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金融助力绿色“一带一路”
中评社北京8月26日电(记者 海涵) 21日下午,绿色金融与“一带一路”成果发布会暨“一带一路”与绿色金融前沿研究30人论坛上发布了题为《金融助力绿色“一带一路”:进展、评估与展望》的研究报告。该活动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承办。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全球提供的重要战略性公共产品。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差异性、生态脆弱性、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不断提高的国际环境和中资企业“走出去”在投融资方面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金融体系。
报告表示,自2016年开始,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令全球瞩目,中国在金融界的绿色领导力亦获得国际赞赏和支持。中国绿色债券实现从无到有、一飞冲天的超常规爆发,全球仅有的三个国家建立了绿色信贷统计体系,中国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自2016年中国将绿色金融首次列为G20国家领导人峰会的重要议题之后,全球不少国家渐渐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共识。绿色金融在中国发展的政策和实践,可以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发展提供目标、方向和镜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不断深入,将形成更有利绿色金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更加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报告表示,截至2019年7月底,已有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94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总体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一带一路”区域的生态环境禀赋有优势,但脆弱性大、环境绩效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禀赋有优势。如俄罗斯是世界上森林资源面积最大的国家,森林总量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20%以上。南亚和东南亚孕育了类型繁多的生态系统与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物种,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是空气污染问题严重,成为整个区域、基至是全球共同的挑战;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挑战。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几乎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海洋生态问题长期存在,如气候变化、自然海岸线大量丧失、陆源污染排放过量、生态灾害频发、渔业资源枯竭等。由耶鲁大学等发布的(2018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环境绩效指数排名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的环境资源综合绩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丰富,但能源消费大、效率不高。矿产资源提供了世界上70.5%的煤炭、54.2%的天然气、57.9%的石油、47.9%的发电量。非洲风能和太阳能在各大洲中占比最高,亚洲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占比仅次于非洲。但单位CDP能耗、物质消费、原木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50%以上,而对于单位GDP水泥消耗、钢材消耗、有色金属消耗、臭氧层能耗、水耗,则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或2倍以上。近年来,这些国家经济呈现出比较快的增长态势但污染物排放快速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同时,沿线国家环境相关制度不完善、环境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相对不高、环保投融资缺口较大,成为制约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瓶颈,需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同时,报告表示,中国通过自身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实践经验带动了“一带一路”绿色金融的大发展。一是运用G20平台组织开展国际性的交流合作,推动“一带一路”绿色金融理念的践行和发展。持续在G20领导人的2016年杭州峰会,2017年汉堡峰会、2018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上推出“绿色金融”议题,和英国一起共同主持G20绿色(可特续)金融研究小组;推动在2019年大阪峰会《宣言》写入“可持续金融”。推动绿色金融进入全球金融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计划考虑、开始发展绿色金融,形成”环球同此凉热”的盛况。二是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之一:并积极在国际市场上推动绿色债券的发展。据统计,2018年,中国在境内和境外市场共发行了2826亿元人民币(相当于428亿美元)绿色券同比增长12%,占全球18%。经过三年运作,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已经接近600亿元人民币,规模也位居世界前列。2015年至2019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在境外市场发行绿色债券、气候债券等,募集所得资金主要投放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绿色项目上。在中国的带动下,不少国家开始发行绿色债券。2017年斐济、尼日利业和马来西亚等国首次发行绿色主权债券,使2017年成为“一带一路”绿色主权债券元年。三是大力支持和推动绿色金融在“一带一路”上的交流、研讨、和合作。2016年以来,中英两国在每次经济与财金对话中均写入绿色金融合作有关成果;2017年,中法两国首次将绿色金融合作写入对话成果。2017年3月,泛美开发银行(IDB)组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八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来华访问,双方就发展本地绿色金融市场深入交流经验。中国积极参与由国际金磁公司(IFC.)支持的、主要有多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监管机构和银行业协会参与的可持续银行网络( Sustainalbe Banking Network),2017年中国等8个国家的央行与金融监管机构发起成立了“央行绿色金融合作网络”( Central Bank and Supervisors Network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NGFS),截至2019年4月底,NGFS的成员数量已扩展到36个,大部分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
报告指出,发展绿色金融是中国国家战略性优先事项,也成为相关国家的发展共识,获得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将有力地推动“一带一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进入其共生发展新时代。“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发展将呈现中国和一些国家助推、一部分带动的大多数国家发展,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赶学比超各具特色的局面。
报告认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发展潜力巨大,估算规模在百亿元人民币左右。“一带一路”沿线的绿色投资,仅能源领域就有超过5万亿美元的投资前景。随着全球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的日益深入,尤其是绿色基础设施的锁定效应,将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需求和推动。可以说,“一带一路”绿色金融绿色发展,不仅是从量上有数十倍的发展潜力,还将在质上实现全绿和深绿。中国作为“一带一路”首倡之国,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建立绿色金融的“世界标准”,不仅可以继续提升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还将大大提升“一带一路”环境治理能力。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需求,凸显绿色发展对于相关国家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全球环境治理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重要意义。绿色金融不仅能够推动金融机构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一带一路”绿色产业中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达成全球共同的生态环境关切和建设美丽新世界,还能够以更高标准、更好质量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的开发、设计、运营,满足投资者对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推动“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体系的绿色化。
报告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各个国家,由于生态环境的一体性,而发展到绿色金融的共生发展,国际资金与绿色产业的水乳交融,最终进入绿色金融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绿色金融”。由于中国首倡“一带一路”,以及中国在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和国际领导力,对于推动“一带一路”绿色金融责无旁贷,和相关国家一道,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好绿色金融的优势,推进“一带一路”绿色金融进入共生新时代,实现“一带一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中评社北京8月26日电(记者 海涵) 21日下午,绿色金融与“一带一路”成果发布会暨“一带一路”与绿色金融前沿研究30人论坛上发布了题为《金融助力绿色“一带一路”:进展、评估与展望》的研究报告。该活动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承办。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全球提供的重要战略性公共产品。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差异性、生态脆弱性、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不断提高的国际环境和中资企业“走出去”在投融资方面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金融体系。
报告表示,自2016年开始,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令全球瞩目,中国在金融界的绿色领导力亦获得国际赞赏和支持。中国绿色债券实现从无到有、一飞冲天的超常规爆发,全球仅有的三个国家建立了绿色信贷统计体系,中国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自2016年中国将绿色金融首次列为G20国家领导人峰会的重要议题之后,全球不少国家渐渐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共识。绿色金融在中国发展的政策和实践,可以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发展提供目标、方向和镜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不断深入,将形成更有利绿色金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更加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报告表示,截至2019年7月底,已有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94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总体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一带一路”区域的生态环境禀赋有优势,但脆弱性大、环境绩效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禀赋有优势。如俄罗斯是世界上森林资源面积最大的国家,森林总量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20%以上。南亚和东南亚孕育了类型繁多的生态系统与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物种,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是空气污染问题严重,成为整个区域、基至是全球共同的挑战;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挑战。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几乎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海洋生态问题长期存在,如气候变化、自然海岸线大量丧失、陆源污染排放过量、生态灾害频发、渔业资源枯竭等。由耶鲁大学等发布的(2018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环境绩效指数排名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的环境资源综合绩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丰富,但能源消费大、效率不高。矿产资源提供了世界上70.5%的煤炭、54.2%的天然气、57.9%的石油、47.9%的发电量。非洲风能和太阳能在各大洲中占比最高,亚洲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占比仅次于非洲。但单位CDP能耗、物质消费、原木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50%以上,而对于单位GDP水泥消耗、钢材消耗、有色金属消耗、臭氧层能耗、水耗,则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或2倍以上。近年来,这些国家经济呈现出比较快的增长态势但污染物排放快速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同时,沿线国家环境相关制度不完善、环境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相对不高、环保投融资缺口较大,成为制约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瓶颈,需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