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君:中美关系——战略博弈七十年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11月14日晚受邀出席“中美关系——战略博弈七十年”线上主题讲座。(会议视频截图)

  中评社北京11月17日电(实习记者 黄璐璐)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11月14日晚受邀出席由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主办的“中美关系——战略博弈七十年”主题讲座。于洪君表示,冷战局面已经形成,中美关系当时即已成为影响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七十年来,中美双方国力国势均已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力量对比与风云际会让人眼花缭乱。虽然两国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广泛存在,但是对话协商与合作也如影随形,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不仅对地区和全球事务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还可能从根本上决定这两个属性不同的世界大国的前途和命运。

  于洪君认为,中美之间的博弈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初

  于洪君指出,50年代初,美国试图通过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等诸多手段,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反对美国的战争阴谋和侵略政策,成为与苏联结盟的新中国对外政策的主旋律。美国对蒋介石集团的支持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导致中美关系中意识形态的对立、社会制度对抗同地缘战略之争紧密叠加。此时中美进一步复杂化,双方的对立和对抗不断加剧。

  朝鲜战争后,新中国领导人从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利本国和平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积极考虑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问题。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与美国签署长期和平协定、中苏英法美实行集体安全、30年后中美总要建交等政策构想。虽然美方顽固坚持反华政策,中方良好意愿无法实现,但中美双方还是通过日内瓦市零食协调机制和后来的华沙大使级会谈,建立了难能可贵的沟通渠道,与此同时中方对美的民间外交也拉开了序幕。

中美关系——战略博弈70年线上主题讲座开讲(会议视频截图)

  然而50年代后期,在中国炮击金门期间,由于美国公然支持台湾当局,企图武装介入台海问题,侵犯中国安全与主权之事时有发生,中美矛盾成了“不可调和”、“不容抹杀”的矛盾,两国关系一度“势不两立”。

  第二阶段:60年代

  于洪君表示,进入60年代,美国加紧在中国周边地区排兵布阵,进一步打造反华同盟并不断强化对华军事包围,中美关系根本无法改善。

  60年代中期,美国介入越南冲突,很快将特种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将战火扩大到北部湾一带。中国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在全世界范围内支持一切反美运动,包括美国国内黑人抗暴斗争,另一方面全力支援印度支那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双方的意识形态对抗和地缘战略博弈也不断升级。中美两国在华沙进行的大使级秘密谈判,时断时续,难有实际进展。

  60年代中后期,中国与苏联的友好同盟关系彻底撕裂,1969年中苏双方多次发生激烈的边界冲突。面对骤然增大的大规模战争风险,毛泽东接受几位老帅建议,做出了联手美国共同对付苏联的重大战争决策。中美关系面临历史性转机。

  第三阶段:70年代   于洪君认为,进入到70年代,中美关系开启了相互释放善意、实现高层接触,最终走向正式建交这一新的发展阶段。

  1971年中国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将新中国隔绝于国际社会的图谋彻底失败。尼克松总统进一步意识到,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战略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中美两国打开相互封闭的大门符合美方利益。

  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双方发表的《上海公报》成为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第一个政治文件,为消除影响中美两国正常交往的外部因素,周恩来秘密出访朝鲜和越南,耐心争取两国理解并支持中美双方改善关系。中美双方相互打开大门之后,高层接触、政策沟通持续推进,虽然经济科技人文交流仍微乎其微,但双方在对方首都设立的联络处,逐渐成为沟通并处理双方事务的重要渠道。

  70年代后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上日程,双方正式启动关系正常化谈判。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双方围绕台湾问题展开激烈交锋,最终决定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双方签署的建交公报,成为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第二份重要文件。但美国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战略利益考虑随即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为中美关系健康发展设置了重大障碍。

  第四阶段:80年代

  于洪君回顾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变化表示,1979年1月,中美两国刚刚建交,邓小平即对美国进行了成功访问,、双方经济与人文交流同步启动。双方在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以及东南亚个别国家的地区霸权政策方面,拥有共同或相近的立场和主张,中美关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但台湾问题仍是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重大障碍。里根总统执政时,美国对台湾的武器销售急剧扩大,明显突破两国建交时美方的承诺,中美关系出现建交后第一次重大危机。在邓小平的坚强领导和指挥下,中方围绕美国对台售武的外交斗争最终取得重大成果。

  1982年,美方被迫在限制对台售武的《八一七公报》上签了字。作为指导中美关系的第三份政治文件,意义不可低估,此后中美关系经历了一段相对平稳的良好发展期。然而进入80年代末,中美关系出现重大意外和波折。由于东欧国家相继生变,苏联改革陷入困境,美国布什政府借口北京发生政治风波,策动西方国家进行所谓对华制裁,中美关系陷入比里根时期更加深重的危机。中国坚持原则不妥协,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对美斗争。随着美国对中国的所谓制裁被打破,中国参与地区和全球事务的力度空前加大。美国对华政策“接触加遏制”的两面性特点,也日渐顽固和突出。

  第五阶段:90年代

  在回顾90年代时,于洪君表示,由于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中国在美国外交棋局中的作用下降,加之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加速,现代化建设成就不断积累,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中美关系跌宕起伏,一波多折。但双方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合作的契合点也在逐渐增多,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坏也坏不到哪的说法,此时应运而生。

  90年代中后期,美国社会的对华怀疑和恐惧心理较为扭曲地交织在一起,美国政府利用台湾问题以及所谓的人权问题、西藏问题等对中国施压,此时的中美关系进入多事之秋。

  1999年5月,美国军机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美关系出现双方建交以来的第三次重大危机。中方将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迫使美方作出道歉并赔偿了损失。中国的主权和尊严得以维护,中美双方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在APEC等多边机制中的对话合作,继续发展着。

  第六阶段:21世纪   于洪君表示,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宣布中俄为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公开指责和抨击中国的内外政策,中方为新世纪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定位定向,未获相应回应,对美国分化、西化、弱化中国的战略图谋有了新的认知。

  4月1日,美方军机在中国南海抵近侦察,造成撞机事件,中美关系再次严重危机。虽然经过强力交涉,美方最终软化了蛮横立场,向中方表示了歉意。但中方认识到美国“亡我之心不死”,双方政治互信度严重下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表现一枝独秀,令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刮目相看。在此背景下,中方一方面努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尊严,一方面秉持既反强权政治又谋平等合作的建设性立场,为中美关系未来再作规划,中美关系作为影响和牵动整个国际关系平稳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显着增强。双方合作之深远超世纪初的预想。

  第七阶段: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到来之际

  于洪君认为,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总体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大势,但双方结构性矛盾无法调和的根本问题,因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势头迅猛,美国全球影响力相对下降,双方在利益和立场问题上冲突凸显。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宣布结束反恐战争,战略重心东移,开始实施旨在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亚太再平衡”政策。中美战略博弈进程中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的新范式,开始被遏制与反遏制循环往复的亚冷战所替代。

  2017年,共和党人特朗普入主白宫后,中美关系全局突变。为了破坏中国和平崛起进程,阻止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中心,消除中国经验对人类进步事业的积极作用,美国政府已无所不用其极。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后,特朗普政府不仅将疫情问题政治化,对中国政府全面污名化,同时在台湾问题上一再挑战中国底线,利用人权、环境、网络安全以及涉港涉奥等问题全面对华发难。中美关系也由此陷入困境。

  对美国2020年后的对外政策展望

  讲座的尾声部分,于洪君对美国即将登台的新总统的对外政策作出了一系列展望。

  他认为,拜登上台后首先关注的可能是新冠病毒疫情,拜登将任命新冠病毒特别工作组,可能颁布一系列行政命令、撤销特朗普的许多外交政策,让美国恢复成四年前奥巴马任期结束时的地位;与此同时拜登可能让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可能重新宣布加入世卫组织;废除特朗普针对一些穆斯林国家所颁布的旅行禁令,恢复“童年抵美者暂缓遣返”计划。

  于洪君在问答环节回应了对中美之间贸易谈判未来的发展有何预测。他表示,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未来会稍有好转,但不会出现大的突破。从第一阶段中美达成的协议来看,中方倾向于维护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但美国的决策机关在贸易问题上态度蛮横,且贸易关系本身复杂,现在加之疫情影响,中美之间的贸易额一直下降,虽然拜登上台前的态度表明对华贸易政策会与特朗普在任期间有所不同,但是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在近期内想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不太可能,短期来看中美贸易关系不会断裂,会稍有好转,但不会出现大的突破。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11月14日晚受邀出席“中美关系——战略博弈七十年”线上主题讲座。(会议视频截图)

  中评社北京11月17日电(实习记者 黄璐璐)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11月14日晚受邀出席由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主办的“中美关系——战略博弈七十年”主题讲座。于洪君表示,冷战局面已经形成,中美关系当时即已成为影响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七十年来,中美双方国力国势均已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力量对比与风云际会让人眼花缭乱。虽然两国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广泛存在,但是对话协商与合作也如影随形,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不仅对地区和全球事务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还可能从根本上决定这两个属性不同的世界大国的前途和命运。

  于洪君认为,中美之间的博弈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初

  于洪君指出,50年代初,美国试图通过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等诸多手段,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反对美国的战争阴谋和侵略政策,成为与苏联结盟的新中国对外政策的主旋律。美国对蒋介石集团的支持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导致中美关系中意识形态的对立、社会制度对抗同地缘战略之争紧密叠加。此时中美进一步复杂化,双方的对立和对抗不断加剧。

  朝鲜战争后,新中国领导人从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利本国和平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积极考虑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问题。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与美国签署长期和平协定、中苏英法美实行集体安全、30年后中美总要建交等政策构想。虽然美方顽固坚持反华政策,中方良好意愿无法实现,但中美双方还是通过日内瓦市零食协调机制和后来的华沙大使级会谈,建立了难能可贵的沟通渠道,与此同时中方对美的民间外交也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