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青年论坛:陈倩羚论香港面临更大空间

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陈倩羚(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11月8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第十四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于8月14日上午举行,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陈倩羚出席并发表观点表示,近几年来,在修例风波与新冠疫情的阴霾下,香港的前行与发展虽然遭遇不少挫折,但整体基本面仍然大致向好。随着国安法的落地实施,再加上今年初全面恢复对内对外正常往来,香港目前正在由治及兴的道路上前行。陈倩羚认为,只要特区政府在不断变动的时局中始终保持自信、不要自乱阵脚,在明确自身的定位后积极开拓新的机遇、不断完善管治思维,一定能带领香港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此次论坛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主题为“研判香港新形势探寻香港兴动能”。参加此次论坛的中评智库青年研究员有: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付佳琪。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助理总编辑、研究员林艳主持。

  论坛上,陈倩羚对香港当前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才问题、联通内外以及土地房屋等方面的形势进行了评估与研判,并提出了三点看法:

  第一,国安法是香港实现由乱入治的尚方宝剑,更是香港走向由治及兴的定海神针。陈倩羚分享了其亲眼所见2019年香港社会安宁崩塌的惨状,她表示,直到国安法出台生效后,香港的治安形势才得以大幅改善,肆虐近一年的社会乱局才得以纠偏。国安法这枚法律利器令香港实现由乱入治,也是推动香港未来走向由治及兴的重要保障。香港目前的社会秩序虽已基本恢复,但接下来仍需坚定落实国安法,为经济民生的长足发展提供支撑,只有巩固好这最后一道防线,才能在此基础上搭建我们美好的家园。近年来,已鲜少见到以暴力示威为主要形式的硬对抗,但各类处于违法边缘的新型软对抗手段却仍未绝迹,包括几个月前出现的大规模器官捐赠登记不寻常取消现象、以及目前仍在反对派间大肆传播的港独歌曲《愿荣光归香港》等。这些都反映了在当前香港步向兴旺的新阶段中,确实有继续坚守国安法所确立的政治红线的必要,唯有如此才能抵抗社会此起彼伏的杂音不为其所迷惑。

论坛现场(中评社 陆文煜摄)

  第二,环球经济与地缘政治因素虽对香港经济、人才、对外关系等方面带来不少挑战,但香港立足国际中心的定位未来仍有无限发展空间。陈倩羚表示,经历三年疫情以及长时间的封关,香港的经济状况目前仍处于复苏重振的阶段,包括进出口贸易、本地消费等多项经济数字皆未回升至疫情前水平。再加上在美国进入加息周期的环球经济大环境、以及俄乌战事持续的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香港在面对物价攀升的高通胀水平的同时,还要慎防经济下行可能引发的通缩效应。不过,纵使香港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不少挑战,但凭藉着其背靠祖国、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更多的是尚未被完全挖掘的机遇与出路。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体,香港向来较易受到环球经济波动的影响,因此一直以来也积极寻求备案以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早于2019年已公布,但由于修例风波与疫情等原因,香港近几年来都未能切实有效地具体推进与粤澳地区的合作项目。不过,随着当前三地皆已全面复常,香港未来将能以更主动的姿态探索与粤澳地区的合作空间,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协助内地招商引资实现双向共赢;以及努力建设并巩固好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其余七大发展中心,尤其是国家重点定位与锐意打造的国际创科中心,在当前中美博弈聚焦高新科技的复杂形势下,香港在科研实力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将更加显着,也是其中一个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陈倩羚指出,中美两国博弈、俄乌战争延烧、再加上台海局势紧张等,这些对于作为处于中西交汇点的香港,看似险象环生、危机四伏,但如果用有危必有机的角度来看,却能发现更多潜在的机遇与香港可以发挥的空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操作下,香港的国际地位与形象近年来确实受到一定挑战;但也正因为中美两国处于激烈的竞争关系中,代表香港以往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将更加重要,中美都更需要香港承担起沟通两国的桥梁功能。随着疫情结束,香港重新对外开放,去年11月本地成功举办了国际金融峰会与国际七人榄球赛等经济与体育盛事,是香港向世界宣告其已回归国际舞台的重要表态。香港在巩固与加强自身作为国际枢纽的同时,未来还需要持续加强其对接中外、联通世界的角色,在当前全球经济疲弱、外资对内地投资减少的不利形势下,更需香港提供一个窗口与跳板助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提升中国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透过深化其超级联系人的功能取得多方共赢。

第十四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主题为:研判香港新形势 探寻香港兴动能。

  第三,基层住屋问题的改善,除了要依靠大力增加土地房屋的供应外,亦要对公营房屋系统进行革新以释放更大效能。陈倩羚表示,政府对增加公营房屋供应的重视值得肯定,不过香港的公屋制度也存在深层的结构性问题,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在照顾最低收入阶层的同时,政府也应看到介于基层与中产之间的无壳蜗牛的住屋需求。公屋的租赁性质决定了住户难以将其进行变现,故存在无法实现置业阶层晋升的根本弊端,这造成了公屋的流转率非常低,搬进公屋就住一世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还衍生出上一代向下一代传承公屋的世袭问题。

  陈倩羚认为,公屋是社会宝贵的公共资源,但在现行的制度设计下,却没能尽其所能地发挥最大效用。她建议,政府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提高当前公营房屋的使用效率:首先,调整当前公屋与居屋兴建的比例,向居屋投放更多的资源,完善当前从公屋租户到居屋业主之间的置业阶梯,让更多公屋富户能获得居住条件上流的机会,从而把现有珍贵的公屋单位重新腾出,满足正在忍受恶劣居住条件的公屋轮候者的需求。第二,政府应考虑重推“租者置其屋”计划,供一些长期缴纳租金且有购买能力的公屋住户实现变现租户资格的能力,从而令其拥有一定的资本往更上层的置业阶梯爬升。

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陈倩羚(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11月8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第十四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于8月14日上午举行,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陈倩羚出席并发表观点表示,近几年来,在修例风波与新冠疫情的阴霾下,香港的前行与发展虽然遭遇不少挫折,但整体基本面仍然大致向好。随着国安法的落地实施,再加上今年初全面恢复对内对外正常往来,香港目前正在由治及兴的道路上前行。陈倩羚认为,只要特区政府在不断变动的时局中始终保持自信、不要自乱阵脚,在明确自身的定位后积极开拓新的机遇、不断完善管治思维,一定能带领香港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此次论坛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主题为“研判香港新形势探寻香港兴动能”。参加此次论坛的中评智库青年研究员有: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付佳琪。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助理总编辑、研究员林艳主持。

  论坛上,陈倩羚对香港当前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才问题、联通内外以及土地房屋等方面的形势进行了评估与研判,并提出了三点看法:

  第一,国安法是香港实现由乱入治的尚方宝剑,更是香港走向由治及兴的定海神针。陈倩羚分享了其亲眼所见2019年香港社会安宁崩塌的惨状,她表示,直到国安法出台生效后,香港的治安形势才得以大幅改善,肆虐近一年的社会乱局才得以纠偏。国安法这枚法律利器令香港实现由乱入治,也是推动香港未来走向由治及兴的重要保障。香港目前的社会秩序虽已基本恢复,但接下来仍需坚定落实国安法,为经济民生的长足发展提供支撑,只有巩固好这最后一道防线,才能在此基础上搭建我们美好的家园。近年来,已鲜少见到以暴力示威为主要形式的硬对抗,但各类处于违法边缘的新型软对抗手段却仍未绝迹,包括几个月前出现的大规模器官捐赠登记不寻常取消现象、以及目前仍在反对派间大肆传播的港独歌曲《愿荣光归香港》等。这些都反映了在当前香港步向兴旺的新阶段中,确实有继续坚守国安法所确立的政治红线的必要,唯有如此才能抵抗社会此起彼伏的杂音不为其所迷惑。

包装材料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