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字路口 如何改写全球秩序的临界点

第七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进入第四议题讨论环节,主持人达巍带领四位嘉宾围绕“国际秩序:最好的还是最坏的时代?”这一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中评社 陈思远摄)

  中评社北京3月25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2025年3月21日,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主办的第七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进入第四议题讨论环节。本场议题以“国际秩序:最好的还是最坏的时代?”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CISS主任达巍主持,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美国保尔森基金会高级副主席保罗·特里奥洛(Paul Triolo)、前欧盟驻华、驻俄大使艾德和(Markus Ederer),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晨作为讨论嘉宾,围绕国际秩序转型的本质、风险与机遇展开深度对话。

  达巍以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经典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为会议开篇并抛出核心问题:我们是否已处于新的国际或全球秩序中?若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应如何定义并面对这一新的秩序?

  朱锋指出,冷战后形成的美国单极时刻已终结,多极化时代到来。他形容当下的国际秩序处于“既非最坏、亦非最好”的过渡期。一方面,全球化推动权力再分配,多极化格局加速形成;另一方面,美国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因自身政治极化与社会分裂陷入失能,加剧全球不稳定。朱锋以俄乌冲突与中美科技竞争为例,强调“旧秩序坍塌”的风险。特朗普时代开启的“美国优先”政策不仅将削弱国际协调机制,更会让世界陷入“无规则竞争”的阴影。若主要大国无法重建合作框架,国际社会可能滑向丛林法则的深渊。不过,中国、欧盟等力量在气候治理、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积极尝试,证明了多边主义的韧性仍是未来希望所在。

  保罗·特里奥洛从企业实践视角提出秩序重构的碎片化特征。他认为,当前国际秩序并非单一体系,而是由贸易、金融、科技、安全等不同领域的规则网络交织而成。他以中美在跨境审计监管、数字货币标准、人工智能治理等具体领域的合作为例,强调局部共识对整体秩序的关键作用。在金融监管协调方面,中美就中概股审计监管达成的协议,既体现中国对全球资本市场规则的接纳,也反映双方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上的共同利益; 同时,中美数字规则趋同化进程正在加速,中国近期调整跨境数据流动政策、向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靠拢的举措,为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贸易框架奠定基础;人工智能的治理合作方面,中美在巴黎人工智能安全峰会的互动也表明,两国在制定前沿技术治理规则上存在“非零和博弈空间”, 两国在算法透明度框架达成的阶段性共识,正是基于这种技术性信任积累的成果。特里奥洛总结称,新旧秩序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一个混合共存的状态。即使在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行业标准、企业实践与跨国利益仍能成为新旧秩序转变之时的“稳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