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专访:刘相平谈今岁及未来两岸

刘相平(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 海涵)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临近年末,刘相平就2019年两岸关系总貌以及这一年中两岸关系领域的热点议题进行了分析解读,最后他还就未来的两岸关系走势表达了看法。

  刘相平向中评社表示,2019年的两岸关系稳中有进,两岸关系基本上稳住了,在此基础上也有一些小小的进步。

  他认为,未来“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本身的架构中,必须要有遏制“台独”、消解“台独”的内涵和制度设计,否则,“一国两制”是不可能成功的。

  刘相平还生动地将民进党当局对两岸正常交流的阻碍比作“拦河修坝”,挡的时间越久、水流所积累的势能就越大。将来堤坝一旦有一个缺口,两岸关系就会在一种巨大的动能之下出现大步前进甚至是出现飞跃性的发展。

  对于所谓“蔡英文频频捡到‘枪’”,刘相平说,与其说蔡英文当局捡到“枪”,不如说他们是在违反人类基本的道德、基本的正义和基本的法律权益的基础上制造“枪”,以此谋取自己的私利和选举利益。

  对于未来两岸关系,刘相平认为,这与2020年的台湾选举息息相关。若蔡英文连任,两岸关系不会好;若韩国瑜当选,两岸关系应该会重新回到和平发展的正轨上。

  刘相平,江西吉安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海协会理事、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江苏省社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给相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多篇,出版专著《经济全球化与两岸经贸关系》、编着《海峡两岸关系日志》(1999~2008.5)、参着《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台湾研究》、《台湾研究集刊》、《南京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目前,主要运用文献分析的实证方法,结合全球化理论、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软实力理论、历史记忆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开展台湾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及海峡两岸关系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以下为专访全文:

刘相平(中评社 海涵摄)

  2019两岸关系稳中有进

  中评社:临近年底,请您评价一下2019年的两岸关系。

  刘相平:评价两岸关系,应该从大陆与台湾两边来进行观察。从大陆角度来看,在2019年,大陆依然控制着整个的大局势,使两岸的和平稳定格局得以存续。但是由于民进党台湾当局采取的“对冲”、“零和”的策略,导致两岸关系在发展层面上有所迟滞。尽管如此,从总体上来看,两岸关系也基本上按照年初全国对台工作会议所定的基调即“稳中求进”前行。两岸关系基本上稳住了,在此基础上也有一些小小的进步,比如两岸的经贸交流和民间交流依然在继续并往前发展。

  从外部因素来看,2019年两岸关系受到美国干扰的程度越来越大。在美国不断介入台海局势的情况下,大陆依旧保持着战略定力。大陆并没有如美国期望的那样,因美国加强美台联系的“风吹草动”而“报复”台湾。

  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大陆官方有着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但是大陆方面的民意却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在大陆老百姓看来,“如今大陆方面的综合实力远远超过台湾,但是美国却总是拿台湾问题来刺激大陆,有道是‘长痛不如短痛’,大陆何不把这个‘尾巴’割掉,让美国没有办法来打‘台湾牌’,免得让美国用‘台湾牌’制约大陆的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种情绪既然存在,就必定有其合理性,但目前看来,中央政府也一直在努力地控制和疏导这样的情绪,避免这种情绪集中爆发而对两岸关系、中美关系造成较大冲击。当然,大陆军方适当做一些强硬的表态、发出一些强硬的声音,有利于疏解大陆民众的焦躁情绪,同时也可以达到警告美国“反华势力”和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大陆的底线并学会适可而止。

  总的来说,在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2019年的两岸关系总体还是比较平稳的。

刘相平(中评社 海涵摄)

  “两制”台湾方案应注入反“台独”因素

  中评社: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这也成为今年学界的热点话题。现在适逢澳门回归20周年,可否结合港澳经验谈谈您对“两制”台湾方案的理解?

  刘相平:“一国两制”实际上是由1981年“叶九条”和1983年的“邓六条”所组成的相对系统化的一个论述。其提出距今已经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了。“一国两制”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构想和创举,但是,在如今情势下,“一国两制”的具体实践方案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香港的“修例风波”持续了将近半年,尚未完全平息,原因很多,但从中可以发现“一国两制”香港模式在制度设计层面存在不足,包括法院的组成、法官的遴选和管理、警察警力的使用、对“基本法”的阐释权以及教育制度等,这些问题已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尤其是教育方面,香港目前的教育体制无法使学生正确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没有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也没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香港和祖国大陆之间的关系,一些居心不良的教师又进行扭曲性引导,使得香港的年轻人对祖国不了解、没感情,从而导致行为方面的偏差。

  近年来,民进党台湾当局极力推行“去中国化”的教育政策,动作频频,影响恶劣。在台湾目前的这种教育体制之下,也会训练出一批对祖国大陆没有感情、没有认知、甚至鄙视、仇视祖国大陆的人。因此,这种恶质的教育体制必须得到扭转。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设计中,这些方面都应顾及到。

  当初“一国两制”提出的时候,尚不存在“台独”的问题,因此,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领导人也不可能未卜先知,在设计方案中考虑到预防“台独”。现在,“台独”势力十分嚣张而且试图通过扭曲和抹杀“一国两制”达到推翻“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目标。因此,“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应该具备反“台独”的功能。也就是说,“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本身的架构中,就必须要有遏制“台独”、消解“台独”的内涵和设计,否则,“一国两制”是不可能成功的。

刘相平(中评社 海涵摄)

  民进党阻挡两岸交流犹如“拦河修坝”

  中评社:今年大陆另一个对台的大动作就是“26条措施”的出台,可否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刘相平:去年2月28日,大陆公布了“31条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赞扬。在实施的过程中,大陆有关部门也一直在对“31条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调研,并广泛听取广大民众(尤其是台商、台青等台胞)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于今年11月4日适时推出“26条措施”。

  “26条措施”与之前的“31条措施”相比具有延续性,同时又是“31条措施”的补充。“26条措施”更有利于吸引台湾同胞到大陆来,对两岸的融合发展有着进一步的推进作用。大陆持续推出有利于台湾同胞在大陆工作、学习、生活的措施,是“两岸一家亲”的切实体现。

  但是民进党台湾当局担心和惧怕两岸融合发展。当大陆推出 “31条措施”时,他们极尽扭曲之能事,压制“31条措施”在岛内的传播,摆出抵消“31条措施”的姿态,出台“对冲”、“零和”措施。大陆宣布推出“26条措施”后,他们故技重施,就是不希望“26条措施”在台湾、在两岸发挥作用。

  不过,台湾当局的这种阻挡是徒劳的。我一直认为台湾方面对两岸交流所做的阻挡措施,就犹如“拦河修坝”,挡的时间越久、水流所积累的势能就越大。将来堤坝一旦有一个缺口,这种势能就会转变为巨大的动能,两岸关系就会在这巨大的动能之下出现大步前进甚至是飞跃性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当年陈水扁在台执政八年,不断地阻挡两岸之间的正常交流, 2008年两岸迎来和平发展的窗口期,两岸关系很快就开创了大合作、大交流、大发展的局面。如果蔡英文当局继续阻挡两岸交流,这样的历史局面将会重现。毕竟,历史是螺旋上升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频频捡“枪”?蔡英文是为选举在造“枪”

  中评社:有舆论认为,大陆对台释放的一些信号让蔡英文捡到了“枪”,对此您怎么看?

刘相平(中评社 海涵摄)

  刘相平:蔡英文为了选举,经常抓住两岸交流之中的小事进行无限扩大,甚至是无中生有的事情,她也会加以利用和炒作。比如,前段时间,澳大利亚个别媒体和机构热衷于炒作空穴来风的“中国间谍案”、炮制各种充满偏见的“中国渗透论”,蔡英文对此立马见猎心喜。

  对于蔡英文而言,她目前捡到的最大的一杆“枪”就是香港的“修例风波”。但是香港这件事情,台湾当局其实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香港青年陈同佳杀害其女友潘晓颖,这是在台湾发生的刑事案件,台湾当局负有侦破、厘清案情、惩治杀人犯的责任,维护法律的尊严,为逝者及其家属伸张正义,但是台湾当局罔顾人权、公平和法律正义,完全漠视该刑事案件,在香港“修例风波”中煽风点火甚至直接参与其中,保持着“死道友不死道士”的心态利用香港、牺牲广大民众的利益来谋取自己的选举利益,道德败坏,影响恶劣。蔡英文当局这种放任犯罪的行为,也将给台湾的治安带来极大的隐患,这意味着“将来任何人在台湾犯了罪、杀了人,只要离开台湾,就可以逍遥法外?” 

  该刑事案件发生后,香港方面提出跟台湾共同打击犯罪、引渡犯罪嫌疑人的要求,台湾方面刚开始是同意的,后来却转向了。原因何在?其实完全是为了政治目的。今年10月,被暂时关押在香港的陈同佳出狱之后要去台湾自首,台湾当局却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阻挠其赴台,个中目的,可谓“司马昭之心”。

  与其说蔡英文当局捡到“枪”,不如说他们是在违反人类基本的道德、正义和法律正义的基础上制造“枪”,以此谋取自己的私利和选举利益。这是十分不道德的事情,应该遭到唾弃。

  颠倒黑白 民进党的伎俩终难得逞

  中评社:您如何看待岛内正在推进的“中共代理人修法”议题?

  刘相平:从此事可以看出,民进党对两岸交流是惧怕的,他们想方设法要阻断两岸交流,制造“寒蝉效应”是其中之义。民进党现在已经完全违背了其所谓“民主进步”的初心。如果他们所推动的这些所谓的法律真的能够通过并实施,那么,台湾岛内的“绿色恐怖”将越来越严重。民进党制造“恐中”、“恐共”的氛围,以此为借口,不断压缩台湾民众的民主权利和生活空间,以谋求私利,一旦食髓知味,有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台湾民众对这一点一定要特别小心、要防备,不能让民进党予取予求、软土深掘。   中评社:您如何评价岛内被热炒的“芒果干”议题?

  刘相平:“芒果干”议题倒蛮有“创意”的,这也是民进党的“长处”。很显然,民进党当局操弄“芒果干”议题还是在打“意识形态牌”、在打“恐中抗中牌”。民进党企图通过炒作所谓的“亡国感”营造台湾青年对大陆的恐惧,促使台湾青年转而去信任民进党、支持民进党。这些都是民进党骗取选票的策略。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来到大陆,他们通过对大陆的实地探访和了解,会形成与民进党的宣教不一样的认知,会逐渐消除对大陆的疑虑和恐惧。因此,尽管蔡英文短期内或许可以欺骗台湾民众,但是她的伎俩绝不会长久得逞。

  韩若当选 两岸会享更多和平红利

  中评社:您对未来的两岸关系有何期待? 

  刘相平: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即将到来的2020年1月11日的台湾“二合一”选举息息相关。

  如果蔡英文在在明年的选举中连任,她不可能调整大陆政策、不可能与大陆相向而行,而是会进一步地去落实其各种各样的“台独”政策,让这些政策具体化、落地化,并且还会通过教育等多种途径培养越来越多的所谓“天然独”,煽动台湾社会对大陆疑惧方案甚至对抗的情绪,两岸关系不会好。

  若是韩国瑜明年1月11号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他应该会让“台独”的步伐暂时缓下来,甚至是停下来,两岸的交流交往逐步回暖,两岸关系会重新回归到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两岸人民会更加心安,也会享受更多的和平红利。

刘相平(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 海涵)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临近年末,刘相平就2019年两岸关系总貌以及这一年中两岸关系领域的热点议题进行了分析解读,最后他还就未来的两岸关系走势表达了看法。

  刘相平向中评社表示,2019年的两岸关系稳中有进,两岸关系基本上稳住了,在此基础上也有一些小小的进步。

  他认为,未来“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本身的架构中,必须要有遏制“台独”、消解“台独”的内涵和制度设计,否则,“一国两制”是不可能成功的。

  刘相平还生动地将民进党当局对两岸正常交流的阻碍比作“拦河修坝”,挡的时间越久、水流所积累的势能就越大。将来堤坝一旦有一个缺口,两岸关系就会在一种巨大的动能之下出现大步前进甚至是出现飞跃性的发展。

  对于所谓“蔡英文频频捡到‘枪’”,刘相平说,与其说蔡英文当局捡到“枪”,不如说他们是在违反人类基本的道德、基本的正义和基本的法律权益的基础上制造“枪”,以此谋取自己的私利和选举利益。

  对于未来两岸关系,刘相平认为,这与2020年的台湾选举息息相关。若蔡英文连任,两岸关系不会好;若韩国瑜当选,两岸关系应该会重新回到和平发展的正轨上。

  刘相平,江西吉安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海协会理事、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江苏省社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给相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多篇,出版专著《经济全球化与两岸经贸关系》、编着《海峡两岸关系日志》(1999~2008.5)、参着《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台湾研究》、《台湾研究集刊》、《南京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目前,主要运用文献分析的实证方法,结合全球化理论、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软实力理论、历史记忆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开展台湾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及海峡两岸关系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以下为专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