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客家文学论坛暨客家经典首发广州举行
中评社香港12月16日电/12月14日,在羊城广州的冬日暖阳里,在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成立20周年之际,来自海内外的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共迎第四届海峡两岸客家文学论坛的召开。
在论坛上,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谭元亨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卢家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教授,深圳市文联常务副主席、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海研究员,共同为新书《客家经典书系》揭幕。该书是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与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多年、精耕细作之品,从策划到出版历时近2年时间,是华工客家文化研究所近年研究的又一集大成的扛鼎之作。卢家明社长深情回顾了与客家文化研究所合作出版的共进历史,表达了对与会学者客家文化研究转化成书籍成果付梓出版的殷切期待。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教授从“客语文学”与“客家文学”的辨析切入,分享了自己多年研究海峡两岸客家文学的诸多思考和深入见解,提出了“客家文学”必须注重内涵和外延、不可泛化指称的研究意见。
深圳市文联常务副主席、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海研究员从自身的梅州客家身份谈起,讲述了到深圳发展和客家文化研究的历程,在传统“山地客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族群迁徙、现代社会发展与“滨海客家”研究的问题和思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原所长罗可群教授从自身建所的历史与华工客家所的渊源出发,提出了客家文化研究相互协作共进的问题;在客家文学发展的时间线性梳理上,在“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中,不仅指出了什么是“客家文学”,而且还勾勒出了“客家文学”的发展图貌,给“客家文学”作了清晰注释和明确了定义。
广东科技干部学院教授、国家一级作家杨文丰先生从客家文化内容、亲近自然特征、泛真性、离散性、泛我性、多维情结性等多个方面,论述并揭示了客家散文的书写意象和审美品质,提出了“形神和谐,启智启美”富于自然生态的“客家散文观”。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伍明春教授从闽西客家山歌的形式体制出发,指出其抒情策略的特点,从其丰富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创造性上,透析了闽西客家山歌的民间意象和朴实精神。
华南农业大学人法学院傅修海教授结合自身作为闽西客家人的身份,发表了对于客家文学内涵的定义和相关研究“宜宽不宜严”的看法,提出了客家文学研究应注重文化内涵挖掘的原初要义。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吴良生博士从客家文学、客家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视角,梳理了客家文学、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客家文学生产与现代文化IP融合发展的层面上,提出了客家文学文化产业化发展及现代运营的创新化尝试路径。
论坛最后,与会的专家和学者与听会的青年学生进行文学现场的亲密互动,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客家文学”对青年之影响及“客家文学”未来的发展走向等问题展开了较为热烈的对话、讨论、辨析和释疑,为“客家文学如何走向青年”和“青年该如何拥抱客家文学”提出了多维的思考及理解,把握并引导了青年学生学习和研究客家文学(文化)的未来方向。
(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
中评社香港12月16日电/12月14日,在羊城广州的冬日暖阳里,在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成立20周年之际,来自海内外的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共迎第四届海峡两岸客家文学论坛的召开。
在论坛上,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谭元亨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卢家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教授,深圳市文联常务副主席、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海研究员,共同为新书《客家经典书系》揭幕。该书是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与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多年、精耕细作之品,从策划到出版历时近2年时间,是华工客家文化研究所近年研究的又一集大成的扛鼎之作。卢家明社长深情回顾了与客家文化研究所合作出版的共进历史,表达了对与会学者客家文化研究转化成书籍成果付梓出版的殷切期待。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教授从“客语文学”与“客家文学”的辨析切入,分享了自己多年研究海峡两岸客家文学的诸多思考和深入见解,提出了“客家文学”必须注重内涵和外延、不可泛化指称的研究意见。
深圳市文联常务副主席、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海研究员从自身的梅州客家身份谈起,讲述了到深圳发展和客家文化研究的历程,在传统“山地客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族群迁徙、现代社会发展与“滨海客家”研究的问题和思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原所长罗可群教授从自身建所的历史与华工客家所的渊源出发,提出了客家文化研究相互协作共进的问题;在客家文学发展的时间线性梳理上,在“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中,不仅指出了什么是“客家文学”,而且还勾勒出了“客家文学”的发展图貌,给“客家文学”作了清晰注释和明确了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