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认同差异、危害及应对之道
中评社╱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认同差异、危害及应对之道 作者:林斯娴(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博士研究生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认同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差异、历史教育差异、流行文化差异、媒介使用差异等方面。港澳青年在文化认同方面的欠缺和偏差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与政治后果。本文亦从以上诸方面就如何化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认同的差异提出个人的相关思考。
大湾区覆盖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及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等九大城市,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港澳两地与区内其他城市在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及思想特点方面差异很大。
作为曾经的殖民地,港澳两地的文化背景中遗留有浓烈的“中西拌盘”的殖民地文化色彩。港澳青少年除保留本国文化特色外,亦深受西方思想文化与新闻传媒的影响。此次“香港修例”风波中,参与反中乱港活动的有不少是年轻人。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的报告显示,2019年6月至8月的一系列行动中,大部分参与者年龄介乎20至30岁之间,而19岁以下者亦占据十分之一左右。①这类年轻人受到西方反华势力及本地分离主义的蒙蔽与煽动,在本应静心读书、勤恳工作的年纪却走上街头、参与非法暴动,这不仅是其个人的悲哀,也是民族和国家的悲哀。这一现象警示我们,如何推进大湾区青年文化认同、尤其是促进香港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仅是个文化问题,更是一个如何促进香港和平稳定及保障“一国两制”在港澳顺利贯彻的大政治、大战略问题。
一、大湾区青年的文化认同差异
综而论之,港澳两地青年与大湾区内地城市青年的文化认同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语言文字差异、历史教育差异、流行文化差异、媒介使用差异。
(一)语言文字差异。自1956年国务院通过并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及《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起,中国内地逐步开展汉字简化工作与普通话推广工作。自此之后,简体汉字与普通话逐渐成为中国不同地区人民进行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的主要资讯载体。与此同时,港澳地区始终保持着使用繁体汉字的传统,语言也以区域性方言(粤语)为主。由于粤语具有“手口不一”的特点,且语法用词与普通话具有较大差异,给港澳及大湾区内地城市青年之间的资讯与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碍。
此外,不少港澳青年还心怀“繁体汉字为正统”的文化优越感。在一项以香港学生为主的问卷调查中,约77.43%的受访者同意繁体字比简体字优越,认为繁体字更能展现书法艺术之美、更具备表意功能、更有利于传扬中国文化②。也因此,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不愿意对粤、港、澳的文字进行统一,对学习简体字的态度也不积极。而即便支持文字统一,也多半认为汉字应该废简复繁,推广港澳地区使用繁体字的传统。
(二)历史教育差异。中国内地教育体系十分重视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一向注重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历史观念及国家意识。港澳地区的教育体系曾长期由殖民地政府主导,其教学理念、教育目的、教材编撰都与内地差异巨大。回归之后,澳门特区政府就这些问题在澳门进行过重大改进,但香港教育系统则变化不大,在这方面始终遗留诸多问题。
首先,“中国历史科”在香港教育系统中被边缘化。殖民地时期英国政府为维护其在港治权,极力避免“中国历史科”在中学进行教授。而回归之后,香港教育局在教学改革中则以历史学习过于沉闷为由,取消了“中国历史科”在初中独立成科的地位,高中选修“中国历史科”的人数也在逐步递减③。这导致许多香港青少年未能接受系统性的中国历史教育,更谈不上爱国主义历史教育了。因此之故,对于国家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港澳青年、尤其是香港青年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
与此同时,于2001年初步敲定、且在2009年成为高中必修科的“通识教育科”也成为了促使香港青年政治激化的原因之一。该门课程最初由首任特首董建华推动,本意在于解决当时教育制度下部分香港学生高分低能、祇知死记硬背、不知融会贯通的问题。课程宗旨包含“加深对自身、社会、国家、人文世界和物质环境的理解”和“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对社会、国家和世界有认识和负责任的公民”等④。但这样一门本可提高香港青少年慎思明辨能力、瞭解当代中国现状与发展的课程,由于师资训练不足、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缺乏监管,最终却被反中乱港势力所利用,导致初衷与结果背道而驰。教材中屡次出现抹黑国家与民族的内容,如:将香港种种复杂社会问题的源头全部指向特区政府及中央政府,将内地人描绘成抢占资源、贪得无厌的“蝗虫”,并对各种引起社会动荡、破坏法制的行为进行美化等等⑤。而曾任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通识教育委员会主席的赖得钟近日亦被发现于网络上散布鼓吹暴乱、辱骂员警的言论,导致家长对通识科教师是否能保持客观、专业的授课态度产生质疑⑥。
总之,由于教学科目设置及监管上缺陷重重,香港地区青少年缺乏客观瞭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途径,也缺乏理解中国现阶段发展状况的正确引导,造成了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认知偏差。
(三)流行文化差异。港澳两地作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历史交汇地,曾经是中国内地人民瞭解世界文化潮流的重要窗口。尤其是香港,在过去几十年间,曾经向中国内地输入包含港片、港剧、流行歌曲、武侠小说等在内的诸多文化产品,对一代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随着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如今内地的流行文化正焕发着勃勃生机,除了传统的影视娱乐之外,新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学、电子游戏、二次元动漫等,均已发展出相当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截至2018年末,中国文化产业资产总额达22.6万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0万亿元,分别比上次经济普查时(2013年末)增长118.3%和55.5%。同时,文化新业态特征比较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共实现营业收入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4%⑦。文化新业态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数位与网络技术,而随着人工智慧、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继续提升,新的内容生产模式、新的细分市场、以及新的消费模式还将不断出现,整个文化产业正面临一场颠覆式的变革。
此外,近几年来内地文化产业圈涌现出一股“复古”的风潮,力求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及传统文化追根溯源、发扬光大,体现出新一代文化工作者及受众充分的民族自尊与自信。一大批制作精良、细节考究的文化产品应运而生,并被打造成内涵丰富、可塑性强的大品牌、大IP,承担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藉由这股风潮,不少源自香港的旧有文化产品,比如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也被重新拾起,重新诠释,结合多元平台,与当代流行文化与时尚生活相接轨,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相对,近年来香港地区流行文化产业却呈一蹶不振之态势。本土文化产品难以满足青少年的娱乐需求,欧美、日韩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同时,由于许多香港青少年对于内地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距离,导致在内地青少年中广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品牌IP很难进入香港市场。因此,即使处于科技发达、通信方便的现今时代,两地青少年间的文化隔膜却未有明显减轻。
(四)媒介使用差异。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港澳地区各自运行着一套不同于内地的媒介体系,因此港澳两地青年的媒介使用习惯也与大湾区其它内地城市青年存在巨大差异。如今青年的资讯往来重度依赖于网络社交媒介。以香港青年为例,他们通常从Facebook、YouTube、Twitter、或本土报纸网站上获取资讯,私人沟通则主要依靠WhatsApp、Line或Telegram。大湾区其他城市青年常用的微博、微信、B站、抖音、QQ等应用在香港青年间普及率较低。根据GlobalWebIndex于2018年的数据,香港地区普及率最高的前五位社交媒体中,前四位均为西方社交媒介,即:Facebook、YouTube、WhatsApp和Instagram,其普及率分别为85%、83%、82%及57%,而中国内地社交媒介中仅有微信列入第五位,普及率为53%,距离前几位仍有一定差距⑧。
这种媒介使用差异导致两地青年之间形成了两个壁垒分明、截然不同的网络社区。一方感到熟悉亲切的网络话语、流行文化符号,热衷关注的社会文化议题,对另一方而言却全然不知所云。双方现实生活模式本就有距离,而网络文化心态更是大相径庭,当然会给彼此的沟通交流、瞭解互信造成巨大障碍。
二、大湾区青年缺乏文化认同造成的危害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文明型国家”⑨,对中国传统及现当代文化的高度认同一直是全国各地各族人民凝聚一心、共同奋进的精神基石。港澳地区青年与大湾区其他城市青年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不利于双方在往后的社会建设工作中建立团结互信、共同协作的良好关系,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同时,港澳青年对中国传统及现代文化缺乏认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及现状缺乏尊重,导致的不仅仅是文化差异,更是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西方反华势力及本土分裂分子藉由青少年认知能力不足、社会阅历匮乏、单纯易冲动的特性,通过对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文化教育无孔不入的渗透,获得了巨大的操作空间。他们不惜祸乱地区正常社会秩序,损害地区发展前景,以便捞取个人私利及政治资本。此外,港澳两地的稳定与发展事关“一国两制”大计的成功实践,港澳青年缺乏文化认同的问题一旦持续下去,将会令西方反华势力及分裂分子的气焰更加嚣张,提出更多无理要求,从而进一步抹黑国家形象、威胁国家安全,损害国家核心利益。
此次香港“修例风波”期间,数以万计的香港青少年在美英等一些反中乱港势力的鼓动下上街游行示威,一个重要背景原因就是他们缺乏爱国、爱港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的发展成就及中央政府对港澳的“仁”者情怀视而不见。由于其种种不合理要求未得满足,他们便打砸抢烧、袭击平民,在街头胡闹数月,严重破坏了正常社会与经济秩序。由于接连发生暴力事件,游客望而却步,市民亦不敢外出,香港本地消费及旅游相关行业受到巨大冲击,整体经济发展出现下滑。据报告,香港2019年第三季经济收缩2.9%,陷入技术性衰退,为自2009年环球经济大衰退以来首次发生⑩。与此同时,失业率亦从之前连续五个季度的2.8%微升至2.9%,较上一季增加6100人⑪。此外,一连串暴乱事件对香港的国际声誉造成了巨大损害,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一直在世界上保持着稳定、安全、法治的良好形象。此次这一形象被破坏殆尽,即便风波能及时平息、秩序得到恢复,外部资本是否对在港投资仍能保持与过去同样的信心则难以预料。
(一)战略上高度重视,下定决心
香港“修例风波”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发表谈话,表示要继续坚持“一国两制”、坚持“港人治港”、“澳人治澳”,显示中央政府在“一国两制”的大框架下,尊重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的权力,充分相信两地特区政府有能力维持社会稳定、进行社会改革。在全面落实“一国两制”的旗帜下,解决大湾区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就不止是青年问题、文化认同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一国两制”能否全面贯彻及大湾区稳定、健康发展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解决大湾区青年文化认同问题的紧迫性、严重性、困难性,在责权范围内,采取行之有效、有操作性的积极举措,努力减少或消除大湾区粤港澳三地青年的文化认同差异。
尤其是香港地区,其现有教育体系和媒介结构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而反中乱港分子在港经营日久,势力广布,其对香港青年思想的毒害和影响也难在短时间内抹去。因此须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多管齐下,坚持不懈。尤其是要做好调研,紧紧把握住香港青年的思想源流与动向,时刻警惕反华分裂势力的阴谋与挑拨。
(二)继续推进港澳地区普通话教学工作
自回归以来,港、澳两地特区政府均在推进普通话教学方面卓有成效。以香港为例,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其施政报告中即提出了“两文三语”(即中、英两种文字,普通话、粤语、英语三种语言)的语言政策指导方针。近年来随着港府“普教中”(即普通话教授中文科)计画的开展,香港青年的普通话平均水准已有较大提升。但相较于大湾区其他使用方言的地区,香港地区普通话的使用率及使用水准依旧处于低位。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支撑国家认同的基石。在科技发达、资讯丰富的今天,语言差异不应成为粤、港、澳与内地其他地区青年之间互相沟通、理解、合作的妨碍。对普通话的学习,也可从侧面促进港澳青年对内地文化的亲切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推广普通话是大势所趋,是促进国家未来发展的必要步骤。在这一工作上,应看到港澳地区仍旧缺乏推广普通话所必要的师资条件和教学资源。大湾区粤地各城市可考虑对港澳地区的普通话教材进行编撰与改进,向两地引入普通话教师,或为香港教师提供相关培训课程。
但对普通话的推广,并不代表对本土方言的扼杀。须看到无论居住在中国何地,都是中国公民;无论使用何种方言,都是中国语言。粤港澳大湾区一直是粤语的主要使用区,方言承载着地方历史遗痕与文化特色,是丰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推广普通话可能会损害地方语言文化的担忧和质疑,须细心解释,晓以利害,争取获得各方面最大的谅解和支持。
(三)促进中国历史及国民教育,帮助港澳青年树立正确史观
自回归之后,澳门的历史及国民教育多向内地看齐,因此澳门青少年对国家民族与文化的认同程度较高。与此相对,香港却长期对中国历史教育缺乏重视、甚至采取排斥态度。特区政府曾于2012年试推国民教育专案,却因反对派煽动民间抗议而不得不半途中止。凡此种种,留下重大隐患,成为“修例风波”发生的重要背景原因之一。
因此,应重新审视国民教育专案,并择机再次推行。尤其应汲取前次经验,教材须经专业人士编撰,多方审核;推行之前亦须充分论证,尽量协调不同意见,获取最大支持。同时应当加强对香港中学通识科教学内容、教师资质的审核,防止不实数据或偏颇言论在教材及课堂上出现。
此外,若要促进港澳青年的文化认同,须先促进教师的文化认同。可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教师间的交流活动,共同研究和讨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问题,并组织对中国内地不同地区的参观和旅游。
(四)促进大湾区青年间的流行文化碰撞
除了鼓励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其它城市大中小学进行交流、参观、游历、留学、结成友好学校等传统方式外,还可出台措施促进大湾区其他城市与港澳流行文化圈的碰撞和交流。如向港澳地区引入内地出产的影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学及其他娱乐产品,为港澳青年提供精神娱乐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增进他们对内地文化的亲近感,并培养出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此同时,也可挑选部分港澳流行文化产品向大湾区其他城市进行输送,说明内地青年理解港澳地区的社会文化与发展现状,促进彼此的认同与沟通。
另一方面,还可采取大型展览、交流会、联欢、文艺表演等活动形式鼓励各流行文化圈(二次元动漫、游戏、粉圈)的粤港澳青年进行面对面的民间交流。如针对内地近年来流行的汉服文化,可组织爱好者赴港澳地区进行表演展示,增进港澳青年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瞭解和喜爱。
(五)促进国产社交媒体及生活服务应用在港澳地区的推广
对粤地及其他内地城市青年而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不仅仅是获取资讯、沟通交流的管道,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样的,构建这种生活方式的还有淘宝、支付宝、京东、美团等购物及生活服务应用。目前这些媒体及应用在港澳地区所占市场狭小,具有较大的推广空间。应鼓励相关产业者加强对港澳市场的关注和投入,一方面将港澳青年融入到内地社交媒体上巨大的网络社区内,培养他们对该社区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则将粤地及其他内地城市生活模式渐进地引入和介绍到港澳地区,从而减少粤港澳由于生活模式及文化心态差异导致的隔阂。
(六)鼓励港澳青年赴大湾区粤地各城市发展就业
港澳地区不少青年在就业方面遇到困难。资料调查显示,2019年年初,香港青年失业率为7.5%(15至19岁)及5.0%(20至29岁);而到“修例风波”发生前夕,数字分别上升至14.0%(15至19岁)及5.9%(20至29岁),虽有季节性调整因素,但上升幅度仍较往年为多⑫。与此同时,香港青年贫穷率也在过去三年间节节攀升,2018年香港18至29岁的贫穷青年为9.01万,青年贫穷率为12.6%,即每八名青年中即有一名贫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5至29岁的贫穷青年当中有将近四成半(43.8%)为在职人士,且大多(67.9%)为家中唯一经济支柱⑬。也就是说,这批贫穷青年家庭负担极重,即便在本地拥有工作和收入,却难以脱贫。而港澳地区(尤其香港)房屋价格居高不下,生活成本不断增加,更给青年带来巨大生存压力。
因此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港澳青年赴大湾区求职创业,并提供一定资金、技术和生活待遇上的优惠。也可提供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家庭贫困、教育水准低的底层青年进行自我提升,跳出原有环境,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
注释:
①李立峰、邓键一、袁玮熙、郑炜,《“反逃犯条例修订示威”现场调查报告》,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2019年8月。http://www.com.cuhk.edu.hk/ccpos/b5/pdf/CHI_AntiELAB%20survey%20public%20report%20vf.pdf。
②田小琳(2016),《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文集》,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第173至174页。
③何汉权(2014),《危机与出路:香港中学中国历史科之探讨》,港澳研究,2014年第4期,第74至83页。
④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15)。《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香港特区政府,第4页。https://334.edb.hkedcity.net/new/doc/chi/curriculum2015/LS_CAGuide_c_2015.pdf。
⑤Robin叔叔(2019年8月27日)。《我花了725港币,买了香港通识教材》,环球网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TQzMTE0MjcyMQ==&mid=2666601493&idx=2&sn=2878de9c0afc1eab30293979f2522b10。
⑥《考评局通识科委员会主席鼓吹仇警》,大公报,A01版,2019年7月6日。
⑦国家统计局(2019年12月6日),《文化产业实现规模效益双提升——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之五》。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11/t20191129_1712684.html。
⑧Statista.(2019).《Penetration rate of leading social networks in Hong Kong from 2nd quarter to 3rd quarter 2018(香港2018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主要社交网络普及率)》.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412500/hk-social-network-penetration/。
⑨张维为(2017),《文明型国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⑩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19),《二零一九年第三季经济报告》,第1页。https://www.hkeconomy.gov.hk/tc/pdf/er_c_19q3.pdf。
⑪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19),《二零一九年第三季经济报告》,第75页。https://www.hkeconomy.gov.hk/tc/pdf/er_c_19q3.pdf。
⑫香港政府统计处(2019),《表011:按性别及年龄划分的失业率》,https://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200_tc.jsp?tableID=011&ID=0&productType=8。
⑬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19),《2018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46-51页,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9XX0005C2018AN18C0100.pdf。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4月号,总第268期)
中评社╱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认同差异、危害及应对之道 作者:林斯娴(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博士研究生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认同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差异、历史教育差异、流行文化差异、媒介使用差异等方面。港澳青年在文化认同方面的欠缺和偏差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与政治后果。本文亦从以上诸方面就如何化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认同的差异提出个人的相关思考。
大湾区覆盖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及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等九大城市,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港澳两地与区内其他城市在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及思想特点方面差异很大。
作为曾经的殖民地,港澳两地的文化背景中遗留有浓烈的“中西拌盘”的殖民地文化色彩。港澳青少年除保留本国文化特色外,亦深受西方思想文化与新闻传媒的影响。此次“香港修例”风波中,参与反中乱港活动的有不少是年轻人。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的报告显示,2019年6月至8月的一系列行动中,大部分参与者年龄介乎20至30岁之间,而19岁以下者亦占据十分之一左右。①这类年轻人受到西方反华势力及本地分离主义的蒙蔽与煽动,在本应静心读书、勤恳工作的年纪却走上街头、参与非法暴动,这不仅是其个人的悲哀,也是民族和国家的悲哀。这一现象警示我们,如何推进大湾区青年文化认同、尤其是促进香港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仅是个文化问题,更是一个如何促进香港和平稳定及保障“一国两制”在港澳顺利贯彻的大政治、大战略问题。
一、大湾区青年的文化认同差异
综而论之,港澳两地青年与大湾区内地城市青年的文化认同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语言文字差异、历史教育差异、流行文化差异、媒介使用差异。
(一)语言文字差异。自1956年国务院通过并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及《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起,中国内地逐步开展汉字简化工作与普通话推广工作。自此之后,简体汉字与普通话逐渐成为中国不同地区人民进行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的主要资讯载体。与此同时,港澳地区始终保持着使用繁体汉字的传统,语言也以区域性方言(粤语)为主。由于粤语具有“手口不一”的特点,且语法用词与普通话具有较大差异,给港澳及大湾区内地城市青年之间的资讯与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碍。
此外,不少港澳青年还心怀“繁体汉字为正统”的文化优越感。在一项以香港学生为主的问卷调查中,约77.43%的受访者同意繁体字比简体字优越,认为繁体字更能展现书法艺术之美、更具备表意功能、更有利于传扬中国文化②。也因此,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不愿意对粤、港、澳的文字进行统一,对学习简体字的态度也不积极。而即便支持文字统一,也多半认为汉字应该废简复繁,推广港澳地区使用繁体字的传统。
(二)历史教育差异。中国内地教育体系十分重视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一向注重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历史观念及国家意识。港澳地区的教育体系曾长期由殖民地政府主导,其教学理念、教育目的、教材编撰都与内地差异巨大。回归之后,澳门特区政府就这些问题在澳门进行过重大改进,但香港教育系统则变化不大,在这方面始终遗留诸多问题。
首先,“中国历史科”在香港教育系统中被边缘化。殖民地时期英国政府为维护其在港治权,极力避免“中国历史科”在中学进行教授。而回归之后,香港教育局在教学改革中则以历史学习过于沉闷为由,取消了“中国历史科”在初中独立成科的地位,高中选修“中国历史科”的人数也在逐步递减③。这导致许多香港青少年未能接受系统性的中国历史教育,更谈不上爱国主义历史教育了。因此之故,对于国家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港澳青年、尤其是香港青年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
与此同时,于2001年初步敲定、且在2009年成为高中必修科的“通识教育科”也成为了促使香港青年政治激化的原因之一。该门课程最初由首任特首董建华推动,本意在于解决当时教育制度下部分香港学生高分低能、祇知死记硬背、不知融会贯通的问题。课程宗旨包含“加深对自身、社会、国家、人文世界和物质环境的理解”和“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对社会、国家和世界有认识和负责任的公民”等④。但这样一门本可提高香港青少年慎思明辨能力、瞭解当代中国现状与发展的课程,由于师资训练不足、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缺乏监管,最终却被反中乱港势力所利用,导致初衷与结果背道而驰。教材中屡次出现抹黑国家与民族的内容,如:将香港种种复杂社会问题的源头全部指向特区政府及中央政府,将内地人描绘成抢占资源、贪得无厌的“蝗虫”,并对各种引起社会动荡、破坏法制的行为进行美化等等⑤。而曾任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通识教育委员会主席的赖得钟近日亦被发现于网络上散布鼓吹暴乱、辱骂员警的言论,导致家长对通识科教师是否能保持客观、专业的授课态度产生质疑⑥。
总之,由于教学科目设置及监管上缺陷重重,香港地区青少年缺乏客观瞭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途径,也缺乏理解中国现阶段发展状况的正确引导,造成了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认知偏差。
(三)流行文化差异。港澳两地作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历史交汇地,曾经是中国内地人民瞭解世界文化潮流的重要窗口。尤其是香港,在过去几十年间,曾经向中国内地输入包含港片、港剧、流行歌曲、武侠小说等在内的诸多文化产品,对一代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随着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如今内地的流行文化正焕发着勃勃生机,除了传统的影视娱乐之外,新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学、电子游戏、二次元动漫等,均已发展出相当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截至2018年末,中国文化产业资产总额达22.6万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0万亿元,分别比上次经济普查时(2013年末)增长118.3%和55.5%。同时,文化新业态特征比较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共实现营业收入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4%⑦。文化新业态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数位与网络技术,而随着人工智慧、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继续提升,新的内容生产模式、新的细分市场、以及新的消费模式还将不断出现,整个文化产业正面临一场颠覆式的变革。
此外,近几年来内地文化产业圈涌现出一股“复古”的风潮,力求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及传统文化追根溯源、发扬光大,体现出新一代文化工作者及受众充分的民族自尊与自信。一大批制作精良、细节考究的文化产品应运而生,并被打造成内涵丰富、可塑性强的大品牌、大IP,承担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藉由这股风潮,不少源自香港的旧有文化产品,比如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也被重新拾起,重新诠释,结合多元平台,与当代流行文化与时尚生活相接轨,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相对,近年来香港地区流行文化产业却呈一蹶不振之态势。本土文化产品难以满足青少年的娱乐需求,欧美、日韩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同时,由于许多香港青少年对于内地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距离,导致在内地青少年中广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品牌IP很难进入香港市场。因此,即使处于科技发达、通信方便的现今时代,两地青少年间的文化隔膜却未有明显减轻。
(四)媒介使用差异。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港澳地区各自运行着一套不同于内地的媒介体系,因此港澳两地青年的媒介使用习惯也与大湾区其它内地城市青年存在巨大差异。如今青年的资讯往来重度依赖于网络社交媒介。以香港青年为例,他们通常从Facebook、YouTube、Twitter、或本土报纸网站上获取资讯,私人沟通则主要依靠WhatsApp、Line或Telegram。大湾区其他城市青年常用的微博、微信、B站、抖音、QQ等应用在香港青年间普及率较低。根据GlobalWebIndex于2018年的数据,香港地区普及率最高的前五位社交媒体中,前四位均为西方社交媒介,即:Facebook、YouTube、WhatsApp和Instagram,其普及率分别为85%、83%、82%及57%,而中国内地社交媒介中仅有微信列入第五位,普及率为53%,距离前几位仍有一定差距⑧。
这种媒介使用差异导致两地青年之间形成了两个壁垒分明、截然不同的网络社区。一方感到熟悉亲切的网络话语、流行文化符号,热衷关注的社会文化议题,对另一方而言却全然不知所云。双方现实生活模式本就有距离,而网络文化心态更是大相径庭,当然会给彼此的沟通交流、瞭解互信造成巨大障碍。
二、大湾区青年缺乏文化认同造成的危害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文明型国家”⑨,对中国传统及现当代文化的高度认同一直是全国各地各族人民凝聚一心、共同奋进的精神基石。港澳地区青年与大湾区其他城市青年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不利于双方在往后的社会建设工作中建立团结互信、共同协作的良好关系,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同时,港澳青年对中国传统及现代文化缺乏认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及现状缺乏尊重,导致的不仅仅是文化差异,更是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西方反华势力及本土分裂分子藉由青少年认知能力不足、社会阅历匮乏、单纯易冲动的特性,通过对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文化教育无孔不入的渗透,获得了巨大的操作空间。他们不惜祸乱地区正常社会秩序,损害地区发展前景,以便捞取个人私利及政治资本。此外,港澳两地的稳定与发展事关“一国两制”大计的成功实践,港澳青年缺乏文化认同的问题一旦持续下去,将会令西方反华势力及分裂分子的气焰更加嚣张,提出更多无理要求,从而进一步抹黑国家形象、威胁国家安全,损害国家核心利益。
此次香港“修例风波”期间,数以万计的香港青少年在美英等一些反中乱港势力的鼓动下上街游行示威,一个重要背景原因就是他们缺乏爱国、爱港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的发展成就及中央政府对港澳的“仁”者情怀视而不见。由于其种种不合理要求未得满足,他们便打砸抢烧、袭击平民,在街头胡闹数月,严重破坏了正常社会与经济秩序。由于接连发生暴力事件,游客望而却步,市民亦不敢外出,香港本地消费及旅游相关行业受到巨大冲击,整体经济发展出现下滑。据报告,香港2019年第三季经济收缩2.9%,陷入技术性衰退,为自2009年环球经济大衰退以来首次发生⑩。与此同时,失业率亦从之前连续五个季度的2.8%微升至2.9%,较上一季增加6100人⑪。此外,一连串暴乱事件对香港的国际声誉造成了巨大损害,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一直在世界上保持着稳定、安全、法治的良好形象。此次这一形象被破坏殆尽,即便风波能及时平息、秩序得到恢复,外部资本是否对在港投资仍能保持与过去同样的信心则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