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吉社:美对华策略的“变”与“不变”
中评社北京6月6日电(记者 海涵)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樊吉社日前在中美论坛(2022年春季)“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华政策进展评估与中国应对”主题研讨暨报告发布会上就美国对华战略分享看法。他认为,美国的对华战略有一些没有变,同时也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没有变的是美国对华的定调,也就是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将中美关系定义为“战略竞争”,这个政策基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调整。而变化则体现在,美国不再试图改变中国,而是要重塑中国运行的外部环境。
第一,俄乌冲突是否改变了美国的对华战略?樊吉社表示,俄乌冲突对美国的对华战略没有产生根本性影响,当然,如果放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观察,影响是会有的,但影响有多大有待观察。
他表示,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担心其他国家怀疑美国对华战略要发生调整,所以,美国的政府高官都做出了很多澄清。拜登总统5月20日-24日对亚洲的访问,以及5月26日国务卿布林肯发表的对华政策讲话中,他们都力图证明美国对华战略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但是,如果仔细阅读一下布林肯5月26日的讲话,再观察一下最近一段时期美国高官关于对华战略的表述,有一个新的现象值得关注,即,美国不再试图划分欧洲和亚太,而是强调一统欧洲和亚太两个地区,从统筹、协调的视角思考美国的对外战略。这一点在最近美国官员的讲话中呈现得比较明显,特别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协调官坎贝尔讲得比较多一些,未来美国谈论可能不再是欧洲方向或者亚太方向,而是把欧洲和亚太放在一个框子里去思考。”樊吉社说。
第二,怎么看待美国的对华战略?樊吉社认为,从去年美国用3C(竞争、合作、对抗)定义对华战略到5月26日布林肯讲话谈到投资、协同、竞争,可以看出,美国的对华战略有一些没有变,同时也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没有变的是美国对华的定调,也就是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将中美关系定义为“战略竞争”,这个政策基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调整。美国对中国的定位也保持了很大的连续性,这个定位现在越来越清晰,可以简单概括为认定中国为日益迫近的威胁(Pacing Threat),中国是全能型的选手,能够对美国构成系统性的威胁。这种表述在拜登执政之后一再重复。说到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从2021年2月的拜登讲话、2021年3月布林肯的讲话,再到2021年3月的《过渡期国家安全战略指南》,3C即所谓的竞争、合作、对抗,这是美国常用的说法,但这个3C提法遭到我们比较强烈的回击。之后美国开始做一些微妙的调整,最早可以追溯到2021年5月26日坎贝尔和罗森伯格在斯坦福大学会议上的讲话,开始强调投资国内、协同盟国和伙伴、与中国开展竞争,这种说法延续到现在,并且在《美国的印太战略》、布林肯5月26日的政策讲话中得到进一步明确,即,美国不再试图改变中国,而是要重塑中国运行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