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新答中评:香港创科发展需打造一流环境
中评社香港7月20日电(中评报道组)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荣誉院士王春新日前在“中评大咖讲书”第二期学习活动中回答中评社记者有关香港创科发展的提问时指出,香港创新环境不佳,需要从八大要素出发,寻找缺陷进行弥补。未来可以确定香港创新产业的发展目标及规划,并确立区域合作模式,把更多生产工序、创新工序放在香港。
中评社记者问道,您在书里提到,香港畸形的房地产业是导致香港“滞胀”的一个关键因素。其实香港一直都试图发展科创产业,但逃不开房地产的“绑架”,例如数码港从高科技项目变成了房地产项目。现在香港正在发展河套地区和前海,应如何避免重蹈数码港的覆辙,让河套和前海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
王春新对此表示,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附加值超过1万亿人民币,占深圳GDP的37.1%,是香港的50倍以上。香港的营商环境和国际化比深圳好,政府亦大力推动创新产业,但差距依然巨大,主要原因在于香港的创新环境不佳。
王春新认为,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包含八大要素,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模式、政府对创新的有效支持、科技跟产业的密切对接、创新科技与创新金融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创新成本、严谨的知识产权保护。这八大要素是针对香港现存的问题提出,比如河套、科学园、数码港,本身不完全是创新驱动器,而更像一个平台,这就暴露出香港创新模式的问题。香港不注重在地自创模式,没有通过培养本地企业来创新,而是通过打造平台引进外国资金、技术、企业,所产生的效果不甚理想,大家有目共睹。
“若要发展好香港的创新经济,需要从八大要素中寻找缺陷,然后进行弥补。”王春新说,创新模式有问题,就要把目前平台经济的模式改过来,如果河套地区继续用平台模式,恐怕未来的发展不太乐观。而且,河套地区的建设速度过于迟滞,按照规划,2024年首批设施才能逐步落成。反观深圳,港深创新科技园的深圳园区投资超过1000个亿,大量企业已经进驻,包括本地的自创初创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的功能拆分。
王春新表示,发展创新产业需要做三件事:第一,确定香港创新产业的发展目标。除了过去政府提出的生物科技、AI、金融科技、智慧城市四大产业之外,要根据国家所需,发挥香港所长。“十四五”规划提出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00个左右细分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到2025创造的附加值能够占到GDP的17%,是国家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需要。香港高校有强劲的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水平,四所高校在全球排前50名,21个学科在全球排前20名,77个学科在全球排前50名。这是香港优势和长处,应设法发挥。香港该如何配合国家需要进行发展,需定下目标。
第二,确定香港创新产业的发展规划。其一是总体发展规划,包括目标、策略、政策措施及配套政策等;其二是各个重点产业的发展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若干子规划,动员香港一切资源来发展。
第三,要确立区域合作的模式。现在的合作模式还不够,需要思考如何把更多生产工序、创新工序放在香港,让香港的产业更好发展。这其中,Apple模式可以借鉴,将设计、R&D、产品开发放在本地,等于留下了增加值和高端就业,生产则可以布局在其他地方。香港以后的区域发展模式是与大湾区合作,也需要一个比较合理的分工。创新的产业体系可以分为六个部分:一是基础研究;二是应用研究,对基础研究的成果进行技术测试;三是开发研究,把研究成功具体化为专利权等;四是产品开发,把研究成果落实到生产步骤上;五是生产制造;六是市场营销。在大湾区的分工中,前面三步主要在香港做,第四步是与大湾区合作,第五步主要由大湾区的内地城市负责,第六步与大湾区一起营销,对外由香港负责,对内则由大湾区内地城市负责。
“中评大咖讲书”是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共同主办的学习活动,将会不断邀请香港各界精英作者解读他们的著作,打开深入认识香港的另一扇窗户。第二期“中评大咖讲书”学习活动6月29日在香港总部举行,王春新受邀担任主讲嘉宾围绕其著作《香港新思维》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讲解,就香港“超级滞胀”问题、“新居屋计划”、创新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回答了中评社记者提出的十多个问题。
中评社香港7月20日电(中评报道组)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荣誉院士王春新日前在“中评大咖讲书”第二期学习活动中回答中评社记者有关香港创科发展的提问时指出,香港创新环境不佳,需要从八大要素出发,寻找缺陷进行弥补。未来可以确定香港创新产业的发展目标及规划,并确立区域合作模式,把更多生产工序、创新工序放在香港。
中评社记者问道,您在书里提到,香港畸形的房地产业是导致香港“滞胀”的一个关键因素。其实香港一直都试图发展科创产业,但逃不开房地产的“绑架”,例如数码港从高科技项目变成了房地产项目。现在香港正在发展河套地区和前海,应如何避免重蹈数码港的覆辙,让河套和前海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
王春新对此表示,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附加值超过1万亿人民币,占深圳GDP的37.1%,是香港的50倍以上。香港的营商环境和国际化比深圳好,政府亦大力推动创新产业,但差距依然巨大,主要原因在于香港的创新环境不佳。
王春新认为,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包含八大要素,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模式、政府对创新的有效支持、科技跟产业的密切对接、创新科技与创新金融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创新成本、严谨的知识产权保护。这八大要素是针对香港现存的问题提出,比如河套、科学园、数码港,本身不完全是创新驱动器,而更像一个平台,这就暴露出香港创新模式的问题。香港不注重在地自创模式,没有通过培养本地企业来创新,而是通过打造平台引进外国资金、技术、企业,所产生的效果不甚理想,大家有目共睹。
“若要发展好香港的创新经济,需要从八大要素中寻找缺陷,然后进行弥补。”王春新说,创新模式有问题,就要把目前平台经济的模式改过来,如果河套地区继续用平台模式,恐怕未来的发展不太乐观。而且,河套地区的建设速度过于迟滞,按照规划,2024年首批设施才能逐步落成。反观深圳,港深创新科技园的深圳园区投资超过1000个亿,大量企业已经进驻,包括本地的自创初创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的功能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