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立法机构改革背景下的“蓝白合”现况及前景研究

表1:“国会改革法案”主要内容

  中评社╱题:台湾立法机构改革背景下的“蓝白合”现况及前景研究 作者:王贞威(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所长、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群斐(厦门),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摘要】纵观台立法机构“蓝白合”的运作态势及蓝绿白三方围绕“国会改革法案”所进行的政治攻防,本文发现在“三党不过半”及“朝小野大”的背景下,在野阵营成功发挥多数优势,藉助“立法院”对赖清德当局形成有力牵制。而执政绿营为突破少数困境,先“覆议”后“司法”,甚至以“青鸟”为名致使政治斗争再度退化为街头运动,亦为“蓝白合”带来了强势的外部压力。尽管总体合作氛围向好,但修法分歧、柯文哲危机等亦增加了“蓝白合”的发展变数。未来双方将如何处理彼此的竞合关系,突破当前台湾利益让位于执政党利益的困局,仍待进一步观察。

  2024年台湾地区“大选”后,民进党延续执政权、控制行政权,国民党和民众党则通过“蓝白合”强化立法机构主导权,“分裂政府”局面再度上演。在柯文哲被羁押后,尽管“蓝白”在立法机构的合作有所强化,但是其是否能像“国亲”一般由竞转合,成为岛内牵制民进党“谋独”的重要力量,仍然有待考量。因此,“蓝白合”无疑是未来四年,岛内政党政治牵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观察指标。因此,本文以立法机构改革为切入点,探索“蓝白合”的进展及其前景,以深入分析未来岛内的政治格局。

  一、蓝白两党在“立法院”合作的背景及基础

  2024年台湾地区“立委”选举,国民党夺得52席,民进党拿下51席,民众党获得8席,“立法院”三党不过半局面形成。国民党虽为最大党,但是却没有单独过半,国民党“立委”韩国瑜、江启臣因当选“立法院”正副院长,表决时按例不参与投票,仅当赞成、反对同票时,才会由当日会议主席进行裁决。因此按照目前台湾立法机构的政治生态,国民党表决时动员全数出席也仅有52席,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对民进党实现有力牵制,民众党的8席便成为其必须争取的“关键少数”。纵观“立法院”第一会期,自2月开议以来,在野的国民党与民众党在打赢“立法院”龙头之争的首仗后继续联手,自5月17日之后的四次表决情况都是其用60票碾压民进党51票,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表决都是“蓝白”合力,体现其对“少数政府”的有效制衡。事实上,就目前“立法院”的政治攻防而言,只要民众党不表态、拒投,即可认做国民党胜利,这亦是蓝白展现出的重要默契之一。5月底,台湾立法机构正式三读通过“立法院职权行使法”相关修正案及“刑法”增订“藐视国会罪”。此次“国会改革五法”修法通过,强化台湾“立法院”职能,明显也是国民党与民众党共同推动的结果。

  “蓝白”两党于立法机构的合作意愿至少从2024年2月便可见端倪。民众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黄国昌在2月26日就已表示:即便是2024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蓝白合作已经破局,未来蓝白双方仍旧可以从“国会改革”中的“立委”拥有听证权,以及“司法改革”的“不当关说罪”等有共识的法案开展合作。而且民众党主席柯文哲也曾在2月公开表示,他与国民党团总召傅崐萁已达成共识,蓝、白“国会”合作将由国民党团书记长洪孟楷对接民众党团副总召黄珊珊。①

  就推动强化“立法院”职能,赋予其听证、调查权,且可要求有关案件的当事官员或证人前来听证,早已是“蓝白”共识。2024年3月份傅崐萁即强调国民党与民众党未来会有包括“国会改革”在内的很多法案合作。4月15日,黄国昌在民众党“立法院”党团记者会上表示,本次“国会改革法案”的重点就是建立“国会听证调查权”和强化“人事同意权”。随后,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也召开记者会与之呼应,党团书记长洪孟楷带头宣示国民党团立场,表示“抵制‘国会改革’,就是反改革、反民主”。②经过至少自2月起的努力,在野“蓝白”最终成功推动“国会改革法案”的修法通过。

  然而,“蓝白合”也幷非一直顺利。柯文哲一再强调民众党的主体性,担忧被当成“小蓝”,而避免与国民党太过靠近。这点在国民党团在“国会改革法案”后,计划推动“选罢法”修法、提高罢免门槛,民众党即无响应,甚至有所反对的态度上,得到充分体现。此外,在6月民进党团就“国会改革法案”提出复议案时,民众党为彰显其主体性而选择不表态,最终国民党以人数优势否决复议案。但是整体而言,蓝白两党在立法机构合作较为顺畅,起到了应有的制衡作用。

  二、蓝白两党围绕“国会改革”的主张

  “蓝白联盟”共同提出的“立法院职权行使法”第25条修正条文共包括五大方向(见表1):第一,“总统”向“立法院”工作报告常态化;第二,强化“立法院”人事同意权,当局一些核心成员的任命必须征得“立法院”同意。第三,“立法院”须具备调查权;第四,“立法院”须举行固定听证;第五,“藐视国会罪”。

  [表1:“国会改革法案”主要内容]

  “五院制”是台湾地区独特的政治结构设计,主要是依循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然而在多次“修宪”之后,该结构的实际运作及权力结构却变得异常复杂,呈现以下问题:首先,“总统”有权无责,“行政院长”有责无权,立法机构无法对行政机关进行有效监督,二者之间紧绷的关系常造成政治僵局,而且无法解套。其次,相较三权分立,“立法院”的制度设计和运作模式存在明显疏漏,例如缺少系统性的“听证”设计势必会影响其监督的效力与正当性。再次,“立法院”无“人事同意权”,而“调查权”属于角色相对模糊的“监察院”,二者职权争议由来已久。尽管“宪法”规定调查权属于“监察院”,“立法院”的调查权仅限于调阅文件,但是根据“立法院职权行使法”,“立法院”除了可以弹劾“总统”、“副总统”外,还可以弹劾“拒绝、拖延或隐匿不提供”立法机构调阅文件的行政机关或公务人员。③然而根据“惩戒法院”的统计,目前还未查得此类由立法机构移送弹劾的案例。④而且,废“考、监”最初是民进党的主张,旨在通过减少职能重叠和提高行政效率来改革“五院制”,从而优化台湾民主政治的运作模式。然而,再度执政后,却未见民进党当局积极推动上述主张,却见其抵制“蓝白”废除“考试院”和“监察院”的提案。最后,“蓝白”主张“立法院”主持“听证会”及指控官员“藐视国会罪”可进一步规范官员答询,确保相关人员在接受质询和调查时保持合作态度,避免插科打诨、回避质询、实问虚答,甚至与“立委”对骂互呛等情况的发生。此外,“蓝白联盟”强调“藐视国会罪”主要面向行政人员,刑事处罚不会加诸普通民众,相较于此前的民进党对“公务员藐视国会罪”的改革方案更为宽厚。⑤幷且,有鉴于欧美民主国家都设有藐视国会罪,因此“藐视国会罪”具备正当性。

  民进党则认为上述提案是“蓝白”旨在抵制赖清德执政当局的“国会扩权”甚至是“毁宪乱政”。“蓝白联盟”对此回应称“国会改革”最早是由彼时担任民进党党主席的蔡英文所提,且正如朱立伦所指出的那样:“国会改革是朝野各党数十年来的共同主张”。⑥事实上,国民党在2008年至2016年间占据“立法院”多数席位时,也曾抵制过一项高度相似的“国会改革”提案的通过,而当时该法案的推动者正是站在其对立面的民进党。⑦然而,此次“国会改革法案”的通过,却历经民进党籍“立委”的各种抵制,甚至暴力相向。

  三、蓝白两党与民进党当局围绕“国会改革五法”开展激烈斗争

  历经漫长表决,2024年5月28日“蓝白”联手推出的“国会改革法案”三读通过送往赖清德办公室。赖清德依照“宪法”赋予的权限将其送回“立法院”进行“覆议”,然而,覆议案被迅速驳回,台当局转而寻求“司法院大法官”进行“释宪”,造成政治僵局幷引发强烈争议。

  (一)民进党采取多项措施反制在野阵营,被外界批评反民主

  为突破少数执政的困境,应对在野“蓝白联盟”的合力围堵幷阻挡“国会改革五法”对行政权力的限缩,赖清德当局被外界质疑计划通过鼓噪“青鸟行动”配合“立法院”内“先覆议,后司法”的反制行动,以“里应外合”的形式全面对抗在野阵营。

  一系列事实表明,这场以“青鸟”为名的“社运”,其主导者和参与者绝不仅有社会活动家、学生以及所谓“关注公民自由”的群体,民进党当局必然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国会改革法案”三读通过之后,赖清德在出席民进党“国务青旗舰营”与学生互动时声称,如果在野党不接受所谓的“大法官”的解释,人民就会有嘘声,“青鸟会飞出来”。其次,民进党总召柯建铭、吴思瑶等人也曾放言要让“青鸟”飞进民意机关,最后民进党秘书长林右昌在“民意机关改革方案”三读通过后,下乡宣讲“民意机关扩权”,号召“青鸟”飞向全台。综上所述,自五月中旬台湾“立法院”表决大战伊始,“青鸟”便一直是民进党民意代表党团向在野“蓝白”两党施压的有力工具。作为民进党青年回流方案的“青鸟行动”,简而言之,就是一场执政党攻击在野党的闹剧。其最大的目的便在于复刻所谓“太阳花学运”,以阻挡“蓝白”阵营通过法案,即便不能,绿营也期望能藉此与柯文哲争夺青年选民,稳固执政。

  此外,复议失败后,“立法院”民进党团率先至“宪法法庭”递交“释宪”、暂时处分声请书,“行政院”、“总统府”、“监察院”亦紧随其后接续声请,创下4个“宪政机关”同时声请“释宪”的司法史纪录。2024年7月19日下午,法庭裁准由赖清德、台行政部门、监察部门以及51名民进党籍“立委”申请的“暂时处分”,赖清德当局藉助“司法”机器反制“立法院”改革,成功利用其一手掌控的“宪法法庭”翻转情势。值得注意的是,在裁定结果出炉前,民进党发言人吴峥便已在广播节目上预言:“国会改革法案将裁准暂时处分”,引发争议。⑧岛内舆论痛批台湾司法已沦为民进党的政治“打手”。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