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第311期:论述热点

《中国评论》第311期(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1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1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4篇文章,涵盖两岸关系、中美关系、中韩关系等议题。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当前中美互动升温的背后》《两岸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两篇文章。

  在《当前中美互动升温的背后》一文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沈雅梅表示,2023 年下半年以来,中美高层交往重启,互动升温,双边关系出现止跌企稳的迹象。事态表明,尽管美国对华竞争战略已定,但中美仍有共同利益,能够找到和平共处的方法。这背后,对年内可能举行中美元首会晤的预期是重要驱动,同时也存在其他有助于关系稳定下来的结构性因素。尽管如此,仍要接受高层互动并不足以从实质上改善中美关系的现实。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美国国内政治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在2024 年大选周期前后,中国议题仍会被炒作,谈判进程与合作进展均可能被否认或推翻。

  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原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高孔廉在《两岸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一文中指出,两岸同文同种,必须记取俄乌战争、民众痛不聊生的教训,绝对不能开战互相毁灭,只能避战追求和平,唯有走向善意循环,才是人民之福。经贸与文化是连结两岸的两个重要纽带,唤起两岸认同中华文化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大陆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涵与影响》《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基层治理路径》两篇文章。

  闽江学院“闽都学者”讲座教授、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邓利娟在《大陆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涵与影响》一文中表示,《意见》对建设示范区提出了全方位、宽领域、广覆盖的指导意见和措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主要亮点有:将福建示范区全域融合与典范融合紧密结合;大力推动闽台各领域的创新融合;特别强调融合举措的落地见效等。推动《意见》落实并取得实效,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及两岸同胞的共同参与:一是构建示范区的顶层领导体制机制,二是加快推进闽台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发挥两岸规则机制“软联通”的示范作用,四是继续率先与台胞台企分享发展机遇,五是积极打造闽台教育和人才高地,六是共同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讲师、东北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晓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林冈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基层治理路径》一文中表示,两岸融合发展内嵌国家治理逻辑,需要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与国家治理体系有效对接。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也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为破解基层治理中的“悬浮化”问题,两岸融合发展出现了治理重心下移的趋势。通过“国家引领社会创制” 的机制,基层台胞公共服务空间成为治理重心下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治理创新。基层台胞公共服务空间的建设不仅可以疏通治理结构关系,还能够为台胞精准提供公共服务,深度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行动的法律责任分析》一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欢欣在文中表示,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具有地震和海啸等不可抗力因素,但是导致事故升级为最严重的核灾难的重要原因是“人为过错”。东京电力公司奉行“财产至上”观,耽误了事故应急处理的关键时机。在后续处理中,日本政府以及东电公司再次持续着同样的经济投机与政治冒险思维, 未充分地进行人财物的投入,导致十几年来,没有一项污染源得到彻底控制,最终计划将污染转移到人类公域的海洋。日本已经在非透明操作的情况下,多次向海洋直接排放了未经处理的核污染水。近期, 日本正式排放所谓的ALPS 处理后的巨量的污染水,忽略了诸多除氚以外的更具危险性的核素,以“安全达标”的假象掩盖了核损害在复杂环境场的高度不确定性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并未赋予日本排海行动的合法性。日本的排海行动应当得到及时制止,受影响的国家与个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日本追责。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东北亚未来合作论团会长康埈荣的《重塑韩中新关系之几点商榷》一文。作者在文中表示,韩中之间最大的分歧点为对朝鲜和朝核问题及加强韩美同盟、韩美日三边合作会不会针对压制中国的问题;韩国强化韩美同盟或进化安保合作的本质在于朝鲜拥核;中国不能认为加强韩美同盟就是韩国站在美国一边、带头向中国施压;中国把朝核问题作为美中矛盾的一个因素来看待,但对韩国来说,朝核威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加强韩美同盟和韩美日合作方面,韩国首要目标不在于牵制中国;在美中矛盾和朝核威胁的双重压力下,韩国在去年十二月发表的“韩版印太战略”中将中国定为主要合作伙伴,表明了韩国无意与中国敌对,韩国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期待韩中用智慧来处理两国矛盾,打破因认知差距而出现的僵局。   本期“智库前瞻”栏目刊发了《AI对未来大学的改变可能是教育本质改变》《台湾“去中国化”教育背景下如何实现心灵契合》两篇文章。

  《AI对未来大学的改变可能是教育本质改变》一文作者铭传大学永续发展中心主位、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表示,教育一直是精英主义式的存在,此一存在维持和支撑了高等教育的“合理性”。如果说电脑、网际网络、智能手机等工具的出现,对教育的挑战,只是停留在信息传输的全面、快速、不失真等层次方面,只是对人们记忆力的挑战,从本质上说都是技术性、工具性的挑战;至于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而在新世纪已经日趋成熟、来势汹汹的“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对教育的挑战, 绝对堪称是全方位的、本质性、颠覆性的挑战。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在某一层面上便是将信息世俗化、通俗化,这就无意间挑战了大学作为精英教育“合理性”的存在,此一冲击无疑是巨大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已经迫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变革就被淘汰的抉择关头。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幼稚园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李云淑,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兰文静在《台湾“去中国化”教育背景下如何实现心灵契合》一文中表示,研究发现,个案教师幸福生活的背后掩藏着对最近二、三十年来“文化崩溃”的深深担忧。在台湾地区执政者“去中国化”教育背景下两岸人民如何能实现心灵契合?首先,我们要认识台湾地区“本土意识”的“反中国化”内涵, 认识其“本土主义教育”即“台独教育”的实质,警惕其“去中国化”教育的严重危害。其次,要采取措施对当前两岸的文化与经济交流活动加以改进以提高心灵沟通的实效。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子旗的《当前台湾地区渔业发展瓶颈及两岸合作途径探析》一文。该文表示,渔业为台湾地区农业重要组成,对保障粮食供给、促进农渔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及拓展国际影响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因民进党当局施政无能、政策短视,导致渔业发展困境日益凸出,产业转型挑战重重,涉外纠纷增多,地缘政治风险增大。两岸渔业合作行之有年,现因政治因素停滞不前,制度化协商中断,协议落实打折扣,对两岸经贸合作及两岸关系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两岸宜加强民间交流沟通,探索合作新路,持续深化两岸渔业合作。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发了《以弘扬黄帝文化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中华文化认知基础》两篇文章。

  闽南师范大学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朱磊在《以弘扬黄帝文化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文中阐述了传承、弘扬和发展黄帝文化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及做法:传承黄帝文化凝聚两岸骨肉同胞的民族认同;弘扬黄帝文化巩固两岸炎黄子孙的国家认同;发展黄帝文化促进两岸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他并倡议:要让以黄帝文化为源头、核心与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根脉、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灵魂、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基石。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心理系系主任赵广平、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在读研究生李建兵、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中华文化认知基础》一文中指出,台湾地方文化源自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事实,从文化认知的角度,分析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心理诱因,为该领域的实证研究提供学科化分析框架,助力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两岸同胞在共同参与中华文化认知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三种类型的心理共享特征:中华文化认知内容(如儒家文化)、中华文化认知方式(如家庭伦理本位)和中华文化人格(如儒家人格),为两岸同胞提供了表层观念、深层逻辑以及人格契合的公共心理平台和基础。   本期“智库视野”栏目刊发了《论郑和洲际远航开启世界大航海时代和全球化进程》一文。该文作者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教授,上海郑和研究中心副主任夏立平表示,明代郑和洲际远航包括七下西洋,航线到达亚洲、非洲、美洲等三十多个国家,正式开启了世界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时代,标志着全球化进程的开始,促进了与到访国和地区的友好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和增进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国际传播。郑和洲际远航代表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巅峰。郑和七下西洋实行的是互相尊重、公平贸易,秉持的是强不欺弱、众不欺寡的中国传统观,宣扬了和谐海洋、共同发展的中国海洋观,这也是区别于西方海洋观的一个根本特征。新时代中国学者站在对郑和洲际远航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包容各种观点的探索, 多去进行现场考证,鼓励中国和其他国家各种专业背景的专家参与研究。这样才能将郑和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通过对郑和洲际远航的研究,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感召力。

  本期还刊发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中评青年论坛:新形势下香港新动能研判”全文实录。会议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研究员林艶主持,评论员有中评社国际部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郭至君,中评社研究部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束沐,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曹润来,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陈倩羚,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研究员付佳琪。与会者就如何看待当前香港政治形势、经济发展前景、香港人才问题、香港功能作用等问题展开研讨。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3年11月号,总第311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学术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中国评论》第311期(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11期刊《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1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4篇文章,涵盖两岸关系、中美关系、中韩关系等议题。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当前中美互动升温的背后》《两岸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两篇文章。

  在《当前中美互动升温的背后》一文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沈雅梅表示,2023 年下半年以来,中美高层交往重启,互动升温,双边关系出现止跌企稳的迹象。事态表明,尽管美国对华竞争战略已定,但中美仍有共同利益,能够找到和平共处的方法。这背后,对年内可能举行中美元首会晤的预期是重要驱动,同时也存在其他有助于关系稳定下来的结构性因素。尽管如此,仍要接受高层互动并不足以从实质上改善中美关系的现实。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美国国内政治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在2024 年大选周期前后,中国议题仍会被炒作,谈判进程与合作进展均可能被否认或推翻。

  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原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高孔廉在《两岸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一文中指出,两岸同文同种,必须记取俄乌战争、民众痛不聊生的教训,绝对不能开战互相毁灭,只能避战追求和平,唯有走向善意循环,才是人民之福。经贸与文化是连结两岸的两个重要纽带,唤起两岸认同中华文化是值得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