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民: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职业教育合作
中评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 李娜 徐梦溪)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教育部前副部长刘利民9月7日在第三届太和文明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他主要就如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养满足各自需求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第二,在标准建设方面,也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凝练符合国际规范、突出中国特色的教育标准。第三,在人文交流方面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刘利民表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由理念变为行动,由愿景化为现实,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电力、通信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合作,“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15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有效提升了沿线国家的设施联通水平,有效促进了经贸与投资合作,有效密切了人文交流往来,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新平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的顶层设计,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路线图,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抓手。六年来,我们积极联动内外,充分整合资源,不断加强教育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目前,我国已经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有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16所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1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刘利民说,2018年全国共有“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43225名学生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在华学习,占资助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8.57%。积极落实“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在互学互鉴的同时,加深了相互的理解与友谊。同时,职业教育也积极响应,努力探索,培育出了像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鲁班工坊等一批重要试点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
刘利民谈到自己7月份出访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和需求,深深地感受到“一带一路”职教先行;职教合作;师资先行,当地中高职院校对于学习借鉴中方的一些做法,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的迫切需求,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都是兼职学习,白天学习,晚上打工挣钱。所以当地的企业希望尽快地提升劳动力的素质,提高生产的效率。
刘利民表示,中国职业教育伴随着我国日益强大的现代工业体系而成长,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目前,中国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1.17万所,在校生近2700万人,每年开展技术培训上亿人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应用性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格局,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中国奇迹”就是对其最强有力的背书。
今年国务院专门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描绘了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与此同时,也提出,我国高职院校今年要扩招100万人,并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统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扩大就业。同时也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教合作的目标,中国的职业教育和“一带一路”职教合作进入了大有可为的政治红利期和发展机遇期。
刘利民就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养满足各自需求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我们设计的路线图是:面向职教发达国家,要通过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短期研修、出国即来华留学等形式,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师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实例。根据《职教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建设高素质“双师型”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要求,教育部联合科技部从今年开始实施“工匠之师”计划,每年选拔1000名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校领导赴德国研修,这项工作具体由交流协会承办;协会还正在与江苏省联合制定高职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标准,并计划明年推开,进一步提升来华留学质量,打造来华留学品牌。
面向职业需求强劲的带路沿线国家,要加强对其相关教育现状和产业基础的研究,科学谋划“走出去”战略。要发挥学校专业优势,集合优势资源,深度开展合作,以“钉钉子”方式对接沿线需求,避免“远播有余、深耕不足”;要配合企业走出去开展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对当地教师的培训,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土的“建设者”,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在标准建设方面,也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凝练符合国际规范、突出中国特色的教育标准。澳大利亚有TAFE培训包,英国有BTEC课程体系,成熟的职业教育必然有其教学和技能标准体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以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为契机,加强互学互鉴,促进沿线国家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质量的等效提升,为世界职教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在充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方面,将其模式、标准、资源结合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和产教融合实际,融会贯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标准。
在研制和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职业教育标准方面,要充分结合我国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和沿线国家教育及行业实际,一步一个脚印,行稳致远。不久前,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5项专业教学标准成为了赞比亚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开展“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建设和推广,例如我国“1+X”证书制度体系中的职业技能证书(这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和创新,把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结合起来)、大型中资企业面向全球认证证书,提升我国技术标准和产业体系在沿线国家的认可度。
中外人文交流对于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夯实国家间社会和民意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人文交流中最为基础性的重要领域,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方面的先导性和广泛性的作用。面对国际形势百年未有之变局,我们要建好有关国际交流平台和组织,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加强与沿线国家智库合作、产教合作、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促进中外职业教育互学互鉴,为深化双边、多边合作奠定民意基础。面对国际学生流动的强劲趋势,我们要摒弃单边主义,扩大与沿线国家双向留学规模,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加强师生互访频次等渠道和方式,培养更多相互了解、感情亲密的友好伙伴,让他们成为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友好使者。
面对合作项目对双语人才的紧迫需求,我们“引推”结合,既加强要语种人才培养,也继续推广汉语教学,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国职业教育的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将中国的现实国情、民情传递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增加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刘利民强调,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本着“共商”的态度,下定“共建”的决心,拿出“共享”的诚意,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
中评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 李娜 徐梦溪)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教育部前副部长刘利民9月7日在第三届太和文明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他主要就如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养满足各自需求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第二,在标准建设方面,也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凝练符合国际规范、突出中国特色的教育标准。第三,在人文交流方面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刘利民表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由理念变为行动,由愿景化为现实,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电力、通信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合作,“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15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有效提升了沿线国家的设施联通水平,有效促进了经贸与投资合作,有效密切了人文交流往来,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新平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的顶层设计,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路线图,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抓手。六年来,我们积极联动内外,充分整合资源,不断加强教育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目前,我国已经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有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16所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1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刘利民说,2018年全国共有“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43225名学生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在华学习,占资助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8.57%。积极落实“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在互学互鉴的同时,加深了相互的理解与友谊。同时,职业教育也积极响应,努力探索,培育出了像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鲁班工坊等一批重要试点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
刘利民谈到自己7月份出访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和需求,深深地感受到“一带一路”职教先行;职教合作;师资先行,当地中高职院校对于学习借鉴中方的一些做法,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的迫切需求,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都是兼职学习,白天学习,晚上打工挣钱。所以当地的企业希望尽快地提升劳动力的素质,提高生产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