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兆民:中美竞合下两岸融合发展的挑战
中评社南宁8月10日电(记者束沐)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暨通识教育中心合聘教授潘兆民在“第二十八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观点称,影响两岸融合的三个主要变数,一是内部政治,主要是指政治局势的变迁,尤是台湾政党轮替的结果;二是外部环境,尤其是美国在面对中国崛起新形势后,所的延伸的各项中美竞合;三是两岸互动,两岸如何相互对应,应对的方式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亦不同,可能是全面对抗,也可能是融合发展。
“事实显示,两岸关系的稳定与否,及中国大陆的因素始终是影响台湾选举的重要关键。诚如上述,两岸的互动方式与结果也始终是影响两岸融合互动的主要变数之一。”
潘兆民指出,在两岸冷对抗的情势下,大陆不再与台湾谘商两岸事务,2009年两岸建立的共同打击犯罪机制因此中断,在国外被捕的台湾诈骗犯,各国是直接遣返大陆,不再与台湾方面协商;大陆不仅单方面启动靠近“台海中线”的M503航路,又频繁派出军机绕台飞行。此外,更甚者,是单向提出惠台31项措施,吸引台湾人才,并径自对台胞提供居住证等;面对种种大陆单方操作的融合措施,又不利蔡政府塑造“反中仇中”策略者,蔡政府仅能一再的告洋状,口头抗议外,几乎是束手无策。毋庸质疑,从两岸互动的好坏结果检视,对台湾的选举确实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并让两岸的融合发展走向产生微妙的变化。
潘兆民说,毫无疑问,未来两岸融合发展势必置于中美战略竞争常态化的背景下进行思考。中美竞合的情势将从两个不同方面影响两岸问题:一是台湾当然可以利用中美竞合的紧张态势从中谋利,强化与美国的关系,推进台美人员交流等,甚至拓展国际空间;二是美国势必将台湾问题作为筹码对中国大陆施压。
潘兆民认为,就中国大陆而言,当中美关系趋于紧张的时候,无论是台湾,还是特朗普政府有关两岸问题的行为,皆可能被视为蓄意挑战中国大陆核心利益。所以,台湾问题容易引发双方较为强烈的内部反应,突增事态升级的可能性,以及缓和危机的困难性;当下,以中美贸易战为例,中美欠缺较为有效的对话渠道,增加了处理台湾问题的难度。更何况,在激烈变动又敏感的东亚国际关系中,民进党政府又因拒斥“九二共识”不断挑起两岸的对立。审时度势,在中美竞合的强烈博弈下,当前两岸融合发展的困境仍然存在。
在美国打“台湾牌”的问题上,潘兆民表示,美方似乎已然认为现在的台湾是东亚地区唯一一面倒向美国的,其他所有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是两边下注,这次选举美国在选前都忍不住公开干预。而后,美国因素只会更重,美国打“台湾牌”的动机只会更强,民主党和共和党虽然斗争再激烈,然而“他们在对中的立场上是一致的”。
潘兆民表示,以两岸在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各领域的接触检视,一方面可能促使台青对中国大陆的经济繁荣产生好感,以及被惠台政策吸引,两岸青年交流确已产生实质的效益。首先,交流确能化解部分青年对大陆先入为主的偏见,也确能改善部分对中共的嫌恶;其次,交流亦能加深对对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印象,甚至因此愿意前往大陆发展,而重设原有的生涯规划;最后,交流亦可充分展现接待双方的友善热情,形构双方持续互动的沟通管道。简言之,适当的两岸社会文化交流与接触,确为降低族群偏见、化解刻板印象的重要关键。
“但是,另一方面,两岸接触又使台湾青年体认到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因而产生认同上的“我者”与“他者”的分别,也可能更强化“远中趋台”的观念,并促使对台湾独立的认同程度上升。”
他认为,当下的两岸融合,亦不能忽视“好感度”与“疏离感”的竞合。据此,为有益于两岸融合发展,中国大陆应在争取台湾人的“好感度”上,采取更有效的做为,以便抵消台湾人民因为政治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疏离感”。
潘兆民说,统独议题,一方面代表政治理念,一方面要考虑两岸的政治现实;而政治认同,同时包含感性及理性的意涵。笔者认为统独立场亦可视为“政治态度的选择”,而政治认同虽然是感情的依附和归属,不考虑物质条件,但仍然受到现实物质条件的制约。换言之,统独立场包含了现实层面考虑,如自身生活稳定与经济需求的考量,因此,由政大选研中心自1992年起的调查可知,台湾民众对“维持现状”的偏好越来越居于压倒性多数。调查数据证明“统独立场”是被“理性考量”所支配。这适足以说明,大陆出台各项惠台措施后,来自中国大陆的经济诱因,以及因此而使得好感度的上升,是足以成为两岸融合之助力,并能消除台湾一再塑造的“远中拒中”等观念作用。
(后援记者:张爽)
中评社南宁8月10日电(记者束沐)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暨通识教育中心合聘教授潘兆民在“第二十八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观点称,影响两岸融合的三个主要变数,一是内部政治,主要是指政治局势的变迁,尤是台湾政党轮替的结果;二是外部环境,尤其是美国在面对中国崛起新形势后,所的延伸的各项中美竞合;三是两岸互动,两岸如何相互对应,应对的方式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亦不同,可能是全面对抗,也可能是融合发展。
“事实显示,两岸关系的稳定与否,及中国大陆的因素始终是影响台湾选举的重要关键。诚如上述,两岸的互动方式与结果也始终是影响两岸融合互动的主要变数之一。”
潘兆民指出,在两岸冷对抗的情势下,大陆不再与台湾谘商两岸事务,2009年两岸建立的共同打击犯罪机制因此中断,在国外被捕的台湾诈骗犯,各国是直接遣返大陆,不再与台湾方面协商;大陆不仅单方面启动靠近“台海中线”的M503航路,又频繁派出军机绕台飞行。此外,更甚者,是单向提出惠台31项措施,吸引台湾人才,并径自对台胞提供居住证等;面对种种大陆单方操作的融合措施,又不利蔡政府塑造“反中仇中”策略者,蔡政府仅能一再的告洋状,口头抗议外,几乎是束手无策。毋庸质疑,从两岸互动的好坏结果检视,对台湾的选举确实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并让两岸的融合发展走向产生微妙的变化。
潘兆民说,毫无疑问,未来两岸融合发展势必置于中美战略竞争常态化的背景下进行思考。中美竞合的情势将从两个不同方面影响两岸问题:一是台湾当然可以利用中美竞合的紧张态势从中谋利,强化与美国的关系,推进台美人员交流等,甚至拓展国际空间;二是美国势必将台湾问题作为筹码对中国大陆施压。
潘兆民认为,就中国大陆而言,当中美关系趋于紧张的时候,无论是台湾,还是特朗普政府有关两岸问题的行为,皆可能被视为蓄意挑战中国大陆核心利益。所以,台湾问题容易引发双方较为强烈的内部反应,突增事态升级的可能性,以及缓和危机的困难性;当下,以中美贸易战为例,中美欠缺较为有效的对话渠道,增加了处理台湾问题的难度。更何况,在激烈变动又敏感的东亚国际关系中,民进党政府又因拒斥“九二共识”不断挑起两岸的对立。审时度势,在中美竞合的强烈博弈下,当前两岸融合发展的困境仍然存在。
在美国打“台湾牌”的问题上,潘兆民表示,美方似乎已然认为现在的台湾是东亚地区唯一一面倒向美国的,其他所有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是两边下注,这次选举美国在选前都忍不住公开干预。而后,美国因素只会更重,美国打“台湾牌”的动机只会更强,民主党和共和党虽然斗争再激烈,然而“他们在对中的立场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