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泽恩:利用香港经验功能助力国家外贸发展
中评社北京1月22日电(记者陆文煜)日前,由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基金会及一国两制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华润资本润维创坊场地赞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香港助力国家经济发展”讲座于香港举办,香港贸易发展局原副总裁叶泽恩发表主旨演讲介绍香港的在岸及离岸贸易经验及功能。叶泽恩表示,贸易是很多国家的经济命脉,香港助力国家出口企业发展外贸可算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一个重要举措。针对香港助力国家的出入口贸易的优势,叶泽恩提出六点看法,并就内地出入口企业如何利用香港的优势提出三点看法。
谈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叶泽恩认为,贸易是很多国家的经济命脉(trade is the lifeblood of a country),一点也不为过。贸易除了可以为出口国创造外汇,也因为出口市场通常比本地市场大,所以出口可以把国家的生产规模大幅提升,达至更佳的规模效益。透过出口,可以提升生产的全球竞争力,也因为规模扩大,可以籍此创造就业。利用“比较优势定律”,可以把出口国的优势生产要素更有效配置,达致双赢、多赢的局面。此外,国际贸易可以增加商品的多样性及消费者的选择,刺激消费及需求,更可以令财富更平均分布,以帮助消除贫穷。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世界贸易与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由1970 年的25%上升至2010 年的57%,直至2021 年仍保持在这个水平。当然,在个别国家地区也有一些“表表者”,如卢森堡的这一比例是400%,而香港全球排第二是300%还多。
叶泽恩介绍香港的出入口行业表示,香港历史上就是一个与五湖四海通商的商埠。作为全球其中一个历史最悠久的自贸港,基本上除了少部分需要付税的商品,如石油产品、烈酒、烟草外,其余所有产品都是免关税的,香港也没有增值税或销售税。在过去180 多年间,香港孕育了一批又一批非常成功的与世界进行贸易的出入口商。
截至2021 年12 月,在港注册的出入口公司达105,000 家;2020年,该行业占全港GDP 的16.6%;香港在2021 年时,共处理全国10.4%的出口贸易,内地亦为香港最大的入口来源,占到46%;内地亦为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场,占整体出口的60%。去年,香港总商品贸易达一万三千亿美元,比前年上升25.3%;香港在总贸易及出口两方面,在世界都名列第六,比前一年上升两位。
香港政府统计处将离岸贸易分为两大类,“转手商贸活动”(Merchandising)及“与离岸交易有关的商品服务”(Merchanting)。前者是指在香港的经营业务的机构,从境外买家购入货品后,直接卖给香港以外的买家。有关货品并没有进出香港,而这些机构具备所涉及货品的所有权。此外,在香港经营业务的机构也会把其经由海外加工生产的产品,直接从外地卖给香港以外的买家。这些买卖亦归纳为“转手商贸活动”。上述机构以贸易商的身分,曾经拥有所涉及的货品,并从买卖中赚取毛利作为交易收入。
而后者是指在香港经营业务的机构按香港以外卖家、买家的要求,安排购买销售货品,提供包括寻找货源、市场推广、商讨合约价格、收集货品样本及足够的货量、装运、检查及安排订购事宜等服务。所涉及的货品是由境外卖家获安排售予另外一境外买家,有关货品并没有进出香港。这些机构以代理人或经纪身份,赚取佣金或服务费用作为交易收入,并不拥有所涉及货品的所有权。贸易发展局研究报告指出,2020 年这类服务的佣金为6.2%;对比而言,前述“转手商贸活动”为5.9%。
作为一个没有什么天然资源的弹丸之地,香港在世界外贸中名列第六,成绩骄人。除了有赖于持之以恒的商业友善的政府政策,简单低税制、享誉世界的自由贸易港、公平开放的法治社会、以及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无可比拟优势外,香港的出入口商亦练就了一身好武功。他们以灵活多变的策略,紧贴潮流,锐意满足全球出口商的不同需求。香港的出入口企业大多为小型企业,雇用不多于十人,从最基本的转卖服务到提供增值服务的贸易商,例如为供应商收购原材料及提供融资等服务。另外,一些企业与一系列工厂建立有类似外包的关系,以达到控制生产及质量管理的目的。更高层次的企业,甚至为客户设计产品或生产零部件。这类企业的业务,其实已远远超越一家出入口企业所应承担的工作范畴。
总的来说,香港出入口企业有如下的优势: 一、广泛的国际网路,充分掌握瞭解国际买家的需求;二、除了精通英语及其他的外语,也能讲商业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business);三、充分掌握各类产品在不同时间、生产地点的最佳组合,务求为客户创造最大的益处;四、提供贸易以外的支援服务,如融资、采购原材料等;五、可靠及以客户为本的服务精神;六、紧贴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商品方向、销售情况,时刻为客户提供量身定造的决策方案。
二、利用香港贸易发展局的线上、线下商贸平台,更有效善用香港作为亚洲展览之都的优势。贸发局每年在港举办30 多项国际展览会,有多项为全球或全亚洲最大,每年都吸引大量的相关行业专业买家访港采购。疫情下,贸发局也致力转型,推动旗下展览及会议实线上及线下整合,打造新的、虚拟实境互相辉映的混合平台。贸发局的刊物及网上平台亦为内地出口商提供了能接触全球优质买家的多管道平台,绝对是理想的全球推广合作伙伴。
三、籍拓阔入口产品品种及来源地以促进出口及转口业务。常言道,贸易是一条双程街道(trade is a two-way street)。作为全球一个最大及最优良的自由贸易港,香港所出口的产品很多非香港所产,而入口的产品也很多是非香港所需。
过去百多年,凭藉香港的零关税、零销售/增值税、低税率、简单及高效的出入口手续及外商云集的营商环境等要素,香港建成了全球第六大出口及第六大整体贸易的地区,蜚声国际。近年由于全球地缘政治等因素,促使各国入口商为稳定供应链,都采取了“中国加一”的采购策略,即除向中国采购外,也把一部分的订单转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内地出口商可透过投资或海外采购,利用离岸贸易,去满足海外客户在这方面的需求。香港一直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最重要平台。国家商务部的统计显示,超过六成的内地企业是经由香港“走出去”的。内地出口商如需要扩大他们的全球采购网路,也可以多利用香港的国际脉络及关系。香港“万商云集”,聚集了大批拥有丰富国际采购经验的贸易公司,累积了多年供货给全球最大零售商及大型百货公司的经验,在行内享有盛名。近年新型的线上零售商在全球涌现,贸发局也不遗余力,透过旗下活动,如“亚洲电子零售商峰会”等,吸引他们与香港合作。内地企业可考虑多利用贸发局的线上线下平台,如国际展览会、线上平台、刊物等,接触传统及各类“新经济买家”。
五、香港可向内地提供外贸培训工作。内地可以与香港各大院校合作,定期举办培训课程,促进两地理论及实务经验的交流与分享,达致双赢及多赢的局面。
最后,助力国家出口企业发展外贸可算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一个重要举措。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 年11 月12 日,于人民大会堂接见改革开放40 年香港访京团,曾在讲话中形容: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作为国家一部分的“应有之义”,也是“一国两制”下必需要做好的工作。他认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可为香港自身“找寻新的发展方向、拓阔新的发展空间、增添新的发展力量”。所以认为,香港利用在国际贸易的功能和经验,助力国家在新经济、新业态、新常态下发展更高水平的对外贸易,除了是“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的要求外,在双方的互动过程中,也可以为香港带来新的商机、新的发展动力。因此,叶泽恩绝对鼓励两地在这方面多合作、多交流,为两地的持久繁荣稳定作出贡献,为两地人民乃至全球受惠于外贸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献出一份力量。
中评社北京1月22日电(记者陆文煜)日前,由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基金会及一国两制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华润资本润维创坊场地赞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香港助力国家经济发展”讲座于香港举办,香港贸易发展局原副总裁叶泽恩发表主旨演讲介绍香港的在岸及离岸贸易经验及功能。叶泽恩表示,贸易是很多国家的经济命脉,香港助力国家出口企业发展外贸可算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一个重要举措。针对香港助力国家的出入口贸易的优势,叶泽恩提出六点看法,并就内地出入口企业如何利用香港的优势提出三点看法。
谈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叶泽恩认为,贸易是很多国家的经济命脉(trade is the lifeblood of a country),一点也不为过。贸易除了可以为出口国创造外汇,也因为出口市场通常比本地市场大,所以出口可以把国家的生产规模大幅提升,达至更佳的规模效益。透过出口,可以提升生产的全球竞争力,也因为规模扩大,可以籍此创造就业。利用“比较优势定律”,可以把出口国的优势生产要素更有效配置,达致双赢、多赢的局面。此外,国际贸易可以增加商品的多样性及消费者的选择,刺激消费及需求,更可以令财富更平均分布,以帮助消除贫穷。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世界贸易与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由1970 年的25%上升至2010 年的57%,直至2021 年仍保持在这个水平。当然,在个别国家地区也有一些“表表者”,如卢森堡的这一比例是400%,而香港全球排第二是300%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