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镜头:访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农耕智慧

旱作石堰梯田(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涉县5月25日电(记者陆文煜)“太行山上看乡村振兴”两岸媒体豫冀行联合采访行24日探访河北省涉县井店镇王金庄村旱作石堰梯田核心区,目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魅力,感受河北农民开荒造田的毅力和智慧。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东南部的井店镇、更乐镇和关防乡三个乡镇,涵盖46个行政村,总面积204.35平方公里,是当地先民通过适应和改造艰苦的自然环境发展并世代传承下来的山区雨养农业系统,是北方旱作石堰梯田典型代表。据悉,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于2014年被认定为“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3年5月20日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山高坡陡、石厚土薄、十年九旱"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为了生存,先辈们凿石垒堰、集雨蓄水,建造出规模庞大的太行梯田,同时椒粮间作、轮作倒茬,探索出一套“集雨保墒、轮耕间作、用地养地”的旱作农耕技术。既给当地人提供了稳定生计,也为缺土少雨的北方石灰岩山区打造了生态循环可持续农业样板。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有两大亮点:一是完整保留了传统农耕,中评社记者现场看到,至今仍以人工和毛驴为主要劳动力,演绎着现代农村版的传统农耕图。在梯田系统中,毛驴不仅是生产工具、运输工具,同时还起着养分循环的功能——消耗量梯田生产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有机肥返还到田间,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所以梯田生产的粮食、蔬菜是纯有机产品,因此毛驴又被称为“梯田精灵”。

田间有农户和毛驴在耕作(中评社 陆文煜摄)

  二是梯田的生物具有多样性。据悉王金庄保留的传统农作物老品种有171种,以玉米、谷子等为主,涉县梯田生物多样性也于去年入选了全球100+典型案例。

  据瞭解,如今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普遍降低,以传统农耕为特色的旱作石堰梯田更难以土地情怀留住农民。面对种地村民年龄大、生产效率低、投入产出比不划算等情况,当地计划一方面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金字招牌,推动研学发展,建设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带动特色乡村旅游,拉动地方经济,让老百姓享受到品牌的红利;另一方面开发梯田系列农产品,引导农户集中种植,统一加工、品牌和包装,将农产品提档升级,推向高级消费市场,创造更高的价值。据悉,除花椒、核桃外,梯田中还出产小米、玉米、大豆、黑枣等农林产品,形成了藏粮于地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和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

  由中央台办主办,河南省台办、河北省台办联合承办的“太行山上看乡村振兴”两岸媒体豫冀行联合采访活动于18日于河南郑州启动。在9天的行程里,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的28家媒体和多位自媒体人士将沿太行山脉从河南行至河北,体验和宣传乡村振兴取得的成就、台资企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两岸深度融合等情况。

供农民休憩的石头房子(中评社 陆文煜摄)

旱作石堰梯田经过凿石垒堰、集雨蓄水(中评社 陆文煜摄)

农民在梯田劳作(中评社 陆文煜摄)

无人机航拍梯田示意图(中评社 陆文煜摄)

旱作石堰梯田(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涉县5月25日电(记者陆文煜)“太行山上看乡村振兴”两岸媒体豫冀行联合采访行24日探访河北省涉县井店镇王金庄村旱作石堰梯田核心区,目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魅力,感受河北农民开荒造田的毅力和智慧。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东南部的井店镇、更乐镇和关防乡三个乡镇,涵盖46个行政村,总面积204.35平方公里,是当地先民通过适应和改造艰苦的自然环境发展并世代传承下来的山区雨养农业系统,是北方旱作石堰梯田典型代表。据悉,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于2014年被认定为“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3年5月20日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山高坡陡、石厚土薄、十年九旱"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为了生存,先辈们凿石垒堰、集雨蓄水,建造出规模庞大的太行梯田,同时椒粮间作、轮作倒茬,探索出一套“集雨保墒、轮耕间作、用地养地”的旱作农耕技术。既给当地人提供了稳定生计,也为缺土少雨的北方石灰岩山区打造了生态循环可持续农业样板。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有两大亮点:一是完整保留了传统农耕,中评社记者现场看到,至今仍以人工和毛驴为主要劳动力,演绎着现代农村版的传统农耕图。在梯田系统中,毛驴不仅是生产工具、运输工具,同时还起着养分循环的功能——消耗量梯田生产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有机肥返还到田间,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所以梯田生产的粮食、蔬菜是纯有机产品,因此毛驴又被称为“梯田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