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建交30周年 公共外交新探索
中评社北京11月15日电(实习记者 许子懿)由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与成均馆大学成均中国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九届中韩公共外交研究论坛于2021年11月12日下午举行。受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取了中韩两地线上研讨的方式,双方学者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研讨会上充分探讨了中韩建交30周年契机下,中韩公共外交未来的发展路径。本场论坛由开幕式、主旨演讲、高端对话、专家圆桌会议、闭幕式五部分组成。
在开幕式中,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发表了开幕词,指出中韩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近年来两国之间的相互认知差距正在扩大,不利于两国长期的发展。因此李熙玉所长希冀中韩建交30周年之际,能借中韩公共外交研究论坛这一平台让中韩的专家学者助推中韩关系的友好发展。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院长肖晞代表中方致欢迎词,肖晞院长介绍了中方与会的各位嘉宾并指出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公共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中韩双方互致贺词环节,韩方代表韩国外交部公共文化外交局长坚种晧肯定了中韩公共外交研究论坛探讨中韩公共外交作用、为中韩公共外交指明发展方向的积极作用,期待本次论坛能够在回顾中韩建交30周年公共外交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为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指明发展方向,并提出韩国外交部将始终为中韩公共外交发展提供助力。中方代表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立东指出论坛紧握时代脉搏,正视热点时事,关注地区稳定,探讨政府、民众、社会之间的对话交流,已经成为了两国政府推动公共外交与缔结人文纽带的重要节点。时值中韩建交30周年之际,该论坛更加凸显其非凡意义。
前韩国驻华大使辛正承代表韩方发表了主旨演讲,辛大使指出中韩两国30年来关系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两国地理相近、文化相通,在半岛稳定以及经贸互补性上共同利益,但是不能否认两国关系目前的面临着很多挑战因素。辛正承大使将两国人民相互好感度下降、负面认知不断扩大的情况归结为疫情影响下两国人民互访减少、韩国对于中国发展的戒备心理、中国对韩国不承认其大国地位的不满以及韩国年轻一代与中国的文化连接比较脆弱等方面。最后就两国关系未来发展问题,辛大使提出了两国必须有效管控两国之间的矛盾、加强文化尊重、政府宣传等建设性意见。
中国前驻韩国大使、外交部前朝鲜半岛事务副代表宁赋魁代表中方发表了主旨演讲,就如何化解两国关系发展的争议、做好中韩公共外交表达了观点。宁大使将双方的争议梳理为历史问题、文化问题、经济问题以及政治安全类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地做好两国民间的工作是中韩双面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对于如何做好中韩民间工作,宁大使提出了讲好中韩故事,政府加强对民间活动交流的引导,引导双方民众树立换位思考意识,两国媒体、民众加强自律意识等建议。
高端对话在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以及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刘德斌的主持下开展。中韩双方学者交替发言就中韩发展的未来发表看法。
韩国前OECD大使、前韩国国际交流财团理事长李是衡就东北亚地区的贸易秩序问题发表了看法。围绕东北亚地区的大型自贸区CPTPP以及RCEP,李是衡提出RECP将在未来为中韩合作提供一个新的平台。目前中韩两国都在申请加入CPTPP,因此在该问题上中韩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军发表了题为推动中韩关系秩序发展的三点思考的讲话,提出中韩两国经济联系十分密切,双方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政治互信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前提,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沟通协调;民心相通工作重大而深远,应该进一步支持、鼓励并加以规范引导。
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前秘书长、韩国前驻印度大使申凤吉指出萨德问题及其余波以及中美关系中要求韩国选边站是韩国反华情绪上升的重要原因。对于如何促进中韩关系发展,申凤吉从外交官角度认为中国对于周边国家更应该采取柔性的态度,加强中日韩三方合作并且树立新的历史观念,面向未来。同时还提及应该加强青年一代的作用,多交流、多沟通。
中国前驻沙特、埃及大使吴思科首先从自身作为中东问题专家的经历提出地区的安全对于地区的每一个国家都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希望东北亚地区的每个国家加强协调合作,塑造地区安全。中韩如何携手防止外部势力搅乱地区秩序、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推动两国合作关系迈上新的台阶是公共外交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其次在文化问题上,中韩两国同时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应当增强亚洲文明的自信以及多同世界上其他文明进行交流。青年一代作为文化交流的主力军应该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
济州和平研究院院长韩仁泽认为中韩关系已经过了最初建交时的单纯甜蜜期,现在的关系更倾向于是“爱憎”,但是重要的还是要继续保持合作。不同于上述专家的观点,韩仁泽以济州岛地区为例,认为交流的扩大有时不一定会改善关系反而会恶化关系。尽管近半数韩国人认为近邻中国的崛起将不一定有益于韩国并且韩国与美国一直以来都非常亲近,但是在调查中韩国人还是更加倾向于在中美之间中立,而中国应该使得这种中立情绪长期保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提出中韩之间经济领域长期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因此相比起其他领域分歧更小。对于如何在中韩建交30周年之际,将两国经济领域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张宇燕提出了“一条主线、两个领域、三个维度、四个重点领域”的建议。以中韩经贸关系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贸易投资与货币金融两个领域,国内、双边、多变三个维度共同建设,特别关注数字、绿色、货币、FTA四个领域。
在短暂的茶歇后,由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与成均馆大学东北亚学术院院长金庆浩共同主持本场研讨会的第四部分,主题为中韩公共外交与中韩国家形象塑造的专家圆桌会议。在该部分中韩双方各派出两位专家发表主题讲话。
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郭锐讨论了城市外交在中韩公共外交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发展的未来。郭锐提出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平稳向好,但是目前依旧存在着理念落后、同质化高缺乏特色、民间参与力度有待加强、交流内容有限等问题。面对新时代城市外交,中韩两国应当革新理念、突破思维瓶颈,创新模式、加强制度合作。
韩国外国语大学林大根分享了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回顾与展望相关内容。在简要回顾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之后,提出尽管两国文化交流在“量”的方面取得了风速发展,但是在“质”的方面依旧面临着交流不对称、文化交流出现抵制心理、文化交流受到其他外部因素影响等问题。中韩两国应当克服萨德问题带来的遗留影响,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更加健康地发展。
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颜震分享了公共外交层次分析与中韩合作型公共外交的构建。颜震首先介绍了公共外交研究的三个层次:作为外交工具、作为国家战略组成部分以及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素,其次对于中韩合作型公共外交的构建应当利用好现有资源、推动机制化建设,提升战略沟通、扩展二轨渠道,打造公共外交共同体、打造价值与理念的民心相通。
仁川研究院金修汉的主题演讲主要探讨了中韩两国政治出现问题时为什么公共外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地方政府的公共外交发挥的作用有限。金修汉对于萨德时期中韩公共外交没有发挥应有建设成果表示遗憾,提出中韩之间的公共外交还需要议题的多元化、围绕多元议题积极行动以及地方政府发挥更灵活的作用等面向未来的举措。
在中韩双方四位专家发表结束后,成均中国研究所的张荣熙与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的咸命植就上述主题发言做出了简要点评以及发表了个人观点。咸命植指出上述四位专家关注的关键性问题有所不同,但是都指出了中韩关系目前存在的复杂关系。面对目前的中韩关系还是需要更加冷静客观的分析现实,尽管目前的现实状况是比较令人遗憾。张荣熙点评吉林大学郭锐关于城市外交的发表内容给予了中韩未来公共外交一个很好的方向。引用了现实主义的有关相对利益与绝对利益的观点,张荣熙指出中韩之间的合作是绝对利益的创收,但是从相对利益角度可能会存在信任缺失,因此中韩公共外交中相对收益较大一方应秉承儒家思想所强调的“礼仪”精神。城市外交是中韩外交摆脱相对利益困境,超越国家利益的框架,聚焦于民间与公民社会的利益的有效途径。
闭幕式上,李熙玉代表韩方发表了闭幕词,指出中韩关系要从静态关系转变向动态关系,对于如何机制化管控好两国的矛盾是要目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疫情背景下,各国民族主义抬头,中韩两国应当要怀有包容的态度,超越民族主义情绪。同时,中韩两国都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两国的交往要超越传统双赢,追求多赢。新时期中韩两国的公共外交要超越单纯的传播,而要追求双向、面向未来的公共外交。宁赋魁代表中方发表了闭幕词,称赞了本次研讨会上中韩专家坦诚、直面问题的态度。但是双方在中韩民间关系下降的深层次原因问题上依旧存在着认知上的差异,也是双方今后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双方专家学者在本次研讨会上针对中韩未来公共外交发展达成了多点共识,也提出了多点建议,这些建议值得双方通过向政府反映等方式得以梳理与落实。
中评社北京11月15日电(实习记者 许子懿)由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与成均馆大学成均中国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九届中韩公共外交研究论坛于2021年11月12日下午举行。受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取了中韩两地线上研讨的方式,双方学者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研讨会上充分探讨了中韩建交30周年契机下,中韩公共外交未来的发展路径。本场论坛由开幕式、主旨演讲、高端对话、专家圆桌会议、闭幕式五部分组成。
在开幕式中,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发表了开幕词,指出中韩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近年来两国之间的相互认知差距正在扩大,不利于两国长期的发展。因此李熙玉所长希冀中韩建交30周年之际,能借中韩公共外交研究论坛这一平台让中韩的专家学者助推中韩关系的友好发展。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院长肖晞代表中方致欢迎词,肖晞院长介绍了中方与会的各位嘉宾并指出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公共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中韩双方互致贺词环节,韩方代表韩国外交部公共文化外交局长坚种晧肯定了中韩公共外交研究论坛探讨中韩公共外交作用、为中韩公共外交指明发展方向的积极作用,期待本次论坛能够在回顾中韩建交30周年公共外交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为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指明发展方向,并提出韩国外交部将始终为中韩公共外交发展提供助力。中方代表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立东指出论坛紧握时代脉搏,正视热点时事,关注地区稳定,探讨政府、民众、社会之间的对话交流,已经成为了两国政府推动公共外交与缔结人文纽带的重要节点。时值中韩建交30周年之际,该论坛更加凸显其非凡意义。
前韩国驻华大使辛正承代表韩方发表了主旨演讲,辛大使指出中韩两国30年来关系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两国地理相近、文化相通,在半岛稳定以及经贸互补性上共同利益,但是不能否认两国关系目前的面临着很多挑战因素。辛正承大使将两国人民相互好感度下降、负面认知不断扩大的情况归结为疫情影响下两国人民互访减少、韩国对于中国发展的戒备心理、中国对韩国不承认其大国地位的不满以及韩国年轻一代与中国的文化连接比较脆弱等方面。最后就两国关系未来发展问题,辛大使提出了两国必须有效管控两国之间的矛盾、加强文化尊重、政府宣传等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