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元老”高尚全:坚决回击美国贸易讹诈
中评社北京9月25日电/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国门到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70年是创造世间奇迹的70年。国庆70周年前夕,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接受大公报独家专访,纵论新中国70年成就及其启示。他表示,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历程反覆表明,真正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尊重人民的选择,保障人民的权利,是中国经济大踏步前进发展的不二法门。谈及香港,曾任香港特区预委会和筹委会委员、经济小组组长的高尚全认为,“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在社会动乱中获得成功”,香港欲在未来获得进一步发展,就需背靠祖国内地,布局全球,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而在此过程中,香港务必保持自身的社会和谐和稳定。
70年奋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人提出,新中国70年间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此前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的总和,中国70年间实现的跨越,相当于西方国家近300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而在高尚全看来,“所谓5000年的总和,近300年的历程等,均不重要,重要的是十四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从建国初期的‘吃不饱、穿不暖’发展到全面小康并大步向现代化迈进的阶段,这是我们谋求经济发展的初心。”
高尚全指出,“建国7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我们完成了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三大历史性地转变。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三大历史性地转变,主要是因为遵从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尊重客观规律,以人民的福祉为执政施策的根本出发点。”
他强调:“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历程反覆表明,什么时候真正解放思想,尊重人民的选择、保障人民的权利,中国的经济就能够大踏步前进发展。什么时候禁锢人民的思想,忽视人民的权利,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国内外形势的严峻挑战,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尊重人民的权利,在法治的基础上,开拓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新中国70年是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变革史。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见证者和推动者,高尚全认为,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的自由流通、等价交换已经是基本的常识,在商品市场和大部分要素市场,市场力量已经发挥基础性或者决定性作用。
高尚全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直接涉及经济利益,必然也是涉及既得利益较多的领域之一,同时又往往跟意识形态问题搅在一起,因此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要进一步地解放思想。”
中国提出,2035年初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49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尚全表示:“我对国家通过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完成既定的改革目标,具有十足的信心。”
政府改革有共识 职能转变需努力
新中国70年发展和转型历程,是逐渐厘清政府与市场和社会边界、不断推进政府改革的过程。高尚全指出,近些年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很多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政府职能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但这种转变还仅仅是初步的,在有些方面甚至是滞后的。他强调,市场和企业能做而且政府不容易做好的事,政府应该让位于市场,树立“非禁即入”的理念。
在高尚全看来,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层面有着诸多特点,最鲜明的是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两项(这里的政府是指广义的公权力机关)。近些年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很多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比如宏观调控要更多地运用间接调控,尽可能少用行政手段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的作用,就是这方面认识的重大进展。
他同时坦言,尽管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职能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但这种转变还仅仅是初步的,甚至在有些方面是滞后的。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充当了市场中一个重要竞争主体的角色。目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无序竞争乃至恶性竞争现象,其背后或多或少有着政府竞争的影子。政府过多介入市场的微观层面,就难以站在全局立场上实行全面统筹,就难免会削弱其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甚至导致某些管理职能的扭曲。
出路是什么?高尚全说,出路就是“让位”。市场和企业能做而且政府不容易做好的事,政府应该让位于市场。总之,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的理念,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树立“非禁即入”的理念,即凡是法律不禁止,大家都可以干的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政府就容易转变职能,百姓就会有更大更多的创新空间。在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市场去调整,引导群众去创业。而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不能有随意性,要成为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
落实“两个中性” 扩大对外开放
新中国70年是由封闭走向开放、不断与世界融合的进程。从器物贸易、到人文交流、乃至制度镜鉴,中国收益于全球化,也在为全球化做出自己的贡献。谈及对外开放对新中国的历史启示,高尚全指出,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各项工作中长期存在一种“左”的偏见,盲目自信,唯我独尊,排斥国外好的做法和经验,使我国经济管理、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很多方面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截止目前,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体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今后中国应在哪些领域加快开放步伐? 高尚全透露,“我最近在给中央的建言中,通过对‘中性原则’的思考,提出了‘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并重的‘两个中性’理论。根据‘中性原则’,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管理经验,属于典型的中性事物,也是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更可以用的事物。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出许多成熟的经济管理经验,这些经济管理经验都属于中性事物,不带有阶级属性,又都是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这些国外经济管理经验十分有利于市场经济,并无害于社会主义,最终大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毫不犹豫地学习这些先进的国外经济管理经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自觉运用‘中性原则’,充分地学习国外经济管理经验。”
谈及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高尚全指出,这是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和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必须积极主动地采取各项改革开放措施,来化解这一风险。一方面,必须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坚决回击特朗普政府的贸易讹诈和不合理要求;另一方面,则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增强核心竞争力,减少被攻击的短板。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主动落实‘两个中性’原则。
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他指出,实质焦点是两个:一是对国有企业的定性,美国认为中国国有企业享受特殊政策,处于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地位;二是美国希望压制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保持美国高科技的竞争优势。主动落实“两个中性”原则恰恰是应对这两个矛盾焦点的重要法宝。“两个中性”原则的缘起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为不同国家不同所有制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对这一原则的主动应用和落实,加快我国经济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国际上被认可。
“香港不可能在动乱中获得成功”
高尚全曾经担任香港特区预委会和筹委会委员、经济小组组长,为香港回归进程中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做协调工作。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刚刚回归的香港就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他对记者披露,“在政府层面积极应对危机的同时,我主动请缨,经国务院领导同意,赴美国说服金融大鳄索罗斯不撤走资金,我对索罗斯说:‘香港的问题您一定要注意,一是香港是有准备的,二是香港是有实力的,拥有98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三是香港有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这次谈话,对索罗斯的后续动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高尚全表示,香港融合中西方制度、商业、文化、人才的特殊优势,是香港能够持续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石。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香港繁荣发展的基石并没有动摇,但是香港角色也在不断调试,香港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必须适应角色的演变。
同时,高尚全特别强调:“在这个进程中,香港务必要保持自身的社会和谐和稳定,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在社会动乱中获得成功。”
人物特稿:高尚全, 一生所求 “改革”二字
来到位于北京皂君庙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记者推开二楼一间房门,只见高尚全正在伏案处理文稿。桌面和茶几上堆满了书籍报刊信件资料,令本来不大的办公室显得有些局促。他笑着将记者引领至隔壁的会议室,接受采访。
年届九秩的高尚全被人们称为“改革元老”。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认识到了计划经济的弊端,并在人民日报撰文《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他先后参与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三份重要改革决定的起草工作,长期为中国改革献计献策。
“老呆在家中,信息就会闭塞,思维就会迟钝”,因此,只要没有特别的安排,身为名誉会长的高尚全仍旧到这里“打卡”,继续研究工作。高尚全素以务实敢言着称。每当改革碰到困惑的时候,他都勇于讲真话,为攻坚克难鼓与呼。他表示:“就我的一生而言,毫无疑问,贯穿其中的是‘改革’二字。”
被问及当下和今后想做的事,他答道:“将自己参加改革的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希望能为现在和未来的中国改革者提供一点帮助和启示,愿他们保持改革的动力和勇气,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开创中国改革的新辉煌。”
个人简历
高尚全,生于1929年9月,上海嘉定人。教授,高级研究员。195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曾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研究协调小组成员,参与了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策报告的起草工作。1993-1997年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委会和筹委会委员、经济小组组长。
(来源:大公网)
中评社北京9月25日电/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国门到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70年是创造世间奇迹的70年。国庆70周年前夕,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接受大公报独家专访,纵论新中国70年成就及其启示。他表示,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历程反覆表明,真正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尊重人民的选择,保障人民的权利,是中国经济大踏步前进发展的不二法门。谈及香港,曾任香港特区预委会和筹委会委员、经济小组组长的高尚全认为,“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在社会动乱中获得成功”,香港欲在未来获得进一步发展,就需背靠祖国内地,布局全球,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而在此过程中,香港务必保持自身的社会和谐和稳定。
70年奋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人提出,新中国70年间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此前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的总和,中国70年间实现的跨越,相当于西方国家近300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而在高尚全看来,“所谓5000年的总和,近300年的历程等,均不重要,重要的是十四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从建国初期的‘吃不饱、穿不暖’发展到全面小康并大步向现代化迈进的阶段,这是我们谋求经济发展的初心。”
高尚全指出,“建国7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我们完成了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三大历史性地转变。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三大历史性地转变,主要是因为遵从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尊重客观规律,以人民的福祉为执政施策的根本出发点。”
他强调:“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历程反覆表明,什么时候真正解放思想,尊重人民的选择、保障人民的权利,中国的经济就能够大踏步前进发展。什么时候禁锢人民的思想,忽视人民的权利,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国内外形势的严峻挑战,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尊重人民的权利,在法治的基础上,开拓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新中国70年是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变革史。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见证者和推动者,高尚全认为,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的自由流通、等价交换已经是基本的常识,在商品市场和大部分要素市场,市场力量已经发挥基础性或者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