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方选举与“九二共识”再起
中评社╱题:台湾地方选举与“九二共识”再起 作者:柳金财(台湾),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助理教授、博士
高雄市长当选人韩国瑜、台中市长当选人卢秀燕、南投县长林明溱皆表态承认“九二共识”,全力拼经济。行政院长赖清德表示因为韩、卢等人皆受到民意支持,如果要用“九二共识”与大陆进行交流与合作,行政院表示尊重。这预示着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的大转弯吗?无庸置疑,“九二共识”曾在2008年、2012年总统大选中,发挥关键性力量,不仅使国民党马英九赢取总统宝座,也是与大陆当局重启协商的政治基础。但2020年总统大选性质不同于地方选举,统独争议、国家认同议题及两岸因素,必然在大选中持续发挥影响。2018年地方选举泛蓝取得压倒性胜利,对“九二共识”具有“去标签化”、“去污名化”作用。回顾台湾选举历史经验,2018年民进党输掉地方大选,2020年总统选举势必岌岌可危。
一、前言
台湾地方选举结果“蓝天覆盖绿地”,选战中民进党当局大打“中国牌”选举效应似乎有限;然选后“九二共识”一词,却成为台湾网络搜寻中最热门关键词。国民党高雄市长候选人韩国瑜在选战中,提出“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当选后再度声称以“九二共识”拼经济,不仅诱发泛蓝准县市长附和;同时,大陆当局表示欢迎对“两岸关系性质”、“两岸城市交流性质”具“正确认知”的县市与大陆城市进行交流;且民进党执政县市若对“两岸关系性质”、“两岸城市交流性质”也有共识,亦可参与两岸城市交流。
此引起蔡英文总统、陆委会主委陈明通、桃园市长郑文灿一再公开宣称,两岸城市交流不应预设任何政治前提;同时声称两岸政策系为中央层级政府权责,这形成泛蓝“地方”包围泛绿“中央”的新围堵态势。九合一选举后,两岸关系新互动模式迈向城市交流,呈现地方化与国民党化特征,可能产生以蓝营的“块块”(地方诸侯)包围、压制绿营的“条条”(中央政府)。不同于先前泛蓝执政的八县市与大陆当局交流,这十五个县市包括三都(新北、台中、高雄)、三离岛县(金门、连江、澎湖)、三个东部县(宜兰、花莲、台东)、新竹县、苗栗、彰化、南投、嘉义市、云林等,这些地方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及发展主轴,各有所差异。
整体而论,高达三分之二县市执政掌握在国民党,马英九主政时期两岸当局以“九二共识”为共同政治基础,当时无论是国民党执政中央及民进党执政地方,皆能与大陆当局及地方进行城市交流。2018年地方选举结束后,国民党取得十五个县市执政权,选后大陆当局宣称愿意与认同“九二共识”的县市进行城市交流;行政院长赖清德也表达尊重泛蓝执政县市以“九二共识”主张,作为两岸城市交流基础。但民进党当局也表达两岸事务为中央政府职权,两岸城市交流不应预设任何政治前提。
二、地方选举“大陆牌”失效与“九二共识”再起
“九合一”选举结束,“九二共识”声浪再起,蓝营呼吁两岸城市交流、准澎湖县长赖峰伟拜会国台办、准台中市长呼吁恢复东亚青运会主办权及柯文哲市长召开沪台双城论坛。若干大陆学界人士认为,这是大陆当局对台政策产生引导功能;体现推动“促融”惠台系列措施,普遍获得台湾民众的高度认同,大陆对台湾民众的吸引力及影响力获得提升,印证“促融”政策措施的正确性、有效性。
自蔡英文总统执政后,台湾社会民意出现“统升独降”现象,中国认同与双重认同提高、对大陆好感度增强、台湾青年愿赴大陆发展、对蔡英文当局处理两岸关系没有信心等变化,显示出大陆对台政策以“九二共识”作为区隔化、差异化策略,已经产生寒蝉效应、示范效应;“促融”举措已产生吸纳效应。
未来泛蓝执政十五个县市将形成“地方包围中央”态势,涉及两岸关系政策本系由泛绿执政的中央政府所掌握,但因泛蓝与大陆当局具有“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因此大陆当局将“区别对待”泛绿与泛蓝执政县市,形成“一国两制”状态。尽管在此次地方选举中,统独议题与国家认同牌被视为无效,但2020年总统大选与立委选举是否也是无效呢?
我们观之2012年、2016年两次总统大选经验,2012年总统大选,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及企业界纷纷表态支持之,结果马英九当选,“九二共识”被视为选举获胜关键因素。但2016年总统大选,蔡英文提出依据宪政体制处理两岸关系、提出“维持现状”,不承认“九二共识”,却另提“九二历史事实”、“九二会谈精神”、“九二共同认知”,却当选。2016年总统大选,“九二共识”并无发挥如同2012年总统大选时威力。值得关注的是,面对2020年总统大选,“九二共识”能让蓝营再度赢取大选吗?
台湾地方选举主要涉及地方治理议题,本来敏感的国家认同与统独争论、两岸政策并非关键焦点。然“大陆因素”是涉及台湾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也关乎农渔产品、产业、观光、城市治理、陆生陆配、教育文化领域发展,难以规避两岸互动与合作。从美国川普政府指控大陆当局介入期中选举,后美国政府官员指称境外势力、假讯息介入台湾选举,这提供给民进党当局基于选票极大化大打“大陆牌”的千载难逢机会,故而转变选战主轴,从“改革挺下一代”变更为“改革不回头、斗阵顾台湾”。这导致台湾地方选举由单纯“地方治理”的“低阶政治”,上升为“统独争论”的“高阶政治”。
台湾地方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取得压倒性胜利,共获十五县市席位;民进党虽操作“大陆因素”,然只赢取六个县市,显示打“大陆牌”效应实已陷入边际效用递减困境。民进党当局强调“大陆因素”介入,宣称大陆试图金援特定候选人,动员网军释放假新闻、假消息,意图干扰民主选举。蔡英文总统视此次选举为“民主保卫战”,必须“守住台湾价值与台湾民主”,声明“台湾的主权不能妥协、不能让步,台湾自由民主一步都不能败退”。显见民进党有意将城市治理议题,转换成主权与民主保卫战。
民进党操作“大陆因素”,试图在选举过程中藉由议题发酵产生影响效应,主要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民进党当局拉高分贝一再影射“大陆因素”介入。大陆当局不仅多次表达从未介入台选举,指控民进党当局完全是“血口喷人、造谣污蔑”,试图转移自身执政绩效不佳之困境。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莫健更直指,境外势力企图改变台湾舆论方向,表达台湾正处于全球假消息最高风险的第一线。这提供宣称“大陆因素”介入台选举的有利佐证,强调境外势力干扰台内部政治过程。行政院长赖清德更引用美国副总统彭思指控大陆介入美国选举、破坏其民主,自然也会介入与干扰台湾地方选举。
其次,此次选举中前总统马英九提出“新三不”取代“旧三不”,其中“不统”修正为“不排斥统一”,而遭不尊重台湾人民对未来选择权之批评;台北市长候选人柯文哲因表示认同“两岸一家亲”,及曾受访表示大陆方面希望他参选总统,而遭“抹红”。高雄市长候选人韩国瑜承认“九二共识”,及提出“货卖得出去、人进得来”两岸经贸政策及南南区域合作,其网络高声量被质疑来自境外势力或大陆网军之操控。
从这次地方选举经验来看,无论大陆有意或无意介入台湾选举,由于“中国模式”发展深深影响台湾未来选择,从1996年总统大选以来,因为蓝绿政党政治格局形成与统独长期争论,导致国、民两党两岸政策取向有所差异,甚至彼此皆曾污名化对方为“同路人”、“代理人”,加深两党对立与冲突。
三、争辩中的“九二共识”:存在与内涵
有关“九二共识”内涵,国、民、共三党主张皆有所不同,民意调查结果或因机构效应、题目设计不同,产生不同结果。《远见》杂志在2018年12月6-10日调查显示,约53.7%的民众赞成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发展两岸关系,18至29岁的“天然独”世代更高达58.1%赞成。美国杜克大学从2003-2017年长期研究其结果颇为符合《远见》杂志调查结果,当台湾民众被问到“有些人主张台湾和大陆应该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原则下进行交流,请问您支不支持这种主张?”时,在2017年底则58.1%的人支持,仅27.1%反对,与前述《远见》的趋势相符;即使在支持度最低的2011年,亦有51.8%的民众支持。超过半数以上民众确实认为“九二共识”是存在,且支持“一中各表”作为两岸交流基础。
与上述调查结果相左的是陆委会2018年12月初针对“九二共识”进行民调,结果却显示台湾民众认为两岸间有“九二共识”者仅32.9%,没有者达26.6%。而针对“九二共识”的内涵,则有49.8%的民众认知为“中华民国代表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大陆,两岸是不同的两个国家”,21.7%觉得是“中华民国代表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大陆,两岸是同一个国家、尚未统一的两个部分”,8.4%认为是“两岸各自宣称代表整个中国”。其中“九二共识”被表述成“两个国家”占一半民意,内涵表述成“一国内部关系”不到三成比例。显然,台湾民众对“九二共识”内涵并不清晰,也不一致,有的表述成“两个国家”、有的表述成“同一国家”。
另依据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搜集1001个有效样本分析,探索民众对“九二共识”认知,发现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定义其实没有共识。调查指出:(1)17%系指两岸各自宣称代表整个中国;(2)34%系指两岸的政府各自代表统治范围内,同一个国家内尚未统一的两部分;(3)33%系指两岸“一边一国”;(4)5%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中华民国是地方政府。
上述调查倾向马英九执政时期政府对“九二共识”界定占34%,倾向理解成陈水扁执政时期对“九二共识”立场占33%;大陆当局主张立场倾向则是5%。显然,台湾民众对“九二共识”内涵本身并没有共识,倾向“一边一国论”、“一个分治中国”旗鼓相当;但认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仅只是少数而已。面对2020年总统大选,若国民党大打“九二共识牌”,是否能跳脱2014-2016年期间“九二共识”边际效用递减效应,不无疑虑。显然各政党皆有必要重新定义“九二共识”内涵,台湾民众对“九二共识”的认知颇为分歧而无交集。
四、政党轮替与“九二共识”周期性作用
大陆当局提出无论是蓝绿任何执政县市,只要“正确认知”到“两岸关系性质”、“城市交流性质”,即可展开两岸城市交流。所谓“两岸关系性质”是指“两岸一国”、“两岸一中”,“城市交流性质”是指“一国内部城市交流”。换言之,就是“两岸一国”概念,也就是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既不同于前总统李登辉定位两岸关系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也不同于前总统陈水扁所提“一边一国论”;相异于蔡英文总统所主张“维持现状”,其两岸定位相当模糊。
尽管蔡英文总统提出维持现状主张,采取“新四不承诺”:承诺不变、善意不变、不会对抗、不会屈服,更提出“九二历史事实”、“九二会谈精神”、“九二共同认知”,但大陆当局并无法接受,反而采取外交军事压制手段及限制部分经济社会交流。例如雪崩式断交风潮导致已丧失五个邦交国,难以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民航组织、国际刑警组织年会等;驻外办事处至少六国被要求改名“台北办事处”。同时军事演习武统威胁不断,军机军舰航母绕岛巡视频率次数增加;陆客来台观光及陆生来台就学急遽减少。两岸敌对僵持关系恶化,并无法有效化解。从民进党角度来说,若承认“九二共识”,恐须面临以下难题及政治风险。
首先,若接受“九二共识”,必然涉及“一党纲两决议文”翻修,将被党内基本教义派质疑抛弃建党传统价值。台湾民众曾在2008年至2016年选择马英九执政,这八年期间两岸交流立基“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但2016年民进党上台并不继承这一政治基础。若接受“九二共识”,无异是要全盘翻转一系列政治主张。例如承认台湾人是中国人、接受“一中原则”、及修订或冻结“公投台独党纲”,放弃公投独立建国;否定“台湾前途决议文”中领土与主权限缩台澎金马界定,及放弃“正常国家决议文”中所倡议公投制新宪、以台湾名义参与联合国之诉求。
其次,“九二共识”为国民党神主牌,而非民进党传统主张,承认“九二共识”将产生党重大战略的断裂。2014年反服贸太阳花学生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公民“反中”运动,两岸经贸依存度增加,反而衍生政商利益共同体、权贵资本主义、买办阶级。承认“九二共识”意味着台湾的经济战略与全球化思维势必彻底翻转,“从全球走向中国”转向“从中国走向全球”。民进党认为这是将经济锁进大陆做法,此正符合大陆当局“融合促统”目标需求,有效地发挥“以经促政、以商为政、以民逼官”的经济统战策略作用。
最后,民进党即使承认“九二共识”,其意涵并未符合大陆当局的期待。国民党主张“九二共识”,其意涵指涉“一中各表”,但大陆当局认为“九二共识”是体现“一个中国原则”。尽管2008-2016年期间两岸交流奠立“九二共识”基础,大陆理解为“一中原则”、台湾解读为“一中各表”,大陆并没有接受“一中各表”。此乃大陆当局认为中华民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政府继承上继承中华民国,既无中华民国存在又如何承认“一中各表”。且至中共十九大后,“九二共识”已硬化被解读成“一中原则”,并无“一中各表”存在空间。若民进党承认“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各表”,但大陆当局又无法接受,而是要求接受“一中原则”,如此即使民进党与国民党具相似立场,仍难以解决两岸政治僵局。
五、结论
这次选战结果国民党大胜,显然民进党在地方选战中导入“大陆因素”,试图边缘化、标签化国民党及拉高国家认同冲突效应,从而降低国民党选举声势,应可谓是失败。民进党大打“大陆牌”作为转移中央执政绩效不佳之策略,其边际效用递减,并没有发挥翻转选情的效果。换言之,在地方选举操作“统独牌”、“大陆牌”反而是得不偿失。但2020年总统大选性质不同于地方选举,统独争议、国家认同议题及两岸因素,必然在大选中持续发挥影响。
无庸置疑,“九二共识”曾在2008年、2012年总统大选中,发挥关键性力量。不仅使国民党马英九赢取总统宝座,也是与大陆当局重启协商的政治基础。然2014年地方选举、2016年总统大选,“九二共识”并没有持续发挥作用,2014年爆发反服贸太阳花学生运动,导致“经济自由主义”思潮让位“政治现实主义”,经济利益让位于政治自主性追求。坚持“九二共识”及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并未成为国民党持续执政立基。
2018年地方大选泛蓝取得压倒性胜利,对“九二共识”具有“去标签化”、“去污名化”作用。回顾台湾选举历史经验,当2006年民进党输掉地方选举、2008年也就失去总统宝座;当2014年国民党输掉地方选举,也是2016年失去总统大位。2018年民进党输掉地方大选,2020年总统选举势必岌岌可危。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2月号,总第254期)
中评社╱题:台湾地方选举与“九二共识”再起 作者:柳金财(台湾),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助理教授、博士
高雄市长当选人韩国瑜、台中市长当选人卢秀燕、南投县长林明溱皆表态承认“九二共识”,全力拼经济。行政院长赖清德表示因为韩、卢等人皆受到民意支持,如果要用“九二共识”与大陆进行交流与合作,行政院表示尊重。这预示着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的大转弯吗?无庸置疑,“九二共识”曾在2008年、2012年总统大选中,发挥关键性力量,不仅使国民党马英九赢取总统宝座,也是与大陆当局重启协商的政治基础。但2020年总统大选性质不同于地方选举,统独争议、国家认同议题及两岸因素,必然在大选中持续发挥影响。2018年地方选举泛蓝取得压倒性胜利,对“九二共识”具有“去标签化”、“去污名化”作用。回顾台湾选举历史经验,2018年民进党输掉地方大选,2020年总统选举势必岌岌可危。
一、前言
台湾地方选举结果“蓝天覆盖绿地”,选战中民进党当局大打“中国牌”选举效应似乎有限;然选后“九二共识”一词,却成为台湾网络搜寻中最热门关键词。国民党高雄市长候选人韩国瑜在选战中,提出“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当选后再度声称以“九二共识”拼经济,不仅诱发泛蓝准县市长附和;同时,大陆当局表示欢迎对“两岸关系性质”、“两岸城市交流性质”具“正确认知”的县市与大陆城市进行交流;且民进党执政县市若对“两岸关系性质”、“两岸城市交流性质”也有共识,亦可参与两岸城市交流。
此引起蔡英文总统、陆委会主委陈明通、桃园市长郑文灿一再公开宣称,两岸城市交流不应预设任何政治前提;同时声称两岸政策系为中央层级政府权责,这形成泛蓝“地方”包围泛绿“中央”的新围堵态势。九合一选举后,两岸关系新互动模式迈向城市交流,呈现地方化与国民党化特征,可能产生以蓝营的“块块”(地方诸侯)包围、压制绿营的“条条”(中央政府)。不同于先前泛蓝执政的八县市与大陆当局交流,这十五个县市包括三都(新北、台中、高雄)、三离岛县(金门、连江、澎湖)、三个东部县(宜兰、花莲、台东)、新竹县、苗栗、彰化、南投、嘉义市、云林等,这些地方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及发展主轴,各有所差异。
整体而论,高达三分之二县市执政掌握在国民党,马英九主政时期两岸当局以“九二共识”为共同政治基础,当时无论是国民党执政中央及民进党执政地方,皆能与大陆当局及地方进行城市交流。2018年地方选举结束后,国民党取得十五个县市执政权,选后大陆当局宣称愿意与认同“九二共识”的县市进行城市交流;行政院长赖清德也表达尊重泛蓝执政县市以“九二共识”主张,作为两岸城市交流基础。但民进党当局也表达两岸事务为中央政府职权,两岸城市交流不应预设任何政治前提。
二、地方选举“大陆牌”失效与“九二共识”再起
“九合一”选举结束,“九二共识”声浪再起,蓝营呼吁两岸城市交流、准澎湖县长赖峰伟拜会国台办、准台中市长呼吁恢复东亚青运会主办权及柯文哲市长召开沪台双城论坛。若干大陆学界人士认为,这是大陆当局对台政策产生引导功能;体现推动“促融”惠台系列措施,普遍获得台湾民众的高度认同,大陆对台湾民众的吸引力及影响力获得提升,印证“促融”政策措施的正确性、有效性。
自蔡英文总统执政后,台湾社会民意出现“统升独降”现象,中国认同与双重认同提高、对大陆好感度增强、台湾青年愿赴大陆发展、对蔡英文当局处理两岸关系没有信心等变化,显示出大陆对台政策以“九二共识”作为区隔化、差异化策略,已经产生寒蝉效应、示范效应;“促融”举措已产生吸纳效应。
未来泛蓝执政十五个县市将形成“地方包围中央”态势,涉及两岸关系政策本系由泛绿执政的中央政府所掌握,但因泛蓝与大陆当局具有“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因此大陆当局将“区别对待”泛绿与泛蓝执政县市,形成“一国两制”状态。尽管在此次地方选举中,统独议题与国家认同牌被视为无效,但2020年总统大选与立委选举是否也是无效呢?
我们观之2012年、2016年两次总统大选经验,2012年总统大选,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及企业界纷纷表态支持之,结果马英九当选,“九二共识”被视为选举获胜关键因素。但2016年总统大选,蔡英文提出依据宪政体制处理两岸关系、提出“维持现状”,不承认“九二共识”,却另提“九二历史事实”、“九二会谈精神”、“九二共同认知”,却当选。2016年总统大选,“九二共识”并无发挥如同2012年总统大选时威力。值得关注的是,面对2020年总统大选,“九二共识”能让蓝营再度赢取大选吗?
台湾地方选举主要涉及地方治理议题,本来敏感的国家认同与统独争论、两岸政策并非关键焦点。然“大陆因素”是涉及台湾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也关乎农渔产品、产业、观光、城市治理、陆生陆配、教育文化领域发展,难以规避两岸互动与合作。从美国川普政府指控大陆当局介入期中选举,后美国政府官员指称境外势力、假讯息介入台湾选举,这提供给民进党当局基于选票极大化大打“大陆牌”的千载难逢机会,故而转变选战主轴,从“改革挺下一代”变更为“改革不回头、斗阵顾台湾”。这导致台湾地方选举由单纯“地方治理”的“低阶政治”,上升为“统独争论”的“高阶政治”。
台湾地方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取得压倒性胜利,共获十五县市席位;民进党虽操作“大陆因素”,然只赢取六个县市,显示打“大陆牌”效应实已陷入边际效用递减困境。民进党当局强调“大陆因素”介入,宣称大陆试图金援特定候选人,动员网军释放假新闻、假消息,意图干扰民主选举。蔡英文总统视此次选举为“民主保卫战”,必须“守住台湾价值与台湾民主”,声明“台湾的主权不能妥协、不能让步,台湾自由民主一步都不能败退”。显见民进党有意将城市治理议题,转换成主权与民主保卫战。
民进党操作“大陆因素”,试图在选举过程中藉由议题发酵产生影响效应,主要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民进党当局拉高分贝一再影射“大陆因素”介入。大陆当局不仅多次表达从未介入台选举,指控民进党当局完全是“血口喷人、造谣污蔑”,试图转移自身执政绩效不佳之困境。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莫健更直指,境外势力企图改变台湾舆论方向,表达台湾正处于全球假消息最高风险的第一线。这提供宣称“大陆因素”介入台选举的有利佐证,强调境外势力干扰台内部政治过程。行政院长赖清德更引用美国副总统彭思指控大陆介入美国选举、破坏其民主,自然也会介入与干扰台湾地方选举。
其次,此次选举中前总统马英九提出“新三不”取代“旧三不”,其中“不统”修正为“不排斥统一”,而遭不尊重台湾人民对未来选择权之批评;台北市长候选人柯文哲因表示认同“两岸一家亲”,及曾受访表示大陆方面希望他参选总统,而遭“抹红”。高雄市长候选人韩国瑜承认“九二共识”,及提出“货卖得出去、人进得来”两岸经贸政策及南南区域合作,其网络高声量被质疑来自境外势力或大陆网军之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