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的风骨与新闻专业主义

郭伟峰(左二)与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在一起。

  中评社╱题:中评社的风骨与新闻专业主义 作者:郭伟峰(香港),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

  【摘要】中国评论通讯社应该是一个有风骨的新闻媒体,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追求,更是我们的实践。

  一、中评社的风骨

  风骨可以解释为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风骨用来品评人物,始于汉末,魏晋以后曾广泛流行,如《宋书·武帝纪》称刘裕“风骨奇特”,《世说新语·赏誉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称王羲之“风骨清举”,《南史·蔡撙传》称蔡撙“风骨鲠正”等。当时所谓风骨,一般指人的神气风度方面的特点而言。这一品评人物的概念,不久即为文论和画论所采用。刘勰是最早将风骨概念用于对文章的品评的,他的巨著《文心雕龙》就有风骨一章。中评社的风骨不是仅仅指一个人,而是指一群人,包括这群人是如何做事,如何写文章的。中评社的风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第一,风骨鲠正:鲠正就是刚正、正直的意思,这是风骨的骨,没有刚正、正直的内涵,风骨就成了风格或者风流。在两岸及港澳舆论场,中评社的刚正、正直的内涵体现在严格守护着端正的新闻道德与新闻伦理,有高标准高要求,拥有公信力。可以说,中评社坚守传统的新闻媒体底线不动摇,坚持客观公正理念原则不动摇,坚持以和为贵的理想不动摇。在刚正、正直的基础上与受众互动。

  第二,风骨清举:汪道涵会长在创办《中国评论》月刊伊始就告诫我们“要做到‘四不沾靠’”,言下之意就是不要去巴结各方势力。就是在“四不沾靠”思想的的指导下,中评社从来不为哪一个方面的势力使用、利用。风骨清举的清举有清明公正的意思,要做到清明公正,首要条件就是不为不公之人、不公之势力利用。中评社在两岸之间从来没有成为哪一个派系的舆论打手,中评社人更是不求官不求财,守得住寂寞,坚持发挥清明公正的舆论力量,才有今天的风骨清举。

  第三,风骨之力:南北朝的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如是说: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懂得怎样使文章有骨力的作者,文辞一定选择得精当;懂得怎样使文章有教化作用的作者,思想感情必然能抒写得显豁。文字运用得准确而不能改易,作品发生的影响牢固而没有止境:这就是讲究风教与骨力的功效”。中评社的风骨之力就是要有影响社会舆论的实力,之中要有思想的高度,要有拨乱反正的责任,要有舆论引导的功能。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著名的“建安风骨”之论。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其主要特点是意境宏大、格调高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呈现出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构成了“建安风骨”(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中评社的风骨如果有什么时代特点的话,那就是怀有国家完全统一与民族复兴的理想和壮志,有宏大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中评社要团结所有有识之士,为时代发声。

  二、中评社要有成为“文笔之鸣凤”的志气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有一段关于野鸡、老鹰、凤凰的高论,非常有意思:“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样:“野鸡有着不同色彩的羽毛,但最多只飞一百步,那是由于肌肉过多而力量缺乏。老鹰没有什么彩色,却能一飞冲天,那是由于骨骼强壮而气概雄健。创作的才华和能力,也和这差不多。如果文章写得既在内容上能起风教作用,而又在文句上富有骨力,但是缺少辞采,那好像是飞集文坛的老鹰;如果只有辞采而缺乏教化作用和骨力,就恰像文坛上乱跑的野鸡。只有既具备动人的辞采,又富于感化作用和骨力的作品,才算是文章中的凤凰”。

  古为今用,刘勰这段高论予今天的中评社现实的启示:在两岸关系及港澳舆论场,中评社怎样才能修炼成“文笔之鸣凤”?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启示一:即使拥有超大量的新闻资讯,却没有舆论引导的实力,也就无法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作用。现在网络媒体的主要兴趣在于汇聚信息,尤其是自媒体时代,任由个人的信息滋生,资讯虽然非常丰富,但大多数都好像是没有整理过的野草地,茂密的野草中,却是成果的荒芜。所以,我们经常看得到非常庞大的资讯平台,却完全无法塑造出自己的舆论影响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也就是一只起不到作用的野鸡。这是中评社的大忌,中评社如果肥膘太多而无骨力,将会一无是处。

  启示二:即使承担社会责任的新闻媒体,也必须懂得顺势而为,这样才能获得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刘勰的“老鹰说”告诉我们,有宏图壮志,又有能力固然好,但是在形式上一成不变,也很难获得更多人的关注。老鹰飞得很高,但是远离了受众,这样也不行的。现在纸媒出现了将亡之态,原因就在于无法与受众互动,远离了受众为中心的大趋势。所以,光有骨也不行,必须善于驾驭风,风对中评社而言,就是顺时代潮流之意。中评社是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初诞生的,现在更要御风而动。

  启示三:要承担社会责任,也要获得受众的重视,这样的新闻媒体才能成为思想舆论的领先者。“文笔之鸣凤”是刘勰提出的最高境界,对中评社而言,这就是一个形神兼备,有远大理想,又能够获得广大受众关注支持的最高的新闻媒体境界。坚持原则,又能引发受众共鸣,达到凝聚共识的效果,最后为民族复兴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实现汪道涵会长提出的“共同缔造论”之最高境界。毋庸讳言,尽管中国评论实践了24年之久,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是差得很远,然而,我们永远不会泄气,也不会放弃,一直在追求的跋涉中。

  三、中评社记者的素质

  中评社的风骨离不开记者的高素质。新闻记者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亟须强化的四种素质包括:法律素质、获取信息能力、专业化素质、人文素养。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是对的。

  美国的新闻理论中,也非常看重记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如美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记者的素质包括:“坚持不懈;公正;知识面广;进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美国田纳西大学新闻学教授、传播学院荣休院长凯利·莱特尔在《全能记者必备》一书中说:“对一个记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除了写作的欲望和能力外,也许就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灵活及随和的个性、善于总结经验的本领、在截稿期限压力下工作的气质和接受客观事实的宽容心。记者还必须胸怀大志、生气勃勃、意志坚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约束自我。”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理查德·卡塔尼总结了职业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包括:独立、高产、细致、愿作榜样、通才、权威性、进取心、乐于助人、视野开阔、敏感、深思熟虑、自信、有个性、直觉感强、可教、无私、责任感强、活跃、有条不紊。

  总而言之,专业记者的素质被提到了很高的要求层次,在我看来,无论记者的素质要求有多少,但是只要有这么一条出现了,这个人就不具备做记者的任何素质,那就是:没有社会道德感。对社会每个成员来说,在一般正常情况下,主观上都要认真地选择自己行为的动机,考虑行为的后果。道德责任,反映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道德原则规范。自觉遵守和履行自己在各方面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每个人应具有的品质。履行道德责任,要靠内心信念和高度的道德责任感。没有社会道德感,就没有了记者的所有素质。除此之外,中评社对记者还有四项要求:

  第一,中评社记者应是使命型的记者。没有使命的新闻媒体,很多会沦为猎奇牟利的媒体,这样的媒体中当然就不存在记者的使命感。正如我反复强调的那样,中评社是有初心、有使命的新闻媒体,为民族复兴、国家完全统一发挥新闻传播的力量,这就是最简明扼要的中评社的时代使命描述。中评社不必拘泥某一个政治概念或者某一段政策主张,应该以国家与民族最大利益为依归。中评社在传播过程中,针对各种时事新闻,必须具备如下的采访编辑原则:其一,互利共赢,用和平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来衡量新闻重要性。其二,价值共享,重视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价值。其三,包容共生,包容两岸及港澳同胞之间的感情。一个伟大的民族当然具有伟大的智慧,传播智慧,也是使命。百年未见之大时代、大变革的“未来”已来,中评社要抓住时代机遇,参与到过程之中。在这样的平台上,中评社的记者一定是有使命感的记者。

  第二,中评社记者应是思想型的记者。中评社是一个智库媒体,长期以来为两岸关系进行理论创新,开拓与发挥思想的力量。有思想才有力量,所以中评社的记者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新闻记录,必须承担思想的传播者角色。所谓思想型,就是有思想、有思考、有观点、有主意,有见解、有洞察能力,广泛关注各种社会现象并深入剖析之,是有创造性的思考者,对新事物有吸收的能力。有思想的记者的新闻作品才能有深度有力度,才能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力。

  第三,中评社记者应是道德型的记者。记者要有职业道德,而中评社记者要有更大的追求,中华传统的道德理想“仁”,就是中评社记者追求的道德目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在国家完全统一进程中,坚守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立场原则,拒绝非正义、不道德的战争,遏止两岸陷入万劫不复境地的一切危机。

  第四,中评社记者应是专家型的记者。记者不是简单记录文字的工具,只有成为专家型的记者,才能把与历史同行的工作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中评社培养的优秀人才,既是记者,又是智库专家,有采访实践能力,也有理论创新能力。中评社记者不应该是平庸之辈,而要做能够影响时代的人,在媒体大变化的时代中共同努力,勇于承担、善于创新,做出最亮眼的成绩,成为两岸及港澳新闻界的传奇。

  四、新闻专业主义还存在吗

  中评社的风骨追求与记者的素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与新闻专业主义有相通的地方。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情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关于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学术理论界争论很大,有人认为应该坚持,有人认为已经消亡,但是大多数人都认同需要重构。

  台湾的学者是这样界定新闻专业主义,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新闻专业主义形成了其可供实践操作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第一,传媒是社会公器。新闻媒体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是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的附庸﹔第二,新闻不等同于宣传。新闻媒体必须要真实客观地报道事实,展现社会全貌,不能成为特定利益集团的宣传者,从而成为某些政治或经济利益立场的代言人﹔第三,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新闻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当代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不能将任何意识形态强加于社会公众﹔第四,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基于理性科学的原则探究事实真相,任何时候服从于事实,而不是政治或经济权力﹔第五,接受专业组织的监督。新闻媒体必须由专业机构进行批判和监督,而不能屈从于专业之外的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控制。①

  这应该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最高标准了,执行这样的高标准的媒体,在今天的台湾、港澳及内地,都不容易见得到了。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泛滥,已经进入了公民新闻时代、“后真相”时代,媒体人早就把这样的古董的新闻专业主义丢弃到历史垃圾堆里面了。这是新闻事业的最大悲哀。

  有专家分析指出:媒介的独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得以实现的实践层面的基本条件,没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权力之外的媒介理念和制度保障,所谓新闻专业主义则仅仅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奢望。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及相关机构,为了保证其能够实现新闻的真实性,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则在实践中首先确立了其独立性的地位,新闻独立必然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制度保障。因此,在实践中,任何组织、团体或个人都不能基于自身的利益而操控媒介,历史发展不断证明,不论基于何种目的,任何试图控制媒介独立性的行为最终引发的都是灾难。但是,显而易见,信息多元化发展使得这种操控一方面变得十分易行,另一方面又变得十分隐蔽。没有人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大洋中,有多少暗流涌动,推波助澜,甚至引发海啸。由于媒体的独立性无法保障,被操控的媒介极易沦为他人的利益工具。由此引发的上至危害国家安全,下至侵犯公民隐私的信息犯罪,成为现代社会防不胜防的信息病毒之殇。②

  我认为,这样的分析是深刻的,传统媒体、主流媒体如果不具有独立性,就没有完整的新闻专业主义可行。在台湾、香港,很多新闻媒体都号称有独立性,但是往往被政党、财团、社团、意识形态牢牢把握,无法挣脱,新闻专业主义即使存在,也就是流于表面。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媒介的独立性在今天不难做到,如大多数社交媒体其实都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它们掌握在个人和群体手中,未必有政治、经济等权力的驾驭。恰恰是这样的独立媒体,却成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天敌,它们的成功,很多时候都是建立在反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在这样的大时代之下,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似乎就是与社交媒体时代割席,不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固有的新闻价值观点也导致自己无法成为颠覆新闻传统的一分子,这都令传统媒体进退两难。

  有专家这样评析说:在如今的媒体格局中,网络媒体和自媒体风头正劲,幷直接导致信息发布门槛降低。不可否认,网友发帖爆料在揭露事实真相、开展网络监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样不能回避的还有自我炒作、恶意诋毁、信息诈骗等阴暗作用。所以可以看到,一些网友捏造事实或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臆断,从而使虚假信息得以炮制幷广泛传播。同时,在一个追求流量变现的媒体环境中,许多网络媒体都将点击量作为核心考核指标,甚至“唯点击量”是从。在这样的指挥棒下,一些网络媒体为争抢新闻发布速度,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盲目依赖社交媒体信息资源,不可避免会损害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更有甚者,一些新闻客户端极力推崇算法推荐,试图以技术推送取代内容审核,堂而皇之、不加选择地发布网友自媒体内容,推送大量软色情、标题党、博眼球的信息,从而给假新闻的制造与传播带来可乘之机。可以说,一些媒体完全被市场所绑架,新闻专业主义也在追求“爆款”的过程中迷失。③

  上述论述说明,新闻专业主义在今天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过去,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中评社坚持新闻专业主义,首先得具备足够的勇气,其次要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否则绝对坚持不下去,最终会一事无成。

  五、中评社要坚持自己的新闻专业主义

  1、中评社要拥有自己的并坚持不懈的新闻专业主义。中评社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不能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就无法让中评社在两岸关系及港澳舆论场获得主流影响力地位。第二,不能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中评社就难于发挥正本清源的新闻传播作用。第三,不能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中评社就会被社交媒体的信息彻底淹没,或者沦为其中一分子。中评社在2005年创办之际,网络新闻基本上还不被广泛认同,所以采取了网络媒体与通讯社结合的方式,通讯社就是引进新闻专业主义的平台,24年来中评社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不动摇,才换来了今时今日的传播力、影响力。中评社认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可以不断充实,形式可以不断变化,理论可以不断创新,但是不可能废弃。

  2、中评社的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内涵是:

  其一,以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为最大利益,不是以某些经济利益集团的利益为最大利益。在台湾及港澳,财团办新闻媒体是常态,新闻媒体为财团服务也是必然。很多新闻媒体平时看起来是有新闻专业主义色彩的,但是一到大是大非时刻,就站在了财团的一方,这样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不完整的,虚伪的。作为同人媒体,中评社得以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最大原因是不与财团结伴,不为利益集团绑架。

  其二,中评社记者是高素质的报道者、研究者,而不是政治、经济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中评社是一个在两岸及港澳均不与小圈子型的媒体组织结盟的新闻媒体,对任何具有政治动机或者经济利益动机的媒体社团都敬而远之。中评社的记者不参与政治斗争,不贪图政治权力带来的利益。中评社追求新闻的最真实,而非追求权力的最大化,要能够公平公正站在各种势力的平衡点上面。

  其三,中评社有严格的“守门人”制度,信守“守门行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在1947年提出“守门人”与“守门行为”概念,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我们认为,没有“守门人”的把关精神,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就虚无化了。

  其四,高度尊重新闻的客观性。中评社的风骨以及中评社记者的素质,是支撑中评社新闻专业主义的力量,新闻专业主义,也是中评社风骨及记者素质得以构建的精神支撑。

  3、中评社面对着新闻专业主义解构的压力和挑战,需要有更坚强的毅力去承受。在自媒体新闻时代,新闻价值要求与社会需求产生了悖论。有内地专家指出“全民记者”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内容缺乏真实性。这是“全民记者”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提出的首要同时也是最严峻的挑战。二是信息传播的功利性目的明显。新闻专业主义理论认为,新闻报道要服务于全体民众,并非某一利益团体。而在“全民记者”时代,传播主体具有多样性,这就致使许多利益团体藉助内部成员或通过利益收买的社会民众的力量传播某些信息,以达成自己获取利益的目的。三是信息发布者缺乏自律意识。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核心就是新闻从业人员对于自身言论的自律和自我负责意识。然而在“全民记者”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发现新闻”、“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来,全民参与必然导致信息发布者良莠不齐。④

  这三个方面,也是中评社今天遇到的严重冲击,估计这样的非新闻专业主义的冲击浪潮在今后会更加猛烈,中评社无可回避,必须坚韧地面对。

  事实上,在两岸及港澳舆论场,舆论乱象更甚,是非曲直几乎都没有新闻媒体可以评判了。新媒体时代的台湾、港澳的新闻专业主义确实面临大面积的消解,难于重构。这对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中评社来说,非常孤独,所承受的压力有多么大啊!没有坚强的毅力去面对,撑不到今天,需要有更加坚强的信念去迎接明天。

  4、丢失了新闻专业主义,就会迷失中评社的方向。中评社之所以能够获得两岸及港澳各个方面的肯定,中评社之所以能够成功构建网络通讯社、两岸共同媒体、智库媒体以及向大数据智慧媒体进发,中评社的新闻及评论之所以能够得到专业受众的广泛认同,关键还是坚持了自己独特的新闻专业主义而不动摇。实践说明,如果大家都放弃了新闻专业主义,任由市场绑架媒体,媒体误导社会,那就天下大乱矣。其实,在这个时候,谁拥有真实的新闻价值,谁就是赢家。中评社在两岸及港澳舆论场坚守新闻专业主义,虽然痛苦,但是值得,更是必要。只有这样,中评社的方向才不会迷失,中评社的作用才会更加重要。

  中评社必须用清代郑板桥的一首诗来为自己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而打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①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台湾)2002(71)。

  ②《信息多元化背景下的新闻专业主义》2015年10月23日来源:今传媒作者:姚君喜。

  ③《新闻专业主义不可迷失》2014年8月1日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丁建庭。

  ④《“全民记者”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来源:今传媒2016年5期 作者:黄笑。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6月号,总第282期)

郭伟峰(左二)与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在一起。

  中评社╱题:中评社的风骨与新闻专业主义 作者:郭伟峰(香港),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

  【摘要】中国评论通讯社应该是一个有风骨的新闻媒体,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追求,更是我们的实践。

  一、中评社的风骨

  风骨可以解释为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风骨用来品评人物,始于汉末,魏晋以后曾广泛流行,如《宋书·武帝纪》称刘裕“风骨奇特”,《世说新语·赏誉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称王羲之“风骨清举”,《南史·蔡撙传》称蔡撙“风骨鲠正”等。当时所谓风骨,一般指人的神气风度方面的特点而言。这一品评人物的概念,不久即为文论和画论所采用。刘勰是最早将风骨概念用于对文章的品评的,他的巨著《文心雕龙》就有风骨一章。中评社的风骨不是仅仅指一个人,而是指一群人,包括这群人是如何做事,如何写文章的。中评社的风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第一,风骨鲠正:鲠正就是刚正、正直的意思,这是风骨的骨,没有刚正、正直的内涵,风骨就成了风格或者风流。在两岸及港澳舆论场,中评社的刚正、正直的内涵体现在严格守护着端正的新闻道德与新闻伦理,有高标准高要求,拥有公信力。可以说,中评社坚守传统的新闻媒体底线不动摇,坚持客观公正理念原则不动摇,坚持以和为贵的理想不动摇。在刚正、正直的基础上与受众互动。

  第二,风骨清举:汪道涵会长在创办《中国评论》月刊伊始就告诫我们“要做到‘四不沾靠’”,言下之意就是不要去巴结各方势力。就是在“四不沾靠”思想的的指导下,中评社从来不为哪一个方面的势力使用、利用。风骨清举的清举有清明公正的意思,要做到清明公正,首要条件就是不为不公之人、不公之势力利用。中评社在两岸之间从来没有成为哪一个派系的舆论打手,中评社人更是不求官不求财,守得住寂寞,坚持发挥清明公正的舆论力量,才有今天的风骨清举。

  第三,风骨之力:南北朝的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如是说: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懂得怎样使文章有骨力的作者,文辞一定选择得精当;懂得怎样使文章有教化作用的作者,思想感情必然能抒写得显豁。文字运用得准确而不能改易,作品发生的影响牢固而没有止境:这就是讲究风教与骨力的功效”。中评社的风骨之力就是要有影响社会舆论的实力,之中要有思想的高度,要有拨乱反正的责任,要有舆论引导的功能。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著名的“建安风骨”之论。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其主要特点是意境宏大、格调高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呈现出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构成了“建安风骨”(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中评社的风骨如果有什么时代特点的话,那就是怀有国家完全统一与民族复兴的理想和壮志,有宏大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中评社要团结所有有识之士,为时代发声。

  二、中评社要有成为“文笔之鸣凤”的志气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有一段关于野鸡、老鹰、凤凰的高论,非常有意思:“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样:“野鸡有着不同色彩的羽毛,但最多只飞一百步,那是由于肌肉过多而力量缺乏。老鹰没有什么彩色,却能一飞冲天,那是由于骨骼强壮而气概雄健。创作的才华和能力,也和这差不多。如果文章写得既在内容上能起风教作用,而又在文句上富有骨力,但是缺少辞采,那好像是飞集文坛的老鹰;如果只有辞采而缺乏教化作用和骨力,就恰像文坛上乱跑的野鸡。只有既具备动人的辞采,又富于感化作用和骨力的作品,才算是文章中的凤凰”。

  古为今用,刘勰这段高论予今天的中评社现实的启示:在两岸关系及港澳舆论场,中评社怎样才能修炼成“文笔之鸣凤”?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启示一:即使拥有超大量的新闻资讯,却没有舆论引导的实力,也就无法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作用。现在网络媒体的主要兴趣在于汇聚信息,尤其是自媒体时代,任由个人的信息滋生,资讯虽然非常丰富,但大多数都好像是没有整理过的野草地,茂密的野草中,却是成果的荒芜。所以,我们经常看得到非常庞大的资讯平台,却完全无法塑造出自己的舆论影响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也就是一只起不到作用的野鸡。这是中评社的大忌,中评社如果肥膘太多而无骨力,将会一无是处。

  启示二:即使承担社会责任的新闻媒体,也必须懂得顺势而为,这样才能获得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刘勰的“老鹰说”告诉我们,有宏图壮志,又有能力固然好,但是在形式上一成不变,也很难获得更多人的关注。老鹰飞得很高,但是远离了受众,这样也不行的。现在纸媒出现了将亡之态,原因就在于无法与受众互动,远离了受众为中心的大趋势。所以,光有骨也不行,必须善于驾驭风,风对中评社而言,就是顺时代潮流之意。中评社是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初诞生的,现在更要御风而动。

  启示三:要承担社会责任,也要获得受众的重视,这样的新闻媒体才能成为思想舆论的领先者。“文笔之鸣凤”是刘勰提出的最高境界,对中评社而言,这就是一个形神兼备,有远大理想,又能够获得广大受众关注支持的最高的新闻媒体境界。坚持原则,又能引发受众共鸣,达到凝聚共识的效果,最后为民族复兴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实现汪道涵会长提出的“共同缔造论”之最高境界。毋庸讳言,尽管中国评论实践了24年之久,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是差得很远,然而,我们永远不会泄气,也不会放弃,一直在追求的跋涉中。

  三、中评社记者的素质

  中评社的风骨离不开记者的高素质。新闻记者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亟须强化的四种素质包括:法律素质、获取信息能力、专业化素质、人文素养。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是对的。

  美国的新闻理论中,也非常看重记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如美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记者的素质包括:“坚持不懈;公正;知识面广;进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美国田纳西大学新闻学教授、传播学院荣休院长凯利·莱特尔在《全能记者必备》一书中说:“对一个记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除了写作的欲望和能力外,也许就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灵活及随和的个性、善于总结经验的本领、在截稿期限压力下工作的气质和接受客观事实的宽容心。记者还必须胸怀大志、生气勃勃、意志坚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约束自我。”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理查德·卡塔尼总结了职业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包括:独立、高产、细致、愿作榜样、通才、权威性、进取心、乐于助人、视野开阔、敏感、深思熟虑、自信、有个性、直觉感强、可教、无私、责任感强、活跃、有条不紊。

  总而言之,专业记者的素质被提到了很高的要求层次,在我看来,无论记者的素质要求有多少,但是只要有这么一条出现了,这个人就不具备做记者的任何素质,那就是:没有社会道德感。对社会每个成员来说,在一般正常情况下,主观上都要认真地选择自己行为的动机,考虑行为的后果。道德责任,反映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道德原则规范。自觉遵守和履行自己在各方面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每个人应具有的品质。履行道德责任,要靠内心信念和高度的道德责任感。没有社会道德感,就没有了记者的所有素质。除此之外,中评社对记者还有四项要求:

  第一,中评社记者应是使命型的记者。没有使命的新闻媒体,很多会沦为猎奇牟利的媒体,这样的媒体中当然就不存在记者的使命感。正如我反复强调的那样,中评社是有初心、有使命的新闻媒体,为民族复兴、国家完全统一发挥新闻传播的力量,这就是最简明扼要的中评社的时代使命描述。中评社不必拘泥某一个政治概念或者某一段政策主张,应该以国家与民族最大利益为依归。中评社在传播过程中,针对各种时事新闻,必须具备如下的采访编辑原则:其一,互利共赢,用和平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来衡量新闻重要性。其二,价值共享,重视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价值。其三,包容共生,包容两岸及港澳同胞之间的感情。一个伟大的民族当然具有伟大的智慧,传播智慧,也是使命。百年未见之大时代、大变革的“未来”已来,中评社要抓住时代机遇,参与到过程之中。在这样的平台上,中评社的记者一定是有使命感的记者。

  第二,中评社记者应是思想型的记者。中评社是一个智库媒体,长期以来为两岸关系进行理论创新,开拓与发挥思想的力量。有思想才有力量,所以中评社的记者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新闻记录,必须承担思想的传播者角色。所谓思想型,就是有思想、有思考、有观点、有主意,有见解、有洞察能力,广泛关注各种社会现象并深入剖析之,是有创造性的思考者,对新事物有吸收的能力。有思想的记者的新闻作品才能有深度有力度,才能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力。

  第三,中评社记者应是道德型的记者。记者要有职业道德,而中评社记者要有更大的追求,中华传统的道德理想“仁”,就是中评社记者追求的道德目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在国家完全统一进程中,坚守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立场原则,拒绝非正义、不道德的战争,遏止两岸陷入万劫不复境地的一切危机。

  第四,中评社记者应是专家型的记者。记者不是简单记录文字的工具,只有成为专家型的记者,才能把与历史同行的工作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中评社培养的优秀人才,既是记者,又是智库专家,有采访实践能力,也有理论创新能力。中评社记者不应该是平庸之辈,而要做能够影响时代的人,在媒体大变化的时代中共同努力,勇于承担、善于创新,做出最亮眼的成绩,成为两岸及港澳新闻界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