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李义虎谈两岸 动荡后的盘整

李义虎代表两会期间在国务院新闻办中外记者会上

  中评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徐梦溪)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在两会期间接受中评社专访,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涉台部分,回顾和展望了两岸关系与台海形势在过去一年中发生的变化和新一年的走势,分析了今年民进党当局大陆政策的重点,以及拜登政府上台后对台海局势的影响。李义虎还谈到了“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对两岸关系的重要意义。

  李义虎表示,去年,在受政策因素、疫情因素、美国因素和安全因素的影响下,两岸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严峻,台海局势出现了少有的紧张,出现了不断碰触底线的事态,各方存在着底线上的较量。由于两岸三方今后一段时间都是“内”重于“外”,所以,今年两岸关系和台海形势的特点有可能是动荡后的盘整。

  谈到民进党当局的大陆政策,李义虎指出观察的重点有:一是蔡英文及其当局对“九二共识”的态度;二是蔡英文当局在“修宪”方面的具体动作;三是今年民进党当局对两岸交流的政策和做法。今后台海局势的演变将对民进党当局有越来越大的压力,如果台当局识时务,就应该认识到需要改变路线立场、调整政策基点。

  关于拜登上台对台海局势的影响,李义虎指出,虽然拜登的对台政策还未最后定型,但其对台政策的基调是“维持现状”,希望两岸保持“不统不独不武”的局面,但他会借台海议题作为其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手段,以及对中国施加压力的筹码。他认为,未来美台关系有政治和安全两个方面的风险点。

  最后,李义虎分析,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2035远景目标的开局之年。这给在5到15年开外考虑解决问题提供了颇有纵深的时代背景,它将全面夯实、巩固、底定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历史大势,也就是“时与势在大陆一边”的各种条件会进一步筑牢,底定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性条件。这是观察中美关系与台海局势的最基本的时代背景。

  以下为专访全文:

  中评社:李克强总理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受到高度关注,请问您对报告中的涉台部分如何解读?

  李义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台部分将近120字,是现场获得的30多次掌声中非常响亮的一次。我对此有四点解读。第一是与往届相比,对台部分的论述有不变的地方,有调整的地方。不变的是“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这句话在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台部分都有,是统领这一段落的主轴。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大政方针”与一般对台政策的区别,二者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

  第二是这次在“大政方针”后紧接着的一句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家也许还记得,去年报告在现场宣读时,对台部分没有“九二共识”、和平发展,一时引起注意和广泛议论。但后来李克强总理吸收很多代表的意见,在最后定稿,也就是公开发表稿上又加进了“九二共识”、和平发展。我手上就有去年总理报告的两个版本,一个是现场版,一个是附有总理亲署致代表信(答覆说明修改理由)的发表版。今年这句话说的比较全、比较肯定。

  第三是对台部分还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很有针对性,就是“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这句话针对目前岛内政局演变和台海局势的演变。“警惕”和“遏制”放在一起,表明既有政策预警,又会有政策行动。

  第四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祖国统一、反对“台独”等对台政策基本意旨之下,大陆也会大力推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落实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对台工作的空间仍然很大。

李义虎在担任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时,参加委员长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的会议。

  中评社: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两岸关系和台海形势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李义虎:去年对于两岸关系来讲是不平凡的年份。由于台当局不接受“九二共识”,在岛内推行“渐进式台独”路线,也由于美国前政府加大挺台力度,并存在美国大选、岛内“修宪”及新冠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两岸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严峻,台海局势出现了少有的紧张。所谓“更加复杂严峻”,是出现了不断碰触底线的事态,各方存在着底线上的较量。

  接下来,可以从去年特有的政策因素、安全因素、疫情因素、美国因素等做一些分析。

  在政策因素方面,蔡英文连任后仍然不接受“九二共识”,在两岸政策方面并没有提出带有善意的主张,反而多有触碰两岸底线、大陆红线的言和行。如年初多次说“中华民国台湾”,明确抗拒“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在就职讲话中明确表示其施政重点是“修宪”、“宪改”,对访台的美国副国务卿露骨表示“要迈出历史性一步”。在推行“台独”路线方面,演奏了执政谋“独”、借疫谋“独”、倚美谋“独”的交响曲。

  民进党执政是控制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及军队、情治单位的“全面执政”,它利用自己的执政优势同样掌控了主流媒体和教育机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台当局逆历史潮流而动,在不接受“九二共识”、推行“渐进式台独”的同时奉行两岸对抗的政策,致使两岸间不仅官方半官方的联系中断,而且民间交流也受到限制。

  当然,蔡英文推行的“台独”基本上是渐进式“台独”,对于急独派搞的“激进式台独”她还是有所顾忌。去年5.20前急独派推出“制宪公投”对蔡施压,但其心中明白这种“激进台独”只能激化大陆“武统”而带来灾祸,因此她在5.20前亲自压制下这种“激进台独”,被舆论认为是对急独派的冒险之举踩刹车。

  尤其是在两岸交流政策部分,蔡英文当局通过《反渗透法》制造“寒蝉效应”,特别是推出不少限制和扼杀两岸文化、教育和人员往来的政策措施,对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正常的人员往来横加限制和禁止,明目张胆地阻扰两岸交流。与此同时,打压岛内统派人士,打压主张两岸交流、主张和平发展的人士。这些倒行逆施使两岸存在经济脱钩、文化断链的可能,加剧了两岸关系紧张恶化。

  疫情因素是去年的特殊因素。新冠疫情暴发后,台湾当局和民进党政要频繁使用带有侮辱性的和有偏见的“武汉病毒”、“XX肺炎”等词汇,如民进党主席卓荣泰直呼“新冠肺炎”,“行政院长”苏贞昌更是在公开场合和脸书中称“中国武汉病毒”,借机抹黑大陆,强化“逢中必反”意识,也加剧了两岸紧张。此外,台当局还禁止向大陆出口口罩,阻扰在鄂滞留台胞返台,一度引起两岸的舆论漩涡。这些都极大恶化了两岸关系,恶化了两岸民众情感,成为两岸关系紧张恶化的重要因素。

  就美国因素方面,去年5月20日,美国政府发布了《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方针》,这是美国历史上首份综合性对华战略,试图全面调整对华战略,为维护霸权地位遏制中国。美国对华战略定位的调整,使中美战略竞争态势提升,加之有选战需要,特朗普政府对华实施全面遏制、极限施压,导致去年中美关系深度恶化,打“台湾牌”更加频繁。5月,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就职连任,蓬佩奥公开表示祝贺,成为40余年来首位公开祝贺台湾地区领导人就职的现任国务卿,影响极为恶劣。8月和9月,美卫生部长阿历克斯·阿扎和国务院副国务卿克拉奇先后访台,是1979年以来最高级别内阁成员和国务院最高官员访问台湾。美台勾连出现一个小高潮。

  美方还力挺台湾当局“借疫入卫”,鼓励台当局“以疫谋独”。疫情期间的3月,特朗普签署国会通过的“台北法案”,该法案主旨是支持台“国际参与”。去年,美不仅支持台成为世界卫生大会(WHA)的观察员,而且还支持台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鼓励其通过“双参与”实现“以疫谋独”的目标。因此,美挺台动作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支持其对世卫大会和世卫组织的“双参与”。这也被台当局做文章,号称美台关系有“新突破”。

  正是在特朗普、蓬佩奥等的怂恿纵容下,蔡英文当局奉行“亲美抗中”政策,高度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借机加快扩展所谓“国际空间”,幻想在美支持下挤进世卫大会、甚至世卫组织,“以疫谋独”。这也成为致使两岸关系高度紧张、台海局势恶化的原因。

  就安全因素来说,去年,台海地区安全角势有所恶化。美军舰连续8次穿行台湾海峡,多次举行针对中国大陆的“双航母演习”。6月9日,美国海军一架C-40运输机从日本冲绳军事基地起飞,从基隆东北角飞进台湾陆地上空,最后在台南外海离开台湾本岛,这架美军军机有意在台岛陆地上空飞行,挑衅意味浓厚。这次行动引人注意的地方,关键不是飞机而是航线,航线在台湾当局划定的所谓“领空”之内,12海里之内。这一行动是美国对大陆的挑衅性行动,加剧了台海地区的紧张。此外,美国表示要帮助台湾发展军力特别是不对称战力,美国售台武器存在过线的问题。可以说,美国的售台武器问题一直是造成台海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外部因素,而其在该地区以多种形式炫耀武力显然是想“威慑”中国大陆,干涉和遏制中国大陆维护自己领土主权的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展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也为了震慑和遏制岛内“台独”的逆流,显示大陆追求国家统一的意志,去年大陆军舰军机绕台也比较频繁,军演的实战化程度在提高。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代表团访问法国时,李义虎与法国前总理、前副议长拉法兰交流

  中评社:您对2021年两岸关系和台海形势的走势或特点有哪些预判?

  李义虎:今年两岸关系和台海形势的特点有可能是“动荡后的盘整”。

  其原因在于:第一,前面说过,去年两岸关系和台海形势总的特点是“更加复杂严峻”、“动荡起伏”,甚至出现多次“底线碰撞”。也就是说,两岸三方,即美中台的某些做法都属于危机的临界。然而,形势的发展演变是螺旋式的,在这之后对各方来讲都会有几个月的“再观察期”或者说是“空窗期”,以便进行适度盘整。

  第二,去年的形势表明,蔡英文当局在台海局势上的某些判断上是有失误的,包括她低估大陆方面的决心和惩罚性措施的效果、过度高估美国因素并过分采取“倚美抗中”政策、对美国大选押错宝,特别是最后一点很可能使她不受美国新政府的待见。因此,她可能还要看看拜登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对台政策。再加上,台湾朝野政党都在为明年的“九合一”选举做部署,所以内部议题是岛内各势力攻防的重点。

  第三,拜登政府刚上台,首先需要处理所谓的“四大优先事项”,包括恢复经济、疫情防控、弥合种族裂痕、应对气候变化,这些多是国内问题,其对华政策尚处于评估、调整和确定中,他的对台政策将在对华政策确定后才明朗。

  第四,今年是大陆“十四五”的开局,也是2035远景目标开局,所以今年两会将做的不仅是五年的规划,更是15年的规划,大陆所关注的重心是开好局、起好步,这必将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下最坚实的基础,创造最终解决问题的一切条件。这一点应该是今后两岸关系发展和台海形势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决不能低估它的意义。

  也就是说,两岸三方都是“内”重于“外”,所以,今年两岸关系和台海形势的特点有可能是动荡后的盘整。

  当然,对两岸关系和台海形势的走势或特点做出预判,还需要高度注意岛内政治结构和政治生态如何进一步演化、蔡英文当局所要推动的“修宪工程”到底有什么内容,“修宪”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具体动作。再有,还有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今后“渐进式台独”与“激进式台独”是否会合流?前不久,“时代力量”要求台内政部门评估更改所谓“国徽”的提案,在民进党全部民意代表附议支持下获得通过。这是“时代力量”跟岛内激进势力相互利用所做出的挑衅动作,虽然它显然是在上演一场闹剧,主要目的是捞取政治私利,但我们须保持警惕和关注,因为去年和今年都有岛内急独派在搞“激进式台独”的动作。民进党当局利用执政条件推行的“渐进式台独”与岛内社会上有人推动的“激进式台独”,在形式、策略和手段上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其“台独”目标。必须警惕、防范并加以反制的是,这两股“台独”逆流是不是要合流,如果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势必在台海地区造成极为严重的事态。

  中评社:在您看来,民进党当局2021年的大陆政策有哪些重点和节点值得我们关注?

  李义虎:应该说,目前台海局势的现状对民进党当局是有很大压力的,今后局势的演变也将会有越来越大的压力。如果台当局识时务,就应该认识到需要改变路线立场、调整政策基点;执迷不悟者则画地为牢、自陷困顿。

  观察民进党当局大陆政策的重点,一个是蔡英文及其当局对“九二共识”的态度。民进党当局迄今不承认不接受“九二共识”,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造成了两岸关系的持续紧张和恶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在“九二共识”面前,民进党采取的是反历史主义和反功能主义立场,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也没有正确认识到“九二共识”及其意涵的根本性作用和巨大功效。因此,我们所说的识时务者,其实是认识到“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也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第二个是蔡英文当局在“修宪”方面的具体动作。蔡英文就职讲话强调所谓“修宪”、“宪改”的重要性,并在“立法院”成立“修宪委员会”,作为主要平台,就“让攸关政府制度、以及人民权利的各项宪政体制改革议题”进行对话,加以推进。对于我们来讲,关键是“修宪”的议题是什么?是“优先推动18岁公民权”,是“宪改废监考”,还是会触碰“统独”议题?这要看蔡英文当局“修宪”的具体动作。最近,台立法机构将启动所谓“修宪工程”。当然,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其“修宪”动作尚不敢碰触乃至于激发“统独”议题,民进党党团就表示,如果涉及到敏感议题,民进党将不会走“极端主张”。但“修宪”和公投历来都有两重性,也就是存在两种可能性,即“统独”议题还是非“统独”议题;民进党所推动的“修宪工程”的基本路数是先行降低“修宪”门槛,为今后改变或提升“修宪”议题铺路,创造先行条件。而这里面就埋藏着“渐进式台独”和“激进式台独”合流可能性。对此,国台办发言人前几天指出,我们高度关注有关动向,坚决反对台湾任何“修宪谋独”行径,包括为谋“独”打开方便之门。这一立场态度是一贯的、明确的。

  第三个是今年民进党当局对两岸交流的政策和做法也是一个考察指标。蔡英文第二个任期在大陆政策上的一个显着做法是推出一系列的干扰、阻挡、破坏两岸正常交流的立法和政策,这是导致两岸关系深度恶化的直接触媒。最近,台湾当局的“国安团队”包括陆委会的负责人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更换,但台湾当局将采取什么样的两岸交流政策仍需要进一步观察。两岸交流不是单方面的事情,需要双方互动;两岸交流也不仅仅是当局之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民间之间的交流互动。当然,这给观察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角度和指标。

李义虎作为广东团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两会。

  中评社:台湾陆委会主委邱太三近日表示,两岸交流势必要恢复,期待未来两岸能够“春暖花开”。您如何评价这一表态?这说明民进党当局的大陆政策可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李义虎:邱太三的表态,仅从字面意义上讲有点积极性,听起来似乎也是好听的。比如他说面对后疫情时代,要让两岸恢复交流,包含如何健康有序地来做推动。他说:“这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期待,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他还强调,最近这段期间,有很多两岸的好朋友向他传达,期待两岸关系能够春暖花开,带着大家的期许,他将与团队一同努力。

  但如果真的想改善两岸关系,期待两岸“春暖花开”,就必须回答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对“九二共识”的态度。对这个要害问题,邱太三似乎没有回答,还有几句辩解的话。他称,两岸对于“九二共识”的内涵有不同的解读,大陆“加上新的加注后,引发部分台湾民众无法接受”。

  近来,在现实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的情况下,台湾当局确实有可能部分地调整其大陆政策,比如对两岸交流的政策、使用措辞方面,也就是在功能性领域的政策中,可能会改变或弱化去年那种带有“敌意”的做法。但是,最主要的是,“换人更要换脑袋”,不是看你在陆委会方面任用了什么人,而是要看你采取和执行了什么路线、什么政策,尤其是对“九二共识”的基本态度。之前不是也由所谓“大陆通”陈明通担任“主委”么,但这几年下来是什么情况大家都很清楚。因此,台湾当局若识时务的话,就应该承认、接受“九二共识”及其意涵,在两岸政策上做出有诚意的表示。

  中评社:邱太三还表示,未来会努力让冰冻已久的两岸关系重启对话。此前,蔡英文在近期公开讲话中也多次提到愿意促成两岸对话。应该如何理解民进党当局相关表态的意图?在您看来,两岸关系要如何破冰和重启对话?

  李义虎:近来,蔡英文、邱太三确实使用了若干软性词汇,邱太三表示“会努力让冰冻已久的两岸关系重启对话”,蔡英文也说“愿意共同促成‘有意义’的对话”。这并不是他们主观上的“觉悟”,而是客观形势使然。它确实从一个侧面说明,大陆在综合实力十分强大的基础上,已经具备在台海地区的强大造势能力;对台政策工具箱里的选项更多、也更能拿得出来一些让人有感、有结果导向的措施。当然,也与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的一些政策性表态以及客观产生的牵制作用有关。因此,最近蔡当局的某种软化有其被动因应与无奈的一面,他们无法再往下承受两岸关系恶化的结果了。

  应该说,谁都心知肚明的是,要想让两岸关系破冰和重启,最主要的是必须承认、接受“九二共识”,以此确立双方关系的政治互信,才能开启所谓对话,达到改善和推进两岸关系的目的。回顾历史能够清晰看到,“九二共识”和“一国两制”实际上是大陆对台湾做出过的两次重大让步,是“求同存异”精神的真正所在,但“九二共识”不等于“一国两制”,民进党当局在这方面有误导岛内民众的政治操作,也是利用两岸间信息不对称、不充足的情况来破坏两岸关系、包括扭曲民众心理的恶性操作。必须讲清楚的是,“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标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锚定了两岸政治互信的坚实基础。这个问题无法含糊、也含糊不了。而且,在两岸现实面前,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是谁都不要矫情。

李义虎与本组全国人大代表一起讨论议案。

  中评社:您认为,拜登上台会分别对美台关系和台海局势产生什么影响?在未来的1-2年内,对中国大陆来说,美台关系是否存在哪些风险点?

  李义虎:事实说明,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执政,中美关系是影响台海局势和美台关系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首先需要看拜登上台后美国将采取的对华政策,而对华政策将带动他制定和实行什么样的对台政策。

  在涉及中国定位时,拜登使用了“战略竞争对手”、“最严峻的战略竞争对手”等措辞,国务卿布林肯强调中美是“对抗性与竞争性的关系”,“这种关系越来越带有敌对性(adversarial)的一面”。当然,拜登、布林肯等表示“在符合美国利益的情况下也准备与中国合作”,例如在气候变化等领域。

  那么,拜登及其幕僚近来频繁使用“战略竞争”一词是什么意思呢?主要表达三种意思:一是中国是“最严峻的竞争对手”,但不是“敌人”,俄罗斯才是“主要敌人”;二是中国是“主要威胁”,中美要进行“最激烈的竞争”,但美国不跟中国进行冷战;三是拜登本人表示“在符合美国利益的情况下也准备与中国合作”。由此,大致形成拜登语境下的“战略竞争”,其中比较显眼的形容词有“严峻”、“激烈”、“长期”、“高强度”。那么,在这些形容词遮掩下的“战略竞争”究竟有什么核心含义和特点,又与特朗普语境下的“战略竞争”有什么异同?

  虽然拜登政府的全球战略包括对华政策尚在形成之中,但历数拜登就职、国务院、慕尼黑安全会议和G7等重要讲话,可以看出:拜登所说“战略竞争”的根本目标是要继续保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包括在同盟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在国际组织等多边框架中的领导地位,对国际规则与价值的主导地位。总的来讲,就是美国仍然要掌控国际秩序,如果遇到“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在“战略竞争”中取胜。至于今后的中美关系,有人说是“遏制加竞争”或“遏制加竞争加合作”,有人说是“竞争加合作”(简称为竞合关系),我则认为最大可能将是强竞争、弱合作的基本取向。

  在此之下,拜登所说的“战略竞争”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高”,一个是“巧”。

  第一是“高”。拜登对中国展开的“战略竞争”将集中在高位阶、高政治领域,而不是简单的“全方位、全政府”极限施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紧盯高经济、高科技问题。在经贸问题上,拜登会接收特朗普的部分遗产,但这方面的“战略竞争”不再是简单诉诸贸易战,而是更多通过贸易规则、协议承诺、多边框架来施压。所谓“高经济”更包括监督与干预国内经济与贸易体制的结构性改革,要求取消国家补贴,以及与盟国一道重组供应链等。二是突出高政治议题。民主党一向强调价值观因素,看重人权与民主议题,民主党在国际上力推“人权外交”,也擅长搞颜色革命。拜登两位重量级幕僚坎贝尔和沙利文曾撰文认定“中国最终对美国的意识形态挑战将超过前苏联”。拜登政府在相关议题上对中国的攻击性会更强,中美战略竞争中的价值观之争可能升高。

  第二是“巧”。拜登要进行的“战略竞争”将集中在重点领域,打出组合拳。拜登团队表示要实施“更加精巧的大国竞争战略”,与中国、俄罗斯等大国进行的是“精准、灵巧的竞争”,通过提高战略信誉、控制竞争成本、优化利益来护持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

  在此背景下,拜登所采取的对华政策手段和做法有可能理性温和的成分多些,行为的预期性也强些。跟特朗普极限施压乱打一气的做法不同,拜登会精心选择议题,突出重点,保证美国的主动和收益。但另一方面,他将使用多方面的手段和方法,多管齐下,很可能也难以应付。在国际关系中,民主党擅长打组合拳,可以预期拜登将在一些重点领域对华打出组合拳,而非过去的单挑。在这个背景下,美国将会借香港、台湾、新疆等议题对中国施压,台湾问题显然仍是一张牌,是一个可以借题发挥的选项。

  虽然拜登对台政策尚未落定,但就其走向来说值得注意的是:

  一是拜登政府表示仍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尽管民主党的竞选纲领罕见地对一个中国政策只字未提,但拜登上台不久就通过重要幕僚如艾利森和国务院发言人明确作出上述表达,他自己也表示过类似的意思;同时,美方也明确向台湾方面传达了不能搞“台独”的意思,显然是划出了红线。

  二是美国政府仍然坚持近年来执行的挺台政策,仍然会继续打“台湾牌”,但打牌的频率和力度很有可能降低,方式会有重要的调整,即使打也不会像特朗普、蓬佩奥那样乱打一气。不过,拜登、布林肯等反覆提到大陆所谓对台胁迫、挤压,就此做出了强硬表态。布林肯甚至表示面临所谓大陆武力解决要对台湾予以军事保证。因此,值得关注的是美方对所谓“武力攻台”问题,也就是“武统”问题的态度。

  三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情况,就是拜登对《与台湾关系法》和“六项保证”的态度。拜登多次强调《与台湾关系法》的重要性,他甚至认为没有必要搞那么多的立法,在台海真正起作用的是《与台湾关系法》。而且,去年民主党大会通过的政纲不再提一个中国政策,但却把《与台湾关系法》放在了重要位置。特朗普任内通过了很多涉台法案,比如“台湾旅行法”,“台北法案”,但是从拜登过去的表态来看,拜登一直认为有“与台湾关系法”就够用,不需要再弄更多的法。因此,除了一个中国政策,《与台湾关系法》是影响拜登政府对台政策的重要因素。

  当然,面对国会已经通过的诸多立法,拜登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因为这些法律本来就垫高了美对台政策的基础,增添了对付中国的筹码,可顺手牵羊地选择性利用。此外,“六项保证”是美国两党都强调的,拜登也会把它拿来跟《与台湾关系法》一道作为美台关系的基础,作为干预台海局势的依据。

  虽然拜登的对台政策还未最后定型,但其对台政策的基调是“维持现状”,希望两岸保持“不统不独不武”的局面,但他会借台海议题作为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手段,以及对中国施加压力的筹码。

  至于最近学界有“中美共管论”、“拜登对台政策回归论”和“重启论”,我都不太同意,因为它们都是不可能的。这些观点对十几年来中美关系、美台关系演变的过程脉络,对中美关系、美台关系演变所产生的结果,都没有弄清楚。必须强调,现在中美共管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小布什时期可以,那时具备“共管”的条件,现在再提就纯粹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回归”和“重启”也是不现实的,拜登的对台政策还是会有一些他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中美关系、美台关系、两岸关系和整个国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天时地利人和都跟过去不一样了。

  关于美台关系的风险点,我认为,有政治和安全两个方面的风险点。政治方面,就是拜登政府如何打“台湾牌”,是否会使美台关系在政治上有所升格,这种升格不是指美方违背它所说的、所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而是在其他方面,比如擅长打民主牌、强调价值观的民主党政府,会不会从价值观联盟的角度支持台湾、力挺台湾;又如,在台湾参与“国际空间”问题上,支持它参与WHA、WHO或其他国际组织、国际大会,这有可能从“外线”影响到一个中国政策。

  在安全方面,主要是美国军舰军机绕台的问题,跟大陆军舰军机是否会有摩擦,或者大陆加大绕台力度和频率后,美方对大陆的态度变得更强硬。还有就是台海与南海、东海的“三海联动”问题是不是会在某个时候变得比较突出。这对大陆方面来讲都是有隐患的问题,也是风险点所在。   中评社:今年是大陆“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去年年底,大陆出台了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您认为,大陆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两岸关系有何重要意义?

  李义虎: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2035远景目标开局之年。这给在5到15年开外考虑解决问题提供了颇有纵深的时代背景。尤其是,这15年将是中国大陆综合实力、现代化程度、社会进步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时期。它将全面夯实、巩固、底定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历史大势,也就是“时与势在大陆一边”的各种条件会进一步筑牢,底定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性条件。

  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是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2035年远景目标开好局、起好步。这是一种战略考虑,也是今后推进任何工作、解决任何问题的前提和决定性条件,这也包括台湾问题。“十四五”、2035目标在“战略机遇期”中占有最关键的位置,其成功实现将使中国崛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再去阻挡;这也意味着,15年内我们能够概括解决过去所面临过的很多难题,包括台湾问题。

  因此,要关注十四五开局、2035年目标对台海形势的影响,要创造最终完成统一的历史大势。这是观察中美关系与台海局势的最基本的时代背景。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主题和历史方位做出重要判断,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们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考虑对台政策和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性指针。新发展理念特别强调“要有系统思维,统筹好、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就此,我们不能就台湾问题说台湾问题,在对台研究上要破除“孤岛思维”,要有战略视野、全球格局、辩证思维。要把握时代主题,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对台政策领域。而最根本的,还是要强调,只要理顺国家战略与对台政策的关系,我们就会创造条件让大陆“时与势”再度强化,主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势会更加明朗、强劲、确定。

  中评社:汪洋主席在今年的中央对台工作会议中多次强调,要坚决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挟洋自重、谋“独”挑衅。对此应如何理解?大陆会如何落实?

  李义虎:中央对台工作会议虽然是年度会议,但它是非常重要的会议,常常对观察中央对台政策具有很强的指标性意义。汪洋主席在这次会议上指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台海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对台工作面临风险挑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积极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他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台海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对台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时’和‘势’始终在我们这边”。

  岛内存在着“渐进式台独”和“激进式台独”,但不管它们采取什么形式、路径,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和威胁,是国家统一的对立面。蔡英文当局在两个任期中,号称以“维持现状”作为处理两岸事务的最高原则,但却利用执政方便在岛内大力推行“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造成岛内社会撕裂、两岸紧张。虽然蔡英文推行“台独”的方式和步骤跟陈水扁的“激进台独”有所不同,但其有两个做法更值得关注和警惕,一是“借壳上市”搞“台独”,二是挟洋自重谋“独”挑衅,其倚美抗中、挟洋自重的程度甚至比陈水扁还严重。这些既具有欺骗性,又具有危害性,实际上给两岸关系造成了破坏性影响。

  去年连任后,蔡宣示性地强调,推动“宪改”是第二任期的施政重点,虽然她并未确认具体的“修宪”议题,但明确表示将涉及“攸关政府制度以及人民权利的各项宪政体制改革议题”;也就是说议题涉及面比较广,都跟“宪政体制”有关。正是在所谓“修宪工程”加足马力时,岛内分裂势力借“修宪”、“宪改”议题有再次出击之势,搞出“制宪公投”、“正名”、“两岸关系条例”删除“国家统一”等花样;接着又有一轮提出“废监考”、“迈向国家正常化”、删除“固有疆域”、“删除省级机构”、“降低修宪门槛”等“修宪”提案,甚至急独派如辜宽敏、张灿鍙还要推动新“宪法”。到本届“立法院”第一会期结束,朝野“立委”共提出43项“修宪案”。

  对于岛内分裂势力借“修宪”、“宪改”、“公投”等名目推行“实质台独”,我们要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和步骤,反对和遏制岛内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台独”逆流。反对和遏制“台独”不能仅仅在口头上喊,更要在行动上做。要有具体的、管用的措施,在政治、法律、外交、军事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形塑强有力的手段。同时,根据不同形式“台独”的特点,采取相应精准和有效的反制、制裁措施。

  正如汪洋主席所说,“要坚决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挟洋自重、谋‘独’挑衅,充分展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意志,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怀抱分裂出去”。

李义虎代表两会期间在国务院新闻办中外记者会上

  中评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徐梦溪)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在两会期间接受中评社专访,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涉台部分,回顾和展望了两岸关系与台海形势在过去一年中发生的变化和新一年的走势,分析了今年民进党当局大陆政策的重点,以及拜登政府上台后对台海局势的影响。李义虎还谈到了“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对两岸关系的重要意义。

  李义虎表示,去年,在受政策因素、疫情因素、美国因素和安全因素的影响下,两岸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严峻,台海局势出现了少有的紧张,出现了不断碰触底线的事态,各方存在着底线上的较量。由于两岸三方今后一段时间都是“内”重于“外”,所以,今年两岸关系和台海形势的特点有可能是动荡后的盘整。

  谈到民进党当局的大陆政策,李义虎指出观察的重点有:一是蔡英文及其当局对“九二共识”的态度;二是蔡英文当局在“修宪”方面的具体动作;三是今年民进党当局对两岸交流的政策和做法。今后台海局势的演变将对民进党当局有越来越大的压力,如果台当局识时务,就应该认识到需要改变路线立场、调整政策基点。

  关于拜登上台对台海局势的影响,李义虎指出,虽然拜登的对台政策还未最后定型,但其对台政策的基调是“维持现状”,希望两岸保持“不统不独不武”的局面,但他会借台海议题作为其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手段,以及对中国施加压力的筹码。他认为,未来美台关系有政治和安全两个方面的风险点。

  最后,李义虎分析,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2035远景目标的开局之年。这给在5到15年开外考虑解决问题提供了颇有纵深的时代背景,它将全面夯实、巩固、底定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历史大势,也就是“时与势在大陆一边”的各种条件会进一步筑牢,底定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性条件。这是观察中美关系与台海局势的最基本的时代背景。

  以下为专访全文:

  中评社:李克强总理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受到高度关注,请问您对报告中的涉台部分如何解读?

  李义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台部分将近120字,是现场获得的30多次掌声中非常响亮的一次。我对此有四点解读。第一是与往届相比,对台部分的论述有不变的地方,有调整的地方。不变的是“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这句话在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台部分都有,是统领这一段落的主轴。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大政方针”与一般对台政策的区别,二者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

  第二是这次在“大政方针”后紧接着的一句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家也许还记得,去年报告在现场宣读时,对台部分没有“九二共识”、和平发展,一时引起注意和广泛议论。但后来李克强总理吸收很多代表的意见,在最后定稿,也就是公开发表稿上又加进了“九二共识”、和平发展。我手上就有去年总理报告的两个版本,一个是现场版,一个是附有总理亲署致代表信(答覆说明修改理由)的发表版。今年这句话说的比较全、比较肯定。

  第三是对台部分还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很有针对性,就是“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这句话针对目前岛内政局演变和台海局势的演变。“警惕”和“遏制”放在一起,表明既有政策预警,又会有政策行动。

  第四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祖国统一、反对“台独”等对台政策基本意旨之下,大陆也会大力推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落实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对台工作的空间仍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