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陈云松论理论创新与话语构建
中评社北京2月17日电(记者 林艶)由南京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去年12月28日举行,来自全国近200家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近300名代表参会。期间,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就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如何塑造理论自信和推动理论创新、智库在塑造话语权方面的角色、人工智能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南大在AI及大数据的学科融合方面的探索实践经验等问题展开详细解答。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在筑牢理论体系大厦的同时,充分展现对话体系,真正实现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有机结合。
陈云松表示,理论自信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信仰支撑和动力源泉,关乎着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个国家尊严和实力的集中展现。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践行理论自信的重要载体,在理论创新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主要载体、重要参与者与基础设施,在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陈云松认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以当代中国建设、改革与发展作为实践基础,从总体上看是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实践课题,来确立理论主题、建构科学体系,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不是以抽象的前提为基点进行逻辑推论,更不是虚设问题、以所谓的科研方法体系进行学术的“问题空转”。因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依据,避免走向一味盲目地简单套用西方的范畴、理念与结论的歧途。
陈云松指出,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是不断推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过程,是不断进行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科学概括和理论升华的过程,这实际上正是理论创造的基本途径。他也认为,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能在塑造中国话语权方面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在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过程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智库正是由于较好地充当了议题设定者与舆论引导者的双重角色,进而长期占据着国际话语权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