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华:道家与儒家思想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评社北京4月22日电(实习记者 邵黛琳)4月20日下午,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为主题的线上讲座,讲座由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袁维杰主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张利华受邀主讲。张利华从世界观、方法论、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解析了中国道家哲学和儒家思想的精华,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外交原则与实践的深刻影响及其在新中国外交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张利华指出,在世界观层面,中国传统和谐哲学是一种太极哲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包含了太极哲学的主要思想内涵。太极哲学是研究宇宙发展规律的学问,它主要包含了整体观、阴阳观、变易观、不易观、和谐观等五种观点。张利华依次对这五种观点做了解读。
太极哲学的第一个原理即整体观。老子在《道德经》中着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无极到阴阳太极再到阴阳万物,宇宙逐渐生成为一个具有阴阳两面的动态整体,存在于宇宙间的任何一个事物也都是一个动态整体。张利华表示,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的“家国同构”和集体主义就充分反映了整体观的思想。反观西方,其流行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则与哲学中强调个人发展的原子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几千年来,整体观始终影响着中国,在中国外交中也有着诸多体现,例如毛泽东在1974年会见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所提出的“三个世界”思想。当时的“三个世界”即由美苏组成的第一世界,由日本、欧洲、加拿大组成的第二世界和除去日本的亚洲、整个非洲和拉丁美洲组成的第三世界。张利华认为,“三个世界”思想正是毛泽东以整体观为指导作出的深刻分析。实际上,整体观在历任领导人的外交思想当中都有所体现。习近平主席曾指出,“现在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各国长期努力形成的构架,是一个有机整体。”此外,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彰显了整体观的内涵与价值,世界各国同处于地球村之中,应以团结与共、守望相助的精神和态度共同面对各种挑战。
太极哲学的第二个观点是阴阳观。张利华指出,阴阳是宇宙万物最基本的关系。大至天体,小至微生物,万物皆有阴阳,事物皆一体两面。这种阴阳观带给外交领域的启示便是看待问题时应采取辩证思维,任何偏激的单向眼光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极端做法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张利华以近期的国际热点俄乌战争为例,分析了中国和美西方国家在俄乌局势中的不同态度。中国一贯主张以和平外交方式解决冲突,既考虑到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军事行动的历史经纬,又充分尊重《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乌克兰领土主权完整。中国在向乌克兰提供医疗物资救助和人道主义援助的同时也保持着同俄罗斯的经贸合作
第三个观点是变易观,即“宇宙万物变动不居,周留六虚”。宇宙、地球、社会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这种运动变化来源于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又构成了事物的多样性。张利华指出,在太极哲学的变易观中,差异并不等同于矛盾。差异的竞争对立导致矛盾冲突,而差异的融合则会催生新事物。在具体的政治外交实践中,这种变易观就体现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到如今,中国外交一直在“因时因地”制宜。从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全方位无敌国外交”直至当前的“结伴不结盟”战略,中国外交政策灵活机动,随国际环境、时代、场景、形势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除了强调变化的变易观,太极哲学中也有不易观。在宇宙一切事物的恒常变化之中依然有相对不变的东西,即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只有认识规律、遵道而行才能一切从容、长久发展。在张利华看来,不易观指导着中国外交遵守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之道并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中国的外交之道不同于西方的强权政治和丛林法则,“中国永不称霸”不是所谓权宜之计,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认识。太极哲学的最后一个观点是和谐观。和谐即指事物和事态发展中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和谐思想最重要的处理方式是要善于协调,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前,新型大国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方针”等理念与策略都是和谐思想的体现。
之后,张利华又从方法论和核心价值观两方面对中国道家哲学和儒家思想与中国外交的关系做了分析。在方法论层面,中国外交坚持阴阳辩证法。阴阳辩证法有八大定律,分别是相生、相克、消长、互根、互补、互渗、互转、平衡。而这些定律也可以为中国外交提供方法和思路。中国与他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经贸往来、民间社会交往、思想文化交流等对于中国外交都会产生相应的或好或坏的影响。此外,中国与他国在综合实力、国际地位上的变化也在外交实践中起着促进或抑制的作用。阴阳辩证定律指导中国应在政治、社会、文化、全球治理等领域寻找与他国的利益共同点,求同存异,协调平衡。
在核心价值观层面,张利华谈及了和谐价值体系对于中国外交的启示。和谐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和谐,此外还包括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亦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实践:对非援助、推动南南合作、疫苗供给等行动中的仁爱之心;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苏珍宝岛战役等行动中的正义与果敢;上合组织、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合作等关系中的睦邻友好与礼仪天下;周恩来总理多次巧妙的外交对应、邓小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十六字令等实践和理论中的足智多谋与明辨是非;按时缴纳联合国会费和维和费用、积极落实碳排放减排任务等积极主动中的信守承诺。
最后,张利华总结了道家和谐哲学以及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特征。中国要做不争霸、不称霸的和平大国,做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和谐万邦的正义大国,做诚信为本、信守承诺的诚信大国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负责任大国。
中评社北京4月22日电(实习记者 邵黛琳)4月20日下午,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为主题的线上讲座,讲座由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袁维杰主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张利华受邀主讲。张利华从世界观、方法论、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解析了中国道家哲学和儒家思想的精华,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外交原则与实践的深刻影响及其在新中国外交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张利华指出,在世界观层面,中国传统和谐哲学是一种太极哲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包含了太极哲学的主要思想内涵。太极哲学是研究宇宙发展规律的学问,它主要包含了整体观、阴阳观、变易观、不易观、和谐观等五种观点。张利华依次对这五种观点做了解读。
太极哲学的第一个原理即整体观。老子在《道德经》中着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无极到阴阳太极再到阴阳万物,宇宙逐渐生成为一个具有阴阳两面的动态整体,存在于宇宙间的任何一个事物也都是一个动态整体。张利华表示,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的“家国同构”和集体主义就充分反映了整体观的思想。反观西方,其流行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则与哲学中强调个人发展的原子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几千年来,整体观始终影响着中国,在中国外交中也有着诸多体现,例如毛泽东在1974年会见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所提出的“三个世界”思想。当时的“三个世界”即由美苏组成的第一世界,由日本、欧洲、加拿大组成的第二世界和除去日本的亚洲、整个非洲和拉丁美洲组成的第三世界。张利华认为,“三个世界”思想正是毛泽东以整体观为指导作出的深刻分析。实际上,整体观在历任领导人的外交思想当中都有所体现。习近平主席曾指出,“现在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各国长期努力形成的构架,是一个有机整体。”此外,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彰显了整体观的内涵与价值,世界各国同处于地球村之中,应以团结与共、守望相助的精神和态度共同面对各种挑战。
太极哲学的第二个观点是阴阳观。张利华指出,阴阳是宇宙万物最基本的关系。大至天体,小至微生物,万物皆有阴阳,事物皆一体两面。这种阴阳观带给外交领域的启示便是看待问题时应采取辩证思维,任何偏激的单向眼光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极端做法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张利华以近期的国际热点俄乌战争为例,分析了中国和美西方国家在俄乌局势中的不同态度。中国一贯主张以和平外交方式解决冲突,既考虑到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军事行动的历史经纬,又充分尊重《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乌克兰领土主权完整。中国在向乌克兰提供医疗物资救助和人道主义援助的同时也保持着同俄罗斯的经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