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2035年前中国有年均增8%潜力

林毅夫(视频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 海涵)3月18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大南南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林毅夫在北大国发院主办的“两会之后的政策与经济”报告会上发表演讲。他认为,当前,中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向前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到2035年以前,中国应该还有每年8%的经济增长潜力。

  林毅夫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启之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

  林毅夫表示,目前学界有些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不看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认为中国过去的42年发展得太快了。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数据库,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2019年人均GDP已经达到14129美元,德国与日本在达到该数值后16年的平均经济增速是2.3%与4.4%,所以有些学者推理中国未来增速也应该在5%以下。第二个原因是人口老龄化。中国确实出现了人口老龄化,而根据世界其他国家情况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增长速度都很慢。

  对于上述观点林毅夫并不认同,他认为,中国过去40多年能够实现每年9.2%的高速增长,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充分利用了与发达国家间产业技术差距所给予的后来者优势。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在全世界前沿,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必须靠自己的发明,投资与风险都非常大,进步的速度非常有限。而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种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作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来源,成本和风险都比较小,懂得利用这种方式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可以比发达国家快。

  林毅夫强调,因此,看未来的发展潜力不是看我们现在的发展水平,而是要看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上述德国与日本案例的情况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德国达到14120美元左右是1971年,那时德国人均GDP已经是美国的72.4%,已是全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没有任何后来者优势了。日本是1975年,人均GDP已经到美国的69.7%,技术也已经到世界最前沿,经济增长必须靠自己发明了,慢下来是当然的。而中国当前人均GDP还只有美国的22.6%。

  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林毅夫坦言,发生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确实都会很慢。但发生人口老龄化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都是技术已经到世界最前沿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如果出现老龄化,代表劳动力供给速度下降,当然增长速度比较慢。而我们现在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22.6%,利用后来者优势把劳动力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配置的空间非常大。即使人口不增长,如果我们能把劳动力从低附加值产业往高附加值产业去配置,也可以比发达国家增长得更快。再加上,我们可以延长退休年龄,增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重要的不只是数量,需要的是质量,我们还可以提高教育水平。

“两会之后的政策与经济”报告会现场(视频直播截图)

  林毅夫表示,到2035年以前,中国应该还有每年8%的经济增长潜力。但同时,所有增长潜力不一定要全部发挥。因为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增长,必须解决环境问题、碳中和问题、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问题、“卡脖子”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必须应对,但有8%的增长潜力,实现5%到6%的增长,应该还是游刃有余的,”林毅夫说,“我相信到2025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25万美元、跨过高收入国家门槛,完全有可能,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 现在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6%,如果中国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全世界高收入国家人口可以翻一番。而到2035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均GDP应该是在23000美元以上,中国将会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用同样的方式做研究,从2036年到2049年,中国每年会有6%的经济增长潜力,在诸多问题的挑战下,实现4%左右的增长完全是可能的。

  林毅夫说,如果到2049年中国挖掘了自身发展的潜力、达到了4%左右的经济增速,人均GDP将达到美国的1/2。而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届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将是美国的两倍。在这种状况之下,中美之间的关系可能从紧张走向缓和。因为中国偌大的经济规模是美国无法改变的事实,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在此情况下,美国经济要发展好,必须利用这个市场。

  林毅夫表示,当前,中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向前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如果能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政策导向,中国可以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到2049年,可以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可以驾驭“百年未有之变局”,为世界重新构建一个稳定的共享繁荣新格局。

林毅夫(视频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 海涵)3月18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大南南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林毅夫在北大国发院主办的“两会之后的政策与经济”报告会上发表演讲。他认为,当前,中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向前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到2035年以前,中国应该还有每年8%的经济增长潜力。

  林毅夫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启之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

  林毅夫表示,目前学界有些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不看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认为中国过去的42年发展得太快了。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数据库,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2019年人均GDP已经达到14129美元,德国与日本在达到该数值后16年的平均经济增速是2.3%与4.4%,所以有些学者推理中国未来增速也应该在5%以下。第二个原因是人口老龄化。中国确实出现了人口老龄化,而根据世界其他国家情况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增长速度都很慢。

  对于上述观点林毅夫并不认同,他认为,中国过去40多年能够实现每年9.2%的高速增长,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充分利用了与发达国家间产业技术差距所给予的后来者优势。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在全世界前沿,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必须靠自己的发明,投资与风险都非常大,进步的速度非常有限。而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种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作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来源,成本和风险都比较小,懂得利用这种方式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可以比发达国家快。

  林毅夫强调,因此,看未来的发展潜力不是看我们现在的发展水平,而是要看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上述德国与日本案例的情况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德国达到14120美元左右是1971年,那时德国人均GDP已经是美国的72.4%,已是全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没有任何后来者优势了。日本是1975年,人均GDP已经到美国的69.7%,技术也已经到世界最前沿,经济增长必须靠自己发明了,慢下来是当然的。而中国当前人均GDP还只有美国的22.6%。

  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林毅夫坦言,发生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确实都会很慢。但发生人口老龄化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都是技术已经到世界最前沿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如果出现老龄化,代表劳动力供给速度下降,当然增长速度比较慢。而我们现在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22.6%,利用后来者优势把劳动力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配置的空间非常大。即使人口不增长,如果我们能把劳动力从低附加值产业往高附加值产业去配置,也可以比发达国家增长得更快。再加上,我们可以延长退休年龄,增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重要的不只是数量,需要的是质量,我们还可以提高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