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扩大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的路径思考
中评社╱题:新形势下扩大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的路径思考 作者:陈丽霜(福州),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子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扩大交流交往是增进两岸同胞感情和福祉、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途径。台湾民进党当局上台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单方面恶意限阻两岸交流合作、极力拓展“排中”对外交流空间,升高两岸同胞交流交往政经风险。大陆则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两岸人员往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在赖清德上台、民进党继续执政的背景下,扩大两岸同胞交流交往面临更为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要紧扣铸牢两岸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主题,聚焦基层民众、青年等两大群体,布局民族认同溯源、两岸高质量融合发展、推进两岸政治协商等三大领域,完善政策法规、资源投入、民心民意、风险防控等四大保障体系,推进两岸同胞实现高质量交流交往。
回顾历史,两岸同胞交流交往始终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共创民族复兴伟业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中国大陆探亲后,两岸民间往来日趋密切,两岸双方积极推动建立沟通管道,并逐步形成两岸互动的共同政治基础“九二共识”。2008年国民党上台后,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了中断9年的制度化协商机制,2008—2016年期间,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举行11次会谈,签订23个协议,达成5项共识,两岸关系呈现“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局面。2016年民进党再度上台后,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更藉维护“台湾安全”为名持续限缩两岸正常经贸合作和民间交流活动,提高两岸人员、资金、货物、服务等要素往来的“政治壁垒”,使得两岸同胞交流交往出现较大变动、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分析了民进党当局限缩两岸交流合作措施对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的影响,并总结梳理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的成功经验及未来面临的复杂环境,最后提出新形势下促进两岸同胞高质量交流交往的政策建议。
一、民进党执政后两岸同胞交流交往不利因素增多
近年来,大国竞争加剧、新冠疫情肆虐、地缘政治紧张,一系列危机持续加剧世界的动荡与变革,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发生急剧而广泛的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显着增加。特别是台湾民进党2016年上台后,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及“倚美抗中”政治路线,积极融入美西方遏华战略,恶意限缩两岸经贸合作与民间交流,伺机搭建“不依赖大陆、直接走向世界”经贸新格局,对台海和平稳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其中两岸同胞交流交往更是首当其冲,不利、难预料干扰因素明显增多。
(一)单方面恶意限阻两岸交流合作
2016年民进党上台以来,“逢中必反”,嘴上说“乐见支持”两岸交流合作,行动上却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手段“明卡暗绊”,提高两岸交流交往的政治风险,削弱经济诱因,藉机生事制造障碍,塑造“反中”民意,严重冲击两岸同胞交流交往。
一是打造“抗统阻融”“法律”体系,提高交流政治风险。2019年以来,民进党相继制修订“国安五法”及“反渗透法”,构建所谓“民主防护网”,扩大“间谍罪”适用范围,限制退役将领赴陆交流,提高两岸签署政治协议门槛,延长涉密人员出境管制年限,试图制造寒蝉效应,吓阻与切断两岸交流,加剧两岸对立。
二是趁机加码限缩经贸合作,削减经济诱因。民进党上台后大肆炒作经济依赖大陆对“台湾安全”危险性,更藉中美博弈及新冠疫情推动“投资台湾三大方案”及“新南向政策”,教唆台商分散投资、降低大陆产能,同时利用行政及“立法”手段持续遏阻两岸经贸合作,扰乱两岸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及人流正常流转,削弱两岸交流交往的经济诱因。如台“经济部”于2020年修订“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进一步扩大陆资认定范围,加大管控陆资投资方式力度,限缩大陆官方背景企业赴台投资。同时在“台美经济繁荣伙伴对话”框架下成立“投资审查工作小组”,联合管制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
三是藉机生事政治操弄,制造交流障碍。2019年民进党当局为谋求2020“大选”连任,恶意操弄香港修例风波议题,不断诋毁“一国两制”及“九二共识”,并以“今日香港,明日台湾”等标语恫吓民众,打“恐中牌”升高两岸对立情绪拉选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民进党当局以防疫为藉口,全面禁止大陆人员赴台,单方面暂停除往返北京、上海、厦门、成都四个城市以外的两岸其他空中客运航班及“小三通”,对两岸人员往来与经贸交流合作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疫情结束,民进党当局仍不愿意尽快全面恢复两岸空中、海上直航,以“安全评估”为名,采取“挤牙膏”策略,以专案申请、分阶段复航等方式拖延,对两岸往来仍有较大不便。
四是软硬兼施塑造“反中民意”,降低交流意愿。民进党利用执政资源大肆打压中天新闻台等蓝营媒体,豢养网军操纵网络舆论,全面掌控岛内传媒渠道,污名化“九二共识”,频繁抹黑、造謡挑起两岸民意对立。同时积极持续推动“文化去中”,不择手段地在教学课纲、影视图书、历史传统、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加速推进“文化台独”,试图在岛内形塑“恐中反中厌中”社会氛围,降低民众寻求与大陆交流交往的意愿。
综上,在民进党单方面恶意限阻下,两岸关系持续恶化,两岸人员往来流量出现较大波动。2015-2023年大陆居民赴台总人次几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占赴台总人数比重由2015年的40.1%大幅跌至2023年的3.4%(见表1、表2)。从大陆居民赴台目的来看,2015-2019年,旅游观光在大陆赴台湾总人次中占主导地位,2015年占比为82.1%,2016年有所下降至81%,2017-2019年均在75%左右,2020年下降至34.7%;其次是探亲,2015-2019年其占比在1.7%-2.2%期间,2020年占比7.8%,2022年和2023年均在10%以上。
[表1:2015-2023年大陆居民赴台人次及目的]
[表2:2015-2023年赴台交流人员主要来源地及占比]
(二)极力拓展“排中”对外交流空间
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提出所谓基于价值认同的“踏实外交”政策,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发展与民主伙伴实质关系,伺机扩大“国际空间”,炒作台湾问题“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抗中保台利益共同体”,不断对冲中国大陆反“独”促统政策成效,进而将人员“走出去、引进来”目的地限缩在“去中”“民主伙伴圈”。
政治交往上,“一边倒”靠向美西方“民主同盟”,不断加强与美日欧等国家高层互访,搭建官方高层级对话协商机制,拓展“经贸外交”“政党外交”“议会外交”“城市外交”“防疫外交”等多维互动,强调优先扩大“民主伙伴圈”内交流合作,鼓吹台对外交流交往应凸显“民主”属性。蔡英文多次宣称“台湾民主生活方式持续面对中国大陆日益升高的威胁,民主已成为台湾应对重大挑战的重要资产”,“继续强化民主国家联盟,携手对抗威权,捍卫价值观”①。
经济合作上,积极融入美西方主导的“去中”供应链,寻求与美西方签署高质量经贸协议,扩大利益链接,提升“民主伙伴圈”内合作交流意愿。美台间已搭建对接美“印太经济框架”(IPEF)路径框架,“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及“台美贸易暨投资框架”主要对接“贸易”与“反腐败”两大领域;“台美经济繁荣伙伴对话”、“台美科技贸易暨投资合作架构”及“台美基础建设融资及市场建立合作架构”主要对接“供应链韧性”与“清洁能源及基础设施”两大领域,以服务美国国内发展及遏制中国大陆崛起为基本出发点,提升台湾地区在“民主供应链”中的地位,凸显其在美西方遏华战略中的作用。在美示范带动下,英国、加拿大等美盟友亦积极与台洽签经贸协议。2023年11月,台英签署“加强贸易伙伴关系”(ETP)协议,优先就数字贸易、投资、再生能源与净零碳排等三项议题展开谈判。
对外民间交流上,“东向南下”打造“去中交流圈”。一是积极与美西方签署教育(如“美台教育倡议”“台日语文教育交流合作备忘録”等)、度假打工(“台荷度假打工瞭解备忘録”“台韩青年度假打工备忘録”等)等领域协议,促进青年群体间交流合作;二是在“新南向政策”框架下实施“新南向人才培育推动计划”“东南亚国家优质团体旅客来台观光签证作业规范”等计划,吸引“新南向地区”民众赴台求学、观光,对冲陆生陆客减少冲击;三是优先对美西方及“新南向地区”实施便捷出入境措施,疫情期间实施可缩短隔离时间或是免除隔离“旅游泡泡”,疫情结束后率先对其开放入境。
综上,民进党当局一边将岛内民众外出交流限缩在“去中”“民主伙伴圈”,另一边大力吸引“民主伙伴圈”民众赴台,变相削弱两岸同胞交流交往。赴台交流方面,2020年以来,来自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民众的比重逐步提升;台民众对外交流方面,2015-2019年中国大陆稳居台民众对外交流第二大目的地,但2020年以来逐步被东南亚、美国超越(见表2)。
二、大陆方面拓展两岸同胞交流交往实践成效
相比于民进党当局的政治操弄与消极,大陆方面持续为两岸交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两岸同胞加深相互瞭解、增进互信认同,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走深走实。在中国大陆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持续加强反干涉反“独”促统促融力度的背景下,支撑两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亦不断聚集增多,与此同时美台勾连“抗中拒统拒融”强度也将升级,但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一)大陆积极探索促进两岸同胞交流交往新模式
近年来,大陆方面排除各种干扰、阻挠,聚焦释放红利固本培元、多维多元互动交流、关注青年加深瞭解等主题,鼓励和支持两岸各界扩大深化交流,催生出诸多促进两岸交流的新形态、新模式、新动能。
一是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固本培元。大陆在严峻复杂的两岸关系形势下,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不断出台和完善造福台湾同胞、促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不断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2016-2023年期间陆续出台“31条惠台措施”、“26条惠台措施”、疫情期间“11条优惠措施”、“农林22条措施”,2023年9月18日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保障台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支持台胞台企融入大陆新发展格局。大陆惠台政策已由过去针对性的开放市场、减税降费、提供渠道等直接让利“授人以鱼”,逐步转向普适性的提供保障、搭建平台、自主发展等激发活力“授人以渔”模式,为台胞台企在大陆深耕市场、融入社会创造更加有利条件,增强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加深对统一有好处、“台独”是絶路、外人靠不住的认识,自觉投身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光辉事业。
二是因地制宜多维多元互动交流。面对两岸新形势以及新冠疫情,大陆积极创新两岸交流活动新模式,各地结合对台工作特色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传统品牌活动持续开展,“海峡论坛”、“两岸企业家峰会”等两岸重大民间交流合作平台与机制持续运作并创新发展。持续举办“双城论坛”,已经成为上海与台北两市之间重要的机制化交流平台。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的热情高涨,各地各部门积极举办形式创新、对象多元的两岸交流活动,为两岸同胞提供更多交流切磋、增进情谊的平台。两岸文化交流持续热络,民俗信仰交流内容丰富,基层交流形态多样,教育、出版、医药卫生、体育、新闻、工会、妇女、少数民族、宗教等领域和界别的交流广泛开展。凸出的亮点是福建发挥先行先试优势,积极探索台胞参与乡建乡创新路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