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圆桌:拜登时代的中美欧选择
中评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 郭至君 实习记者梁家瑞)2020年11月11-1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12日下午,论坛的智库圆桌讨论版块开启,十名政界人士、学者专家围绕“共同塑造21世纪:拜登时代的中美欧选择”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各自发表了见解。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秘书处执行主任曹京华首先发言。曹京华强调,拜登时代的到来,中美科技合作会有恢复。他指出,美国对中国院校的“黑名单”从2002就有,但是双方基本学术交流总体还在运行。然而过去4年里,这一交流受到了严重破坏。曹京华认为,特朗普政府是对于中美交流考验最为严酷的一代。而拜登本人和民主党对气候变化、联合抗疫以及改变WHO的谈判方式和结构等重要议题都有参与的想法,这是中美交流合作重新恢复的重要突破口。曹京华指出,中美合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尤其科技方面的交流,是越来越国际化的。在谈到美欧关系时,曹京华说,特朗普把美欧关系搞得也很紧张,拜登的上台会使这一情况有所缓解。中国要把自己的事做好,不断改进政策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对外交流水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当前美国最急迫解决的不是拜登所宣传的“挽救美国灵魂”,而是挽救美国生命;不是挽救经济颓势,而是挽救美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如赤字化严重、债台高筑等;不是解决交接问题,而是解决社会撕裂问题,驱散麦肯锡主义和反智主义的阴云。陈文玲预测,如果拜登执政,他将要重构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大国关系;将要重启中美对话机制;将要重回国际贸易规则,取消对中国不合理的高关税;重回中美正常人员往来;重新进入全球规则制定和秩序维护之中;推进中美开战FTA谈判,建立中美互补产业新格局。她指出,中美欧三大经济体合作至关重要。中美欧合作,第一要联合抗疫;第二要避免经济大萧条;第三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第四要联合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崔洪建对拜登时期的中美欧关系做出了三点判断。第一个基本判断是欧美关系会回暖,但未必回归。在拜登执政的4年当中,欧美关系能否“去特朗普化”,“去特朗普化”是否意味着“再奥巴马化”,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二个是欧美关系调整不意味欧美一致对华。欧美矛盾除了政策之外,已经深入到双方的结构和价值观,要解决这些矛盾,需要投入很大精力。欧洲不会一开始就甘心做美国对中的工具。默克尔提出欧洲的“战略自主”,就明确表示欧洲不愿意成为美国的工具。第三个是中美欧会进入频繁的三方联动趋势。中美欧在各个领域有更多合作空间,在恢复经济和制定经贸规则方面,中美欧将比特朗普时期有更大进步。但是在政治、外交、人权、安全领域的矛盾也会更突出。接下来,我们会面临一个中美欧三方犬牙交错的图景,在重大分歧领域,三方会更偏向保护或进攻;而在共同问题上,三方也会进行合作。崔洪建最后指出,中美欧关系在未来将会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
CCG副主任兼高级经济学家David Blair从历史角度分析了中美欧三方的关系。他出,在很长一段历史中,美国都认为自己处在保护者的地位。冷战时期,美国认为自己是欧洲和日本的安全保障者;冷战之后,美国也在寻求自己的政策,以美国为中心,保护国家安全。所以美国要平衡欧洲,保证国土安全。不管任何党派,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见都大致一致。因此,中美安全关系未来几年的核心问题是不会改变的。在谈到拜登是否会取消对中国的限制时,Blair认为可能性不大。他强调,奥巴马时期,美国对中国就已经采取很多军事措施,尤其是南海问题常常成为两国争端的焦点。拜登也明确强调,美国会将中国视为主要的竞争对手。如果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不改变,整体的中美关系不会有太大改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傅梦孜指出,拜登持多边主义立场,反对征税和贸易战,是有别于特朗普的,因此中美关系从气氛上讲会有所缓和。他指出中美欧三方关系三点可能的变化:第一,从制度上讲,可能形成美日欧一方,中国另一方的局面。美国是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而欧洲也视中国为挑战。美欧可能联手共同应对中国,导致世界上形成二元竞争体系。拜登本人强调重塑美国民主和意识形态,这一点也有可能不利于中美欧之间的交流。第二,拜登着重强调对国内的疫情进行控制,美国本土的产业链可能会得到重视和重塑。第三,中美之间或者中欧之间存在竞争,但是欧洲的独立自主性会更加突出。中美欧各方面会有竞争也会有合作,三方将在保持政策独立性的前提下进行合作。总而言之,三者的合作不可避免,但竞争也将更加复杂。
中国前驻纽约和旧金山总领馆商务参赞何伟文提出了三点见解:第一,拜登在某种程度上是弱势总统。除了特朗普留下的政治“烂摊子”外,国内还有坐拥7000万选票的特朗普支持者群体。在短时间内,拜登在国际上可能难有作为。第二,拜登的外交策略大致是回归多边,目的是联合欧洲占据主导地位。中美关系在特朗普任内几乎走到悬崖边上,拜登应该会积极修补;而由于特朗普的行为,中欧的关系反而更加接近,在WTO改革或气候问题上,欧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第三,拜登任内,美欧关系一定会接近,但是二者并不会是铁板一块。中美关系则将是在规则下开展竞争合作,尤其合作会有所增加。何伟文也指出,拜登虽然与中国并非极度敌对,但是他与中国在价值观上很不一样,尤其在人权问题、港台问题等分歧较大的领域,中美双方的立场都不会有所改变。何伟文提议,中美应该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经济上,不急于谈具体的东西,而是要确定规则,多用国际规则办事。中欧也要继续合作。何伟文强调,中欧有很多共同点,特别在特朗普时期,中欧双边经贸投资有很大发展。但是在价值观上,欧洲并不认同中国,因而中欧关系在合作中也有很多不确定,需要更妥善地处理。
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前副部长Michele Geraci认为,相比于特朗普更加强调贸易、赤字问题,拜登为首的左翼政治家更注重意识形态。拜登政府上台后,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会延续,但是中国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较大的压力。对于欧洲,这也是一个好消息。Geraci判断,中美意识形态的张力并不会消失,这是中美之间一种不容易消解的矛盾,但中美的对话和交涉不会像以前一样摆在台面上,而会用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磋商。Geraci也指出,由于参议院目前掌握在共和党手中,拜登的政策可能不会得到完全的实施。美国一直对中国有高科技产品和人才的限制,这一限制也有可能会延续。
商务部欧洲司前司长孙永福认为,拜登时代的中美欧关系并不只关系经济体,对全球的政治影响也很大。因此,中美之间的分歧不应该影响合作。同时,中美欧占据60%的全球GDP,如果搞好三方关系,对全球经济复苏有重要的影响。欧洲和美国有着盟友关系,中国的庞大市场对对美欧的企业都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三者“脱钩”是不现实的。孙永福也指出,中美欧之间有很多可以合作的方面。拜登上台后将向多边主义靠拢,中美在气候变化、WTO改革、自由贸易加强、反对保护主义等方面都可以展开合作,这对各方也都有利。在如何解决美国、欧洲防疫的困难,如何进行复工复产等问题上,三方也都可以合作。孙永福认为,产业链不能因为疫情而断掉,因此他对于中美欧经贸关系的恢复持乐观态度。孙永福最后强调了5G技术标准的制定,他指出,中国在这之中应该有一定的话语权。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指出,在WTO改革的问题上,各方并没有非此即彼、你死我活。他认为,特朗普的行为是不理智的,针对WTO改革,很多WTO成员都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中美欧应该恢复谈判,并尽快结束谈判。同时,屠新泉也认为,拜登对气候变化很关切,中欧对于气候问题也抱有积极态度,三者是有合作空间的。三方可以通过对话,努力制定一个更加平衡的规则。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谢韬提出,不应该对拜登政府抱有过多期望。他指出,拜登作为副总统的时候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同时也提出TPP来限制中国。拜登上台,好的方面是他在外交上比特朗普更加专业,但是拜登本人并不会比特朗普更亲华。同时,拜登执政时期仍然会有特朗普的阴影存在,因为特朗普有7000万票的选民基础。美国人不会完全掘弃特朗普的遗产,因此拜登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妥协。谢韬强调,特朗普赢得了63%白人工薪阶层的选票,拜登需要考虑到工薪阶层的利益,而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有利于工薪阶层,因此拜登未必会完全放弃这一选项。同时,谢韬也指出,中国在疫情期间为欧洲提供了大量物资,但是欧洲对中国的印象不升反降。这反映出,全球正在面对民族主义的上升,这也是中美欧三方需要共同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