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金厦漳泉同城化
中评社╱题:“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金厦漳泉同城化” 作者:王水彰(金门),金门爱水协会名誉会长、曾任金门县议会议长等
【摘要】两岸应该维持制度化的协商,建立能够满足彼此需求的关系,并极大化地避免不理性的冲突,中断交流与放任“恶意螺旋”无限扩张,绝对不利于两岸间的和平发展。两岸同胞希望和平共荣的声音是迎向和平最大的力量,应促成金、厦、漳、泉同城化,未来也可藉由“金厦漳泉共同生活圈”两岸人民常来常往的热络情境,让更多人感受两岸和平共融的可贵。
前言
金门在1992年11月7日终止战地政务、解除戒严后,两岸关系前沿,金门长期与厦门进行“小三通”,金厦漳泉已然形成共同生活圈,台湾主流民意呼吁两岸用同理心来协助金厦漳泉区域发展,迈向两岸和平大道。
和平是人类的最高价值,战争是人类最应避免的选择。战争的阴影与恐惧会吞噬人性的良善,和平的光明与喜悦才能彰显人性的光辉,是必要的追求。“非战和平”的主张,既是为了避免成为交战势力的战场,也是希望为两岸和平做出表率与贡献。福建省金门县在1949年-1979年两岸冲突的年代受过炮火伤害,台湾也正成为美陆对抗的标的。选择依靠武力解决问题,以自己所属土地成为战场,不会是智者所为。一旦陷入冲突,无论结果如何,战争所在地的人民不会是赢家。我们呼吁将金门定位为“非军事和平区”,让金门成为两岸的和平桥梁,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促成金厦互动和金、厦、漳、泉同城化。笔者于1994年担任公职,成立“金门县爱护水资源协会”宣导:“⑴金门要有水⑵金门要有好水⑶金门要从大陆接水”三大目标,当时是天方夜谭。2018年金门自大陆引水工程启用,金门新三通(通水、通电、通桥)向前迈进一大步,金门自大陆引水历经23个年头才完成。现在“金厦大桥”存在以往的诸多“国安”顾虑吗?“战争无情,和平无价”,唯有两岸和平,才是正道。
一、两岸融合发展
2022年1月,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汪洋在对台工作会议上表示:要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完善与台企、台湾民众分享发展机遇和落实同等待遇的政策,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2023年第15届海峡论坛大会6月17日在厦门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大陆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宣布:福建将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让台企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他并宣读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贺信:要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持续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地理关系上对金马台澎地区显然有正面效益。两岸同胞要坚定支持融合发展、共同繁荣。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同胞亲同手足的大道至理,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政策主张。两岸关系发展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交流合作成果惠及两岸同胞。陆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只要是有利于增进同胞亲情福祉、深化彼此理解认同的事,大家用心用情用力去做,就一定会做好,彼此互补成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通向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台独”同台海和平水火不容,大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岸关系才能回到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台湾陆委会应尽早解除对两岸交流的政治障碍与限制,全面开放陆生来台就学、尽快恢复开放“小三通”陆客来台观光,让大陆民众体会台湾多元的生活方式,才有助增进彼此瞭解及良性互动,发展台澎金马地方产业经济。
二、金厦漳泉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促成金、厦、漳、泉同城化,两岸同胞希望和平共荣的声音是迎向和平最大的力量,希望大家共同支持“非战和平”的神圣诉求。闽南区域创新协同,长期密切交流,对金门来说是最大的保障,金门乡亲在厦门购买约两万多套房地产,金门厦门已经形成一个生活圈。大陆政策对金门释出善意协助发展,台湾也应善意回应,促成金、厦、漳、泉同城化自由贸易区。当前金门最大的危机不是来自于对岸大陆,而是台湾本岛,许多四、五十岁以下的人,对金门还很陌生,是真正的危机。
三、恢复疫后交流重拾两岸互信
全球疫情之灾中断长达3年之久的“两岸小三通”已于2023年1月7日复航,随着疫情持续缓和,小三通审核程序自3月1日起亦同步简化,台湾陆委会不久前与“交通部”、“卫福部”公布“恢复两岸空运客运航点之规画”,宣布自3月10日起开放大陆10个定期航班航点及13个包机航点的“10+13”方案,并确定于清明节前开放“小三通”客运中转,两岸交流似乎正逐步恢复。针对恢复疫后交流,两岸权责部门确实都曾表达正面看法。推动疫后健康有序的两岸交流是既定政策,维持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共同责任,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待;大陆国台办发言人则称,两岸直航航点复航有利于两岸人员往来、促进交流交往。
我们认为两岸交流随疫情趋缓持续放宽,符合两岸人民共同利益,但此刻离两岸真正的恢复交流,却仍有一段不远的距离,主要原因则是双方缺乏互信。难道两岸当真要持续对抗下去?拒绝对话当真胜过互惠交流?两岸执政当局缺乏正面沟通协调,要严肃而理性地面对两岸当前局势作妥善处理。就客观形势而言,目前各国新冠疫情已趋向和缓,原本采取高规格防疫政策的两岸也已陆续松绑,防疫作为明显从严控锁国走向开放,致力回归正常生活,在两岸各自开放之下,更没有再行禁绝彼此往来的理由,这是两岸恢复疫前正常交流的客观基础。然而,如何看待并善用已然缓和的疫情,让两岸在后疫情时代逐步迈向正常交流却是知易行难。关键依旧是彼此缺乏互信、心结难解,甚至连海基海协两会恢复良性对话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两岸当局如果真有恢复疫前交流之意向,自然必须从重新建立互信做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岸当前之僵局与困境,无疑是此前互相攻讦所积累的结果。要化解互不信任的氛围,必须先从停止对彼此的恶意攻击做起,方有可能营造融冰氛围。进而言之,除了停止互相攻讦,双方更应主动增进互信,我们以为,在僵持的情况下,与其期待对方释出善意,不如主动递出橄榄枝?当前国际上最为引起关注的话题,已逾一年的俄乌战争,美国的介入干预,使俄乌人民陷于战争的悲惨浩劫。一个稳定的台海局势既有利于两岸人民,也有助于区域和平,期待两岸当局以民为念,在逐步恢复交流的基础上重建良性对话机制,让两岸关系也能善意互动,化干戈为玉帛,逐步恢复交流,重新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四、维持制度化交流——推进台海和平发展
诚然,一次民航机因天候因素直接飞越金门的上空,且明显没有恶意,着实可以认定为一起基于民航飞安前提下的偶发事件,之所以会被放大关注,自然也是因为两岸关系已降至冰点。我们相信,在任何情境下,两岸都应该维持制度化的协商。协商的目的是建立能够满足彼此需求的关系,并极大化地避免不理性的冲突、中断交流与放任“恶意螺旋”无限扩张,绝对不利于两岸间的和平发展。因此,不论如何,维持台海间制度化的沟通交流仍是当前亟需跨越的门槛。此前,两岸之间的官方沟通主要透过半官方组织的“两会”(海基会、海协会)进行协商,在双方搁置争议的前提下,也算是确立了制度化的沟通及互动模式,大家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为两岸同胞奉献心力。
总之,两岸无小事,任何小事都可能发展成大事;为了避免冲突加剧,台海间唯有维持制度化的交流机制,弹性应对、积极作为,才能有效掌握正面良性互动的发展机遇,推进两岸民生经济与和平发展。
促成金厦生活圈及两岸和平发展,金厦大桥兴建议题,是金门民意的趋向,“金厦生活圈”是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然的趋势。金门新四通(通水、通电、通油、通桥)的前瞻理念,有利于金门的民生经济建设与两岸和平发展。2001年开放“金厦小三通”,开启金厦发展先机,现仍有障碍有待突破,再大步向前迈进,金门未来发展,也跳脱不了“金厦漳泉区域同城化”。互信合作、共创双赢,是金门的正确发展方向。建设“金厦大桥”、迈向“金厦漳泉共同生活圈”,稳定两岸和平特殊价值,化解两岸僵局。从学术与工程技术角度兴建“金厦大桥”相关课题时机已然成熟,只要政策许可,水到渠成,连结翔安机场,是金门走向全球最佳的途径,也让旅居海外的金门侨亲返乡探亲之路更为便捷。两岸和平关系是重中之重,金门是两岸互动的枢纽,以经济、民生为出发点,搭起无形的情感连结,我们希望台湾执政当局能释出友善的态度,拉近和缓两岸关系。透过金门厦门两地定期座谈让金厦两岸共商发展良策。金厦大桥不仅有助于未来两岸小三通旅客的接驳,相关的水、电、油,瓦斯的管线也能安全附挂于桥梁结构上,对于金门的经济、民生将有大幅度的改善与提升。国民党执政时期促成1990年两岸签订“金门协议”,民进党执政时期在2001年推动“金厦小三通”,让两岸拥有更多的和平良善契机。金厦跨海大桥主要连接方案,包括从金门岛(金东)经角屿、小嶝岛到大嶝岛处。
1.大陆方面: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修编)(2008~2020年)》计画中,陆方原定到2020年,该桥建设就要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大陆福建省表示:以厦门岛为起点,经翔安新机场,连通金门的厦金大桥,展开测量、地勘。针对金厦跨海大桥有三个规划方案:其一,从金门岛(金东)经角屿、小嶝岛到大嶝岛。其二,直接从金门岛(金东)建大桥到达大嶝岛东侧。其三,从金门岛(金东)经过小嶝岛到厦门市与泉州南安市石井镇的交界处。
2.金门方面:金门县政府早在2006年就曾委托民间工程顾问公司完成“金嶝(厦)大桥兴建工程可行性及方案研究”,规划,金嶝(厦)跨海大桥金门端落点在金沙镇的五龙山,另一端选取路径最短的厦门大嶝岛,全长约八点六公里,将按照厦门大嶝大桥同样的四车道标准建设,桥宽二十六米,设计时速六十至八十公里。建成后金门与厦门之间的车程不超过半小时,厦门大嶝大桥和翔安海底隧道建成后,由金门到厦门机场和厦门本岛的距离都将缩短至二十分钟以内。
3,陆委会:金门、马祖与大陆福建地区通桥议题,“现阶段并无必要性及急迫性”,且涉及两岸协调沟通及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等复杂敏感问题,影响十分深远,涉及中央职权,须由中央政府全盘衡量及审慎评估。我们认为政府施政要以民意为依归,类似马来西亚→新加坡大桥,增加彼此互惠互利。
4.金厦大桥议题正面思维:兴建“金厦大桥”是金门人共同的愿望,关系未来金门的发展,厦门机场直接到金门,基于“闽南区域生活圈”是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然的趋势,更有助于两岸和平发展早目实现。金门与海西近在咫尺,本来就有机会给金门人更多的发展机会。
六、政府应协助金门落实离岛发展政策
金门的定位应该是全岛免税休闲旅游,闽南文化、战争工事,都是发展地方产业和观光旅游的重要资源。引用离岛建设条例,解决土地的活化使用,金门土地活化必与整体规划连结,没有整体规划就没有变更与活化,金门土地必须先区分机能用途,缩小农地占比,金门岛地小,农业发展有限,发展金门地方传统产业、重点项目,需要政府做全盘的规划。
1.大学城:金门自古文风鼎盛,介于侨乡与两岸中枢,现有金门大学、空中大学、并有铬传大学、清华大学、高碓大学等大学的分部,社会书香气息浓厚,若朝大学城走向,若厦门大学等在金门设立分校,成为大学城将是修习学养的摇篮,毕业生可以优先选择在金门创业也可以到海西,金门将成为海西两岸大学城、培养两岸青年学子的基地。
2.青创基地:金门应发展全面性的青创园地,为青年学生面对的海西市场做准备,建大型创业园、青年住宅,需要专业的辅导地方与外来产业进驻,协助其在产业评估、资金募集,政府辅导支持,行销的配套才是重中之重。把金门酒厂的资源结合青创,可以开辟订制化专线专供全球订客制化市场,立足金门培养金青全方位幅射全球市埸。
七、建构金厦漳泉生活圈
当前国际及两岸政治局势风云诡谲,金门住民对于战争及区域冲突的危机意识节节上升,社会上追求和平稳定的中道力量正逐渐抬头,鸿海创办人郭台铭于5月13日来金门发表和平宣言,他主张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原则基础上,站稳两岸和平发展立场,重新展开谈判,并以金门作为两岸新的常设谈判地点,此举再度让金门跃上主流媒体舞台,成为全台瞩目焦点。
“金门是两岸非战和平区”议题,再加上恢复小三通、兴建金厦大桥等短中长期发展议题的助推,成功获得追求和平稳定之社会主流力量的支持与认同。2023年2月6日金门县议会“跨党派问政联盟”“无党籍联盟政团”,倡议金门成为“永久非军事区”,推动兴建“金厦跨海大桥”,营造金厦漳泉特区生活圈。
在政治钟摆效应趋势下,当族群对立、意识形态被操作到极致的情况下,社会上激化冲突的能量已被大量释放,无形中莫名的未知力量正将政治钟摆从极端拉回,这是一股追求中道与社会安定的力量在自然发酵,是大自然天道运行的惯性规律,刻正唤醒人性心中的光明正道。
当前世乱时危,盱衡全球政经局势,国际保护主义抬头,台湾作为大国谈判桌上的关键性筹码,社会精英领导阶层势必要在战争、和平与繁荣发展等议题选择中,找到新的平衡支点与未来出路,期能扩大群众基础,充分凝聚有识之士的认同,进而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奥援。
台湾本岛局势越乱,两岸越须要安定的力量。作为两岸最前线的金马,应扮演两岸和平稳定的积极性角色,过去国共战争历史伤痕心理印记、地理区位空间距离极近,金门人绝对有理由高举和平旗帜,进一步为两岸的和平稳定与繁荣贡献心力。
闽南地区的两岸人民都有着普遍的共识,认同彼此“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历史渊源,金厦小三通,血浓于水的情感难以割舍。因此,随着小三通分阶段复航,积极争取开放陆客来金观光,重新恢复并积极建构金厦生活圈绝对刻不容缓。
两岸需要一个为和平发声的平台。以金门作为两岸新的常设谈判平台,认同金门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全力支持金门朝向和平稳定发展的共识基调,通过媒体发声,未来也可藉由“金厦漳泉共同生活圈”两岸人民常来常往的热络情境,让更多人感受两岸和平共融的可贵,诚所谓战争无情,和平无价。
结语
一、金门人的心声:和平、发展、不要战争,发展民生经济。
二、金门是闽南区域(厦漳泉)后花园:创造金、厦、漳、泉同城化。
三、构建金厦大桥,划定“金门经贸特区”,创建两岸和平发展基地。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9月号,总第309期)
中评社╱题:“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金厦漳泉同城化” 作者:王水彰(金门),金门爱水协会名誉会长、曾任金门县议会议长等
【摘要】两岸应该维持制度化的协商,建立能够满足彼此需求的关系,并极大化地避免不理性的冲突,中断交流与放任“恶意螺旋”无限扩张,绝对不利于两岸间的和平发展。两岸同胞希望和平共荣的声音是迎向和平最大的力量,应促成金、厦、漳、泉同城化,未来也可藉由“金厦漳泉共同生活圈”两岸人民常来常往的热络情境,让更多人感受两岸和平共融的可贵。
前言
金门在1992年11月7日终止战地政务、解除戒严后,两岸关系前沿,金门长期与厦门进行“小三通”,金厦漳泉已然形成共同生活圈,台湾主流民意呼吁两岸用同理心来协助金厦漳泉区域发展,迈向两岸和平大道。
和平是人类的最高价值,战争是人类最应避免的选择。战争的阴影与恐惧会吞噬人性的良善,和平的光明与喜悦才能彰显人性的光辉,是必要的追求。“非战和平”的主张,既是为了避免成为交战势力的战场,也是希望为两岸和平做出表率与贡献。福建省金门县在1949年-1979年两岸冲突的年代受过炮火伤害,台湾也正成为美陆对抗的标的。选择依靠武力解决问题,以自己所属土地成为战场,不会是智者所为。一旦陷入冲突,无论结果如何,战争所在地的人民不会是赢家。我们呼吁将金门定位为“非军事和平区”,让金门成为两岸的和平桥梁,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促成金厦互动和金、厦、漳、泉同城化。笔者于1994年担任公职,成立“金门县爱护水资源协会”宣导:“⑴金门要有水⑵金门要有好水⑶金门要从大陆接水”三大目标,当时是天方夜谭。2018年金门自大陆引水工程启用,金门新三通(通水、通电、通桥)向前迈进一大步,金门自大陆引水历经23个年头才完成。现在“金厦大桥”存在以往的诸多“国安”顾虑吗?“战争无情,和平无价”,唯有两岸和平,才是正道。
一、两岸融合发展
2022年1月,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汪洋在对台工作会议上表示:要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完善与台企、台湾民众分享发展机遇和落实同等待遇的政策,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2023年第15届海峡论坛大会6月17日在厦门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大陆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宣布:福建将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让台企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他并宣读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贺信:要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持续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地理关系上对金马台澎地区显然有正面效益。两岸同胞要坚定支持融合发展、共同繁荣。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同胞亲同手足的大道至理,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政策主张。两岸关系发展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交流合作成果惠及两岸同胞。陆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只要是有利于增进同胞亲情福祉、深化彼此理解认同的事,大家用心用情用力去做,就一定会做好,彼此互补成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通向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台独”同台海和平水火不容,大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岸关系才能回到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台湾陆委会应尽早解除对两岸交流的政治障碍与限制,全面开放陆生来台就学、尽快恢复开放“小三通”陆客来台观光,让大陆民众体会台湾多元的生活方式,才有助增进彼此瞭解及良性互动,发展台澎金马地方产业经济。
二、金厦漳泉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促成金、厦、漳、泉同城化,两岸同胞希望和平共荣的声音是迎向和平最大的力量,希望大家共同支持“非战和平”的神圣诉求。闽南区域创新协同,长期密切交流,对金门来说是最大的保障,金门乡亲在厦门购买约两万多套房地产,金门厦门已经形成一个生活圈。大陆政策对金门释出善意协助发展,台湾也应善意回应,促成金、厦、漳、泉同城化自由贸易区。当前金门最大的危机不是来自于对岸大陆,而是台湾本岛,许多四、五十岁以下的人,对金门还很陌生,是真正的危机。
三、恢复疫后交流重拾两岸互信
全球疫情之灾中断长达3年之久的“两岸小三通”已于2023年1月7日复航,随着疫情持续缓和,小三通审核程序自3月1日起亦同步简化,台湾陆委会不久前与“交通部”、“卫福部”公布“恢复两岸空运客运航点之规画”,宣布自3月10日起开放大陆10个定期航班航点及13个包机航点的“10+13”方案,并确定于清明节前开放“小三通”客运中转,两岸交流似乎正逐步恢复。针对恢复疫后交流,两岸权责部门确实都曾表达正面看法。推动疫后健康有序的两岸交流是既定政策,维持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共同责任,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待;大陆国台办发言人则称,两岸直航航点复航有利于两岸人员往来、促进交流交往。
我们认为两岸交流随疫情趋缓持续放宽,符合两岸人民共同利益,但此刻离两岸真正的恢复交流,却仍有一段不远的距离,主要原因则是双方缺乏互信。难道两岸当真要持续对抗下去?拒绝对话当真胜过互惠交流?两岸执政当局缺乏正面沟通协调,要严肃而理性地面对两岸当前局势作妥善处理。就客观形势而言,目前各国新冠疫情已趋向和缓,原本采取高规格防疫政策的两岸也已陆续松绑,防疫作为明显从严控锁国走向开放,致力回归正常生活,在两岸各自开放之下,更没有再行禁绝彼此往来的理由,这是两岸恢复疫前正常交流的客观基础。然而,如何看待并善用已然缓和的疫情,让两岸在后疫情时代逐步迈向正常交流却是知易行难。关键依旧是彼此缺乏互信、心结难解,甚至连海基海协两会恢复良性对话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两岸当局如果真有恢复疫前交流之意向,自然必须从重新建立互信做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岸当前之僵局与困境,无疑是此前互相攻讦所积累的结果。要化解互不信任的氛围,必须先从停止对彼此的恶意攻击做起,方有可能营造融冰氛围。进而言之,除了停止互相攻讦,双方更应主动增进互信,我们以为,在僵持的情况下,与其期待对方释出善意,不如主动递出橄榄枝?当前国际上最为引起关注的话题,已逾一年的俄乌战争,美国的介入干预,使俄乌人民陷于战争的悲惨浩劫。一个稳定的台海局势既有利于两岸人民,也有助于区域和平,期待两岸当局以民为念,在逐步恢复交流的基础上重建良性对话机制,让两岸关系也能善意互动,化干戈为玉帛,逐步恢复交流,重新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四、维持制度化交流——推进台海和平发展
诚然,一次民航机因天候因素直接飞越金门的上空,且明显没有恶意,着实可以认定为一起基于民航飞安前提下的偶发事件,之所以会被放大关注,自然也是因为两岸关系已降至冰点。我们相信,在任何情境下,两岸都应该维持制度化的协商。协商的目的是建立能够满足彼此需求的关系,并极大化地避免不理性的冲突、中断交流与放任“恶意螺旋”无限扩张,绝对不利于两岸间的和平发展。因此,不论如何,维持台海间制度化的沟通交流仍是当前亟需跨越的门槛。此前,两岸之间的官方沟通主要透过半官方组织的“两会”(海基会、海协会)进行协商,在双方搁置争议的前提下,也算是确立了制度化的沟通及互动模式,大家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为两岸同胞奉献心力。
总之,两岸无小事,任何小事都可能发展成大事;为了避免冲突加剧,台海间唯有维持制度化的交流机制,弹性应对、积极作为,才能有效掌握正面良性互动的发展机遇,推进两岸民生经济与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