照顾本地劳工就业前提下,将输入内地劳工列为优先于外地劳工的选项。

  二、“融入”不应该是香港内地化,国际化是香港最重要价值

  郭一鸣认为,“一国两制”是香港的独特优势,国际化是香港最重要的价值。如果没有“一国两制”,香港很难保持国际化,但“一国两制”不等于国际化。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要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独特作用,关键是要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继续保持和进一步加强国际化特色。如果香港失去国际化特色,就意味着变成一个普通内地城市。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并不缺增加一个内地化城市,但非常需要香港发挥联通国际的独特作用。

  “国际化”的内涵很广,包括货币、资金、人才、语言和各种制度,例如普通法制度。香港司法机构包括终审法院一直都有聘请来自其他普通法地区,例如英国、澳州等国的法官审理各类案件。国际化还包括各种专业制度、考试制度,例如香港DSE考试成绩可以直接报读英美及欧洲多国大学。国际化亦包括各种标准,例如食品安全标准、会计标准,以及政府运作透明、信息自由等等。据统计,虽然受疫情等原因影响,仍有约九千家内地及海外公司驻港,日资和美资公司分别有逾1300家及1200多家。香港成为国际公认的国际化大都会,是由多方面因素,以及长期累积形成的城市品牌,是香港的软实力。   台湾和香港其中一个最大差别不是人均GDP,而是台湾远不够国际化。内地其他主要城市包括上海、深圳等,在GDP已超过香港,但在国际化方面同样不及香港。仅港元国际化和外汇自由化,两岸暂时都难以做到。进一步增强国际化的特点,继续保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就不仅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独特作用,亦可以为推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发挥独特作用。

 三、融入国家发展与加强国际化并不矛盾

  郭一鸣表示,香港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以及在“双循环”中发挥作用,与深圳、广州等城市加强合作,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与此同时,保留普通法制度等各项体制和标准,保持政府运作透明和信息自由、言论自由,以及自由港、简单低税制等等,就是保持香港的国际化。新的国际环境非常复杂充满挑战,香港要以新思路,积极拓展中东等新的合作伙伴,提升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同时,必须尽最大努力与美日英欧等传统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关系。   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维一和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主持。与会者包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港澳所副所长李环,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李义虎,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巫永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振广,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政党政治研究所所长、教授陈星,中美交流基金会政策顾问、《思考香港》执行总编辑李剑诸,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香港亚太研究中心秘书长李风,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香江智汇副主席、香港新闻联副主席郭一鸣,香港《超讯》总编辑纪硕鸣,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董事长林菁菁,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部主任、研究员束沐。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台湾事务部副部长肖洪、二级巡视员魏敬东和一级调研员潘世杰以及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全体教师、研究人员出席论坛。
  

香江汇聚副主席、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郭一鸣(中评社 李子宁摄)

  中评社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 李子宁)以“融合发展与港台机遇”为主题的中评智库思想者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香江汇聚副主席、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郭一鸣在论坛上表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香港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大湾区变成香港发展的新动力,需要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特别是商界、专业界共同努力,而加强联通国际、保持国际化的特色,香港才能够为中国特色现代化发挥独特作用,包括对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作出贡献。

  一、香港必须增强“三融入”

  郭一鸣指出,香港回归祖国已经26年,但不少香港人包括特区政府公务员、政治人物,特别是青少年,在观念上仍与内地格格不入,当中除了极少数人是政治上的反对势力,大多数只是对国情缺乏瞭解认识,在观念上存在隔膜,主要是未能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下香港与国家的关系,而这种观念上的隔膜,成为香港融入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障碍和隐忧。一句称呼,不仅是思维习惯,更是反映一种观念。只有从观念上融入国家,才能在实际行动上融人国家发展大局,这方面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