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润来:大湾区新质生产力促两岸青年交融

中评社编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主任曹润来

  中评社香港2月10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主题为“两岸青年交融的湾区角色”。中评社编委兼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主任曹润来出席论坛,并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经历分享了对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观察。

  曹润来首先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集中体现,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他说,大湾区拥有数量众多的高新科创企业,其强大的科创能力和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吸引了粤港澳台两岸四地的青年前往发展。因此曹润来认为,应当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与新质生产力优势,来助力粤港澳台青年融合发展。

  曹润来表示,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曹润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最具活力、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基础强、发展快、质量高,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阵地。综合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才资源优势是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曹润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大湾区凭借其经济活力、创新环境和发展机遇,吸引了大量两岸四地的优秀人才。同时,大湾区内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机制,区内高校异地合作办学,用创新体制发挥了优质高等教育的辐射作用,培养了人才,带动了区内科研人才的交流。此外,产学研合作项目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培养了专业人才,而区内企业凭藉强大的产业基础,也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科技创新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