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与启示

  中评社╱题: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与启示 作者:张文生(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追求国家统一是孙中山思想的核心,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孙中山先生是台湾社会难以消除的不朽的精神信仰。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意识形态中,而且体现在当代台湾的政治制度中,孙中山构想的“五权宪法”是台湾社会维系“一中框架”的法理基础。

  序

  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
  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
  ——1925年“北大台湾学生会”悼孙中山先生挽联

  2012年5月20日,马英九先生在就职演讲中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也都同样尊崇国父孙中山先生。我们不能忘记国父‘天下为公’的理念,以及自由、民主、均富的建国理想。”①。确实,孙中山先生是两岸人民共同推崇的伟大人物。2011年10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②孙中山先生在海峡两岸既是追求统一的象征,也是追求民主的旗帜。

  一、追求国家统一是孙中山思想的核心

  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在孙中山主张的“三民主义”中,排在第一的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孙中山认为,“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③可见,孙中山先生念兹在兹的是“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一个中国”不是共产党人首先提出来的,而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

  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孙中山先生是一个彻底的民族主义者,是一个行动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至死都在为中国的统一而奔波努力。早在1894年成立兴中会之时,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富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922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对外宣言中精辟地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④192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神户与日本新闻记者谈话时进一步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⑤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台湾问题的产生和演变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⑥海峡两岸同胞在孙中山先生的故里重温“国父遗教”之时,应当深切体会孙中山先生“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训。

  二、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早在日据时期,台湾民众就极为推崇孙中山先生。台湾革命志士罗福星加入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后,罗福星受孙中山之命赴台湾组织同盟会。1912年5月,孙中山先生对罗福星说:“台湾是中国领土,决心恢复。但乃为时局着想,必须讲求方法。”⑦后不幸为日寇捕杀。罗福星曾写《祝我民国词》,宣示:“中华民国孙逸仙救”⑧。台湾光复以后,台湾民众普遍接受国民党当局推行的“三民主义教育”,孙中山作为“中华民国国父”,在台湾社会的地位崇隆。

  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族的旗帜和象征。孙中山先生有容纳不同政治力量的宽厚的胸襟。在兴中会成立之初,他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是辛亥革命成功后,他又提出“五族共和”的主张,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宣言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⑨不久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进一步升华,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说:“我们要扩充起来,融化我们中国所有民族,成个中华民族。”⑩“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⑪孙中山先生民族融合的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两岸融合的主张正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孙中山先生也是民主的化身,孙中山先生强烈主张“天下为公”、“主权在民”。然而,孙中山先生主张的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是建立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⑫

  三、孙中山先生是台湾社会难以消除的不朽的精神信仰

  在近代以来的政治人物中,没有人能像孙中山先生一样得到海峡两岸的共同敬仰,也没有人能像孙中山一样得到台湾社会蓝绿的共同推崇。中国共产党推崇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⑬台湾社会则仍然维系着1940年4月1日国民政府明令将孙中山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传统,在重要场合悬挂“国父遗照”。

  长期以来,国民党当局曾把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作为“立国精神”,称作“国父遗教”,三民主义是台湾地区中学生和大专院校学生必修的科目,也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及公职人员考试的科目之一。但是随着台湾社会政治的变迁,主张“台独建国”的民进党日益壮大。民进党和岛内其他分裂主义势力把国民党当局看作“外来政权”,在意识形态上有意识地抛弃孙中山先生的理论,批评三民主义教育是“党化教育”。1990年7月,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决定将大学“国父思想”课程以“宪法与立国精神”取代,并改必修为选修。经过1995年“司法院大法官会议”的解释,“宪法与立国精神”改为民主与法治等“通识课程”,大专院校的三民主义教育走入历史。2000年台湾高校废除三民主义入学考试。2004年,台湾教育部门修改高中课程纲要,将三民主义、公民与现代社会减幷为“公民与社会”一科,台湾地区的中学终于废除了“三民主义”的相关课程。台湾高中历史课程纲要的改革有意把1945年以前的“中华民国历史”列为“中国史”,当作“外国历史”,孙中山也成了“外国人”。台湾高校入学考试、官方的公务和技术人员考试也不再考“三民主义”或“国父遗教”。甚至孙中山是不是“中华民国国父”的问题在岛内引起争议。

  孙中山作为一种政治象征,涉及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和统独分歧,已经成为岛内政治斗争的工具和对象。台湾泛蓝阵营的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仍以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自居,把孙中山先生当作共同的偶像、共同的精神领袖,把“三民主义”当作泛蓝合作的意识形态基础。民进党人虽然内心不甘愿,但是出于执政的实际需要,面对现实,当选公职后也必须依法面对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宣誓就职。蓝绿两大阵营都曾在选举中利用孙中山的政治影响制作选举文宣。陈水扁阵营在2000年参选“总统”的过程中,曾利用孙中山先生的意识形态影响制作文宣广告,让孙中山戴上扁帽,出面“肯定”阿扁“干得不错”,意图缓和外省族群对他的严重的排斥心理。2004年11月,陈水扁面对岛内关于“国父是谁”的争议,不得不公开宣示:“孙中山就是国父”,“大家都看到了,我背后就挂着国父遗像,还有国旗,这就代表一切,不必扭曲,不必抹黑。”⑭

  2004年12月,台湾第六届“立委”选举过程中,国民党也打起了“孙中山牌”,他们在投票当天的12月11日的《中国时报》上登了大幅政治广告,把孙中山的像登出来,以孙中山的口气表示:“如果要我继续当国父,今天一定要投票!投中华民国一票!”选举结果,泛蓝过半,国民党比第五届多出11席,12月13日,国民党又在《中国时报》登出整版广告,同样是孙中山的头像,表示:“谢谢你们让我继续当国父,让我们继续为中华民国打拼!中国国民党感谢您。”2020年6月份,国民党主席江启臣在回应舆论有关“大绿、小绿”的质疑时表示:“当初国父革命是基于推动三民主义中民有、民治、民享的民本理念,以人民为本的理念,这是国民党最根本的核心价值,找回这个核心价值是今天最重要的改革初衷。”⑮

  四、孙中山构想的“五权宪法”是台湾社会维系“一中框架”的法理基础

  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意识形态中,而且体现在当代台湾的政治制度中。当代台湾的政治制度是1949年以前“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延续。1949年国民党政权从大陆退到台湾,也把国民政府的一整套政治制度搬到了台湾,特别是以蒋介石和蒋经国为主导的国民党政权,坚持“中华民国法统”。国民党政权对内仍自称为“中华民国”,沿用“中华民国宪法”,在台湾维持原有的一整套“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机构”不变,同时又颁布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主张“反共复国”;对外坚持“代表”全中国,在国际上与中共政权是“汉贼不两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争夺在国际上的“中国代表权”。时至今日,台湾当局在政治体制、内外政策、意识形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李登辉主政之后,废除了“临时条款”,从九十年代以来进行了六次“修宪”。2004年8月23日,台湾当局“立法院”又通过了第七次“修宪提案”,2005年“任务型国大”表决通过。

  多数民进党人信奉美国式的“三权分立”民主体制,他们认为“五权宪法”已经不适应台湾社会,他们主张要制定“新宪法”,甚至提出“公投制宪”的主张。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台湾政治体制的基本结构仍然保留了原有的“中华民国宪法”体制,现行“宪法”仍然是以1947年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为文本。台湾现行的“中华民国国歌”歌词也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影响,歌词是这样唱的:“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台湾“陆军官校”的校歌也保留了“黄埔军校”校歌的传统:“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对于这样的歌词民进党和岛内其他独派势力难以接受,仍想弃之而后快,但目前仍维持了现状。

  孙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对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直接体现在一直延用至今的“中华民国宪法”中。比如“中华民国宪法”序言就直接指明“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受全体国民之付托,依据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华民国之遗教,为巩固国权,保障民权,奠定社会安宁,增进人民福利,制定本宪法,颁行全国,永矢咸遵”。这个“序言”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表明“宪法”的制定机关——“国民大会”,而“国民大会”的权力来源于“全体国民”。二是表明“宪法”所依据的原则——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华民国”之遗教,孙中山先生的遗教很多,而“三民主义”被认为是“中华民国立国建国之最高原则”,因此在“中华民国宪法”总纲第1条规定:“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有些台湾学者认为这是关于“中华民国国体”的规定,大陆则认为这只是关于政体的规定。三是表明“制宪”的目的。另外,该“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也直接体现了孙中山先生极力主张和坚持的“主权在民”思想,这是从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中一直延续下来的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基本原则。当然,也有台湾学者(如政治大学法律系教授李震山等)提出:“宪法前言不应该将‘意识形态’,如三民主义、国父遗教等价值观纳入,否则将有限制思想、信仰、言论等自由之虞。”⑯

  1956年,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的时候,毛泽东说过:“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是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高举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天下为公”的旗帜,实践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推进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进程,使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伟大复兴的理想。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无论有多少阻力,两岸统一始终是海内外中国人矢志不移的目标。

  注释:

  ①台湾当局“总统府新闻稿”,参见: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27200&rmid=514

  ②《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0日01版。

  ③《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617、621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8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11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3页。

  ⑥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2019年1月2日),《人民日报》2019年01月03日02版。

  ⑦王瞅雄等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77页。

  ⑧罗福星《祝我民国词》:“中土如斯更富强,华封共祝着边疆。民情四海皆兄弟,国本苞桑气运昌。孙真国手着光唐,逸乐丰神久既章。仙客早贬灵妙药,救人于病身相当。”

  ⑨同5。

  ⑩《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2、393页。

  ⑪《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4页。

  ⑫《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722、723页。

  ⑬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2日02版。

  ⑭“府院定调:孙中山就是国父”,《中国时报》2004年11月14日。

  ⑮《联合报》2020年06月19日。

  ⑯“新世纪台湾宪改研讨会”,《中国时报》2004年11月1日A11版。

  ⑰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4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11月号,总第275期)   中评社╱题: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与启示 作者:张文生(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追求国家统一是孙中山思想的核心,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孙中山先生是台湾社会难以消除的不朽的精神信仰。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意识形态中,而且体现在当代台湾的政治制度中,孙中山构想的“五权宪法”是台湾社会维系“一中框架”的法理基础。

  序

  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
  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
  ——1925年“北大台湾学生会”悼孙中山先生挽联

  2012年5月20日,马英九先生在就职演讲中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也都同样尊崇国父孙中山先生。我们不能忘记国父‘天下为公’的理念,以及自由、民主、均富的建国理想。”①。确实,孙中山先生是两岸人民共同推崇的伟大人物。2011年10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②孙中山先生在海峡两岸既是追求统一的象征,也是追求民主的旗帜。

  一、追求国家统一是孙中山思想的核心

  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在孙中山主张的“三民主义”中,排在第一的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孙中山认为,“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③可见,孙中山先生念兹在兹的是“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一个中国”不是共产党人首先提出来的,而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

  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孙中山先生是一个彻底的民族主义者,是一个行动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至死都在为中国的统一而奔波努力。早在1894年成立兴中会之时,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富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922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对外宣言中精辟地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④192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神户与日本新闻记者谈话时进一步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⑤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台湾问题的产生和演变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⑥海峡两岸同胞在孙中山先生的故里重温“国父遗教”之时,应当深切体会孙中山先生“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训。

  二、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早在日据时期,台湾民众就极为推崇孙中山先生。台湾革命志士罗福星加入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后,罗福星受孙中山之命赴台湾组织同盟会。1912年5月,孙中山先生对罗福星说:“台湾是中国领土,决心恢复。但乃为时局着想,必须讲求方法。”⑦后不幸为日寇捕杀。罗福星曾写《祝我民国词》,宣示:“中华民国孙逸仙救”⑧。台湾光复以后,台湾民众普遍接受国民党当局推行的“三民主义教育”,孙中山作为“中华民国国父”,在台湾社会的地位崇隆。

  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族的旗帜和象征。孙中山先生有容纳不同政治力量的宽厚的胸襟。在兴中会成立之初,他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是辛亥革命成功后,他又提出“五族共和”的主张,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宣言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⑨不久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进一步升华,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说:“我们要扩充起来,融化我们中国所有民族,成个中华民族。”⑩“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⑪孙中山先生民族融合的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两岸融合的主张正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孙中山先生也是民主的化身,孙中山先生强烈主张“天下为公”、“主权在民”。然而,孙中山先生主张的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是建立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⑫

  三、孙中山先生是台湾社会难以消除的不朽的精神信仰

  在近代以来的政治人物中,没有人能像孙中山先生一样得到海峡两岸的共同敬仰,也没有人能像孙中山一样得到台湾社会蓝绿的共同推崇。中国共产党推崇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⑬台湾社会则仍然维系着1940年4月1日国民政府明令将孙中山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传统,在重要场合悬挂“国父遗照”。

  长期以来,国民党当局曾把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作为“立国精神”,称作“国父遗教”,三民主义是台湾地区中学生和大专院校学生必修的科目,也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及公职人员考试的科目之一。但是随着台湾社会政治的变迁,主张“台独建国”的民进党日益壮大。民进党和岛内其他分裂主义势力把国民党当局看作“外来政权”,在意识形态上有意识地抛弃孙中山先生的理论,批评三民主义教育是“党化教育”。1990年7月,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决定将大学“国父思想”课程以“宪法与立国精神”取代,并改必修为选修。经过1995年“司法院大法官会议”的解释,“宪法与立国精神”改为民主与法治等“通识课程”,大专院校的三民主义教育走入历史。2000年台湾高校废除三民主义入学考试。2004年,台湾教育部门修改高中课程纲要,将三民主义、公民与现代社会减幷为“公民与社会”一科,台湾地区的中学终于废除了“三民主义”的相关课程。台湾高中历史课程纲要的改革有意把1945年以前的“中华民国历史”列为“中国史”,当作“外国历史”,孙中山也成了“外国人”。台湾高校入学考试、官方的公务和技术人员考试也不再考“三民主义”或“国父遗教”。甚至孙中山是不是“中华民国国父”的问题在岛内引起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