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立法会交流 议员倡扩招外地本科生
中评社香港5月19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立法会18日举行首场“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并与立法会议员互动交流,共议香港施政方向和目标。多位议员在发言时关注香港的人才情况,提出现时在本科教育层面,非本地学生在香港公立教资会资助院校所占学额的限制政策,应该有所放宽。并强调相关调整不影响公帑,且有助人才配置。
本次答问会主题为二十大及两会精神,分两节举行,第一节议题为“安全和稳定”,第二节讨论“发展和幸福”。议员刘智鹏在发言时提出,香港未来发展要注入动力,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香港是亚洲唯一拥有五间百强大学的国际城市,有优越的条件发展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枢纽。香港的大学多年来奉行输入外劳政策,全球招聘助理教授以上的教席,因此网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精英,为香港的科研工作和培养高端人才作出重大贡献。
刘智鹏说,过去多年,香港的大学招收了大量来香港修读硕士或博士的内地学生,培养了大量高端人才,但是在本科层面上,政府资助的八间大学每年只能够招收不超过20%的非本地生,自资院校不能多于10%。香港的大学的学术资源因而未能物尽其用,亦无法拥有足够体量的非本地生建立国际教育区域枢纽。我建议政府放宽上述非本地生学额,特别要对焦“一带一路”区域。另外,对应大湾区的高速发展,政府可以直接拨出每年5000个本科名额,吸引大湾区的优秀高中生来香港升学,彰显香港作为大湾区核心高校城市的地位。
对此,行政长官李家超回应说,“我们过往一向很小心处理本科生的学额,当然我们考虑整体发展、高等教育政策,特别是成为区域教育枢纽,会涉及财政负担,刚才我们正在讨论财政负担方面的考虑,财政司司长在此一定很细心留意这方面的发展,对政府在整体财务方面的考虑因素。”他提问道,“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如刚才刘议员所说,既容许多些外地生来港,在财政方面又能够应付呢?会否有一些如刘议员所经历的外国经验,既可以一方面发展成为教育枢纽,包括是否需要考虑某方面的产业化,让两方面都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刘智鹏表示,香港过去一直奉行政府资助和自资院校两个体系,都运作良好。参考外地经验,在财政上,香港可以重整非本地生和本地生学费收费的情况。产业方面,需要有配套,需要把整个高等教育变成如英美澳纽一样的产业。“例如在招生方面就如招商引资一样,要推出海外招生计划。另外配套方面,现时每间大学都有30%以上的宿舍学额,可以再分开,例如用一半予非本地生,本地生占一半,或者再增加宿舍名额,这样就可以解决他们来港读书时的居住问题。”
刘智鹏强调,在这几年大量硕士生来港就读的情况下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他们来港读书一年,在香港居住一年,大致上都相安无事,各大院校亦不觉得有压力,所以在财政方面我不觉得是一个负担,反而是创造一个产业的时机。”
议员周文港也表示,应利用好香港的高等教育体制,增强香港发展动能。周文港说,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科教兴国、人才支撑,根本的任务是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香港过去很多高等教育政策因为民粹主义而设下重重壁垒,包括在大学学士学位方面,非本地学生在公立教资会资助院校所占学额不能多于两成,而自资院校不多于一成。“我想强调一下,这完全不涉及公帑,因为境外学生(非本地生)需要自费入学,例如20年前,当年我念书时学费是42100元,本地生学费和现时一样,没有调整过。而境外学生(非本地生)来港的学费普遍超过140000元至200000元,说的是本科课程。”
周文港认为,对于香港可争取这些优秀人才。“因为能来港的学生的高考分数基本都是该省或其他地方的一本线再加100多分以上,他们都是非常好的人才,很值得香港争取。”
周文港强调,香港现时有四个人口挑战:少子化、老年化、人才外流、人口错配。“尤其现时DSE(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考生,10年前首届有73000人,现时只有43000人。而现时出生数字只有32000人,情况严重。因此,我认为未来需要在这方面多花功夫做好。”周文港强调,相关措施是不影响公帑的,而且有助人才配置,因此值得撤销以上限制。
中评社香港5月19日电(记者卢哲)香港特区立法会18日举行首场“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并与立法会议员互动交流,共议香港施政方向和目标。多位议员在发言时关注香港的人才情况,提出现时在本科教育层面,非本地学生在香港公立教资会资助院校所占学额的限制政策,应该有所放宽。并强调相关调整不影响公帑,且有助人才配置。
本次答问会主题为二十大及两会精神,分两节举行,第一节议题为“安全和稳定”,第二节讨论“发展和幸福”。议员刘智鹏在发言时提出,香港未来发展要注入动力,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香港是亚洲唯一拥有五间百强大学的国际城市,有优越的条件发展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枢纽。香港的大学多年来奉行输入外劳政策,全球招聘助理教授以上的教席,因此网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精英,为香港的科研工作和培养高端人才作出重大贡献。
刘智鹏说,过去多年,香港的大学招收了大量来香港修读硕士或博士的内地学生,培养了大量高端人才,但是在本科层面上,政府资助的八间大学每年只能够招收不超过20%的非本地生,自资院校不能多于10%。香港的大学的学术资源因而未能物尽其用,亦无法拥有足够体量的非本地生建立国际教育区域枢纽。我建议政府放宽上述非本地生学额,特别要对焦“一带一路”区域。另外,对应大湾区的高速发展,政府可以直接拨出每年5000个本科名额,吸引大湾区的优秀高中生来香港升学,彰显香港作为大湾区核心高校城市的地位。
对此,行政长官李家超回应说,“我们过往一向很小心处理本科生的学额,当然我们考虑整体发展、高等教育政策,特别是成为区域教育枢纽,会涉及财政负担,刚才我们正在讨论财政负担方面的考虑,财政司司长在此一定很细心留意这方面的发展,对政府在整体财务方面的考虑因素。”他提问道,“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如刚才刘议员所说,既容许多些外地生来港,在财政方面又能够应付呢?会否有一些如刘议员所经历的外国经验,既可以一方面发展成为教育枢纽,包括是否需要考虑某方面的产业化,让两方面都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刘智鹏表示,香港过去一直奉行政府资助和自资院校两个体系,都运作良好。参考外地经验,在财政上,香港可以重整非本地生和本地生学费收费的情况。产业方面,需要有配套,需要把整个高等教育变成如英美澳纽一样的产业。“例如在招生方面就如招商引资一样,要推出海外招生计划。另外配套方面,现时每间大学都有30%以上的宿舍学额,可以再分开,例如用一半予非本地生,本地生占一半,或者再增加宿舍名额,这样就可以解决他们来港读书时的居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