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选举与台海局势新脉动
中评社╱题:“九合一”选举与台海局势新脉动 作者:彭维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台湾“九合一”选举虽是一次地方层级选举,但蕴藏深刻政治意涵:岛内政治格局演变、社情民意走势、大陆影响地位发生近30年来的重大深刻变化,大陆“遏独促融促统”战略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岛内“台独抗中”与“融陆壮台”两条路线斗争出现有利于陆的重要拐点。当然,台海局势尚未发生根本变化,两岸关系走势依然复杂。
一、台湾社会主要矛盾与民众价值取向发生30多年来的重大深刻转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最为重要的是,只有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式方法得当,社会主要矛盾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在所谓“经济奇迹”、“台湾经验”、尤其是冷战结束苏东巨变背景下,国民党当局专制、贪腐统治与新兴中产阶级要求政治民主化、政权本土化、治理廉能化的矛盾,成为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新兴中产阶级和中下阶层代表自居的民进党,利用“自由民主”、“住民自决”、“台湾独立”的幌子,“清廉勤政爱乡土”、“绿色执政,品质保证”的口号,“本土爱台”、“悲情仇中”、“主权尊严”的选举操作,牢牢掌握岛内舆论和政治斗争的话语权。30多年来,民进党不断扩张社会基础,刻意形塑“只问蓝绿,不问是非”的投票取向,不择手段攫取权利,多次打败被诬为“外来政党”的国民党。2004年“总统”选举“肚子扁扁,票投阿扁”、2016年“总统”选举时“身无分文,票投英文”的耳语,令人至今记忆犹新。
本世纪初以来,岛内蓝绿恶斗导致台湾持续沉沦衰退,2010年大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强化“陆强台弱”趋势,尤其是十九大以来大陆“遏独促融”战略加剧蔡当局执政困境和民众台湾前途焦虑感。在此背景下,台湾民众“治理更清明、经济更发展、生活更美好、两岸大合作”急迫感日益增强,与国、民两党恶斗不止、“台独”执政偏执对抗持续加深台湾发展困境的矛盾,成为新时期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岛内民众“厌蓝绿恶斗、淡意识形态、重经济民生、喜庶民政治、求两岸合作”的价值新取向不断酝酿,正在形成。
最近几次岛内重大选举的结果,正是上述重大变化的折射。自2014年“九合一”选举开始,到2016年“总统”、“立委”选举,民众用选票惩罚了内斗激烈、政绩不彰、“两岸和平红利分配不均”的马英九当局和国民党,民进党“意外”取得2014年、2016年选举的胜利,首度全面执政。蔡英文当局深化“亲美媚日抗中谋独”战略,全面追杀清算国民党,而美国也极力支持民进党。作为蔡当局执政期中考和信任投票的2018年“九合一”选举,民进党“理应深度绿化、厚植长期执政根基”,结果却开创了执政仅两年即在期中考遭遇滑铁卢的先例,而被讥为“又老又丑”的国民党却“意外”大胜。的确,选举结果与民进党执政失败激起民心思变、“韩流效应”发酵、大陆“反独促融”精准施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密切相关,而根本原因则是民进党固守“台独”思维、拼政治手法,未能有效应对社会主要矛盾根本性、历史性的变化。民进党玩弄新民意,操弄“太阳花学运”剩余价值,打着“民主法治”、“转型正义”、“捍卫台湾主权”、“建构民主抗中价值同盟”旗号,对内政治斗争挂帅,不择手段,胡作非为,大搞“民主专治”绿色恐怖,全面追剿国民党,对外推行“联美抗中”路线、“新南向”政策,加剧民进党三大结构性困境:政治斗争导致经济发展无感,治理台湾失德失序,“台独”政策导致两岸和平红利丧失、台湾进一步边缘化。民进党两年完全执政,完全与民意新价值、两岸新形势、国际大趋势背道而驰,导致“反蔡反民进党”的滔天政治海啸扑面而来。
社会矛盾新转折、民意价值新变化、政治生态新格局,从中可得出四点启示:
一是岛内主要政党与政治势力必须有效应对社会主要矛盾根本性变化,把政策论述和政治作为从过去所谓“民主政治建构”顺势调整到有利台湾“全面发展”、“融合发展”新民意上来,否则将被新民意抛弃。
二是“笨蛋”(国民党)、“坏蛋”(民进党)、“混蛋”(有竞争力但两岸政策模糊的白色力量)三股势力在政治转型与政策调整过程中,民进党拼经济无感、治理台湾无能、“台独”政策无解的三大困局长期纠缠,尤其是“台独”包袱沉重,被选举轮替的节奏可能加快。
三是“台独”势力塑造所谓“两个本土政党”即浅绿、深绿“台独分离型”政党轮流执政的幻想彻底破灭。未来经过多次政党轮替后,岛内主流民意将从“维持现状”、“融陆壮台”,朝“友陆向统”、“亲陆求统”跃升,逐渐推动蓝绿对抗型政党体系,向浅蓝、深蓝两个“非独融合型”政党轮流执政转型。
四是岛内任何势力都无法根本解决当前台湾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台湾只有全面融入大陆发展战略,抢搭大陆发展快车,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与红利,才能走出发展困局。这是历史潮流和大势所趋,台湾别无选择。
二、传统蓝绿对抗型二元政治结构朝盘势弱化、“白色”突起、新人上位、基础优化、钟摆加速深刻转型
近10多年来,两岸学界在国、民两党哪个政党将长期执政、蓝绿基本盘是否存在、第三势力是否形成等问题上的讨论,存在明显分歧。2004年陈水扁以两颗子弹打败“连宋配”,成功连任,一些舆论认为“民进党准备长期执政”。2008年马英九高票当选,不少舆论认为国民党将长期执政。2016年民进党首次全面执政,岛内及日本很多学者认为“国民党从此新党化、小党化”、“民进党将长期执政”。2018年“九合一”选后,两岸又有舆论认为岛内政治朝“去蓝绿化”、“去政党化”方向发展。事实证明,国、民两党“长期执政”的观点,岛内政治“去蓝绿化”、“去政党化”的观点,目前看似有违岛内政党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民进党长期执政”的论点更明显不符两岸关系和国际格局发展大势。
通过对近20年岛内主要选举追踪调研发现,以统独立场、国家认同分裂为基本轴线,以蓝、绿阵营为政治分野,以国、民两党为主体的对抗型二元政治结构总体稳定。岛内政治生态分布、社会资源配置、重大选举提名和结果、单一选区两票制影响,尤其是统独立场、国家认同分裂,是决定传统蓝绿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基本要素和基础。其中,蓝营选民统独认同光谱广泛,对蓝营领头羊和政治人物要求严格,其凝聚力明显弱于绿营选民。以县市长选举为例,2018年民进党惨败,但其得票率仍有39%;2014年国民党惨败,其县市长得票仍有40%。以“总统”选举为例,2008年民进党惨败,但得票率仍有40%;2016年国民党惨败,得票率仍有31%(蓝营分裂,亲民党得票率12%)。这种二元政治结构在国家统一前的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并影响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演变。国、民两党过去及未来较长时期内相生相克,相互以选举基本盘、对方执政败绩作为自己重新上台的资本与筹码。所谓“某党选举失败,并不是另一党胜利”的看法,恐不完全正确。
必须指出的是,选举得票并不等同于蓝绿阵营、国民两党的基本盘。尤其是胜选效应中的所谓高票,相当一部分属于中间选票。这部分中间选票最不稳定,游离性最强。国、民两党惨败后的最低得票,绝大部分是相当稳定的基本盘。学界对选举基本盘概念说法不一,这里不加赘述。近年来,岛内选民自主性增强,选民世代结构变化,尤其是青年选民投票意愿增强,民众对国、民两党认同度明显下降,蓝绿基本盘呈现总量有所缩减、凝聚力有所弱化的趋势。
20多年来,岛内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第三势力。标榜第三势力的政党或政治力量,绝大部分从国、民两党(或蓝绿阵营)分裂而成,发展空间总体相当有限。所谓中间选民、经济选民,既无政治领袖,也无政治纲领和组织,根本不能称为第三势力。未来只有蓝绿对抗型二元政治结构崩解,“非独融合型”政党体制形成,以公共政策竞争作为竞争主轴,才有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势力。近年来中间选民群体有所扩大,在台湾重要选战中的关键作用更加突出。2018年台北市长选举,国民党候选人丁守中、民进党候选人姚文智、白色力量代表柯文哲三足鼎立,中间选民、青年选民对柯文哲的支持至关重要。
从2018年“九合一”选举结果看,蓝绿二元政治结构形成新稳定、出现新变化、展示新期待。
一是县市长候选人和当选人主要是国、民两党掌控。与2014年相比,无党籍空间与实力明显压缩。
二是渴望“救世主”的岛内选民不满民进党、国民党,情不自禁对险胜连任的白色力量代表柯文哲抱有期待,但白色力量并不是蓝绿二元结构的常态。柯文哲面临团队组织松散薄弱、执政经验严重不足、两岸政策模糊躲闪、国民两党联合夹杀等多重压力。柯文哲如果2020年参选,即使侥幸当选,也须回答“两岸是否同属一个中国”这一根本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无论从岛内政治生态还是两岸关系现实,所谓第三势力或白色力量仍将回归、受制于蓝绿二元政治结构。
三是蓝绿竞争由政治恶斗、统独争议,暂时转向突出治理能力、经济民生议题。
五是民意造神、毁神周期缩短,政治人物蜜月期大幅压缩,选举钟摆效应加快。目前看,台湾地区领导人、尤其是民进党籍领导人无法连任,似越来越成为可能。
三、2020年“大选”三足鼎立态势加大民进党“政权保卫战”难度
“九合一”选后,蓝营“地方包围中央”态势强化,民调支持度新一轮“国升民降”差距扩大,新一轮“蓝长绿消”进入关键期。国民党、民进党、柯文哲三股力量加速盘整重组,2020年“大选”三足鼎力之势似现端倪,未来政治搏杀必将相当惨烈。
从整体实力、士气气势、内部整合、发展大势、两岸政策与民众利益契合度看,国民党如果加强团结、有感改革、有效发挥“韩流”外溢效应、用好两岸政策独特优势,2020年选举形势似不悲观。一旦国民党成功整合,就2020年参选人“定于一尊”,将对柯文哲、民进党形成极大压力。
就制度而言,民进党仍掌握执政权和执政资源,但打破“期中考魔咒”的可能性似不断减弱。经历“九合一”选战大败、县市正副议长选举溃败,民进党经营近30年的南台湾铁票生锈,执政根基动摇。目前,蔡英文巩固党权、捆绑赖清德、强攻2020的欲望不减、策略明显、动作不断,但民望持续走低、深绿公开叫板“弃英保党”、赖清德直攻2020冲动似未减弱、新系与非新系权斗涌动等多重压力与挑战,重创蔡“绿营共主地位”。未来一年民进党扭转颓势、翻转民心、团结作战难度较大,2020年保住“政权”面临多重挑战。
柯文哲因“韩流”冲击和选举惨胜,实力与影响实际上有所削弱。但国、民两党内斗、相互缠斗,选民试错心理,民调热捧效应,似为柯文哲政治生涯预留不小想像空间。国、民两党内斗伤害程度、整合速度与效果,国、民两党缠斗恶果,柯文哲与国、民两党互动模式及成效,尤其是美日介入台湾选举的力度及影响,不同程度影响柯文哲发挥的空间及效果。2020年柯文哲如果参选,是因国、民两党夹杀而铩羽而归,还是因鹬蚌相争、循2018年台北市长选战模式脱颖而出,值得观察。
四、岛内“台独抗中”与“融陆壮台”两条路线斗争出现清晰拐点
一般而言,地方层级选举较少涉及两岸政策和所谓“台湾主权”议题,但2018年“九合一”选举却被相关各方赋予非同寻常的政治意涵。蔡英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炒作大陆“介入台湾选举、削弱台湾主权”。赖清德更把选举定位成“捍卫台湾主权之战”。民进党台北市长候选人姚文智攻击柯文哲“简单接受用‘两岸一家亲’包装‘九二共识、一个中国’的统战价值”,声称要“致力于促进台湾国家正常化”。美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介入台湾地方层级选举。国民党高雄市长候选人韩国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宣传“货卖得出去,人进得来,高雄发大财”,并加强其主张与“九二共识”的联结。
就此而言,此次选举不是单纯“北蓝南绿”政治板块的重新建构和执政人口多寡的重新计算,而是20多年来岛内“实质台独”与两岸“实质统一”对决过程中最具深刻内涵的重大转折,是对“台独”理论论述、行动策略、社会基础、执政根基的沉重打击,是“对‘九二共识’间接有效的公投”。
一是民进党20、30年苦心精营的“南台湾台独大本营”铁票生锈、执政根基动摇。部分“三中一青”等传统民进党支持者开始觉醒,所谓“天然独”可塑空间进一步加大。
二是民进党成立以来藉“主权牌”、“悲情牌”、“仇中牌”等伎俩打造的金钟罩、铁布衫被无情戳穿,“台独”造势的欺骗效果大打折扣,民进党两岸新论述在痛苦中挣扎。
三是20多年李扁蔡极力推进的“亲美媚日抗中谋独”战略与“台独”进程遭受重大挫败,未来不得不朝两岸融合发展方向回摆。
四是岛内民众“台独害台、融陆壮台、美国误台”新认知进一步提升,重击“台独”谬论民意基础。“大陆机会论”重新确认,“预期被统”心理进一步强化。随着大陆“遏独促融”战略持续深入推进、不断扩大成效,未来岛内主要政治力量两岸政策论述将跨越本土论述、维持现状论述,总体上朝和平发展论述、两岸一家亲论述、友陆融合论述演进,最终迈向和平统一论述。
五是“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地位获得台湾民众自下而上的新授权。韩国瑜把“九二共识”与其政策主张相联结,顺利在绿营老巢通过检验。选后15位蓝营县市长积极筹组“两岸工作小组”,民调显示60%以上的民众支持“九二共识”。与2008年、2012年国民党高层、工商界发动“九二共识”攻势明显不同的是,此次肯定、支持“九二共识”的是基层县市长、基层老百姓,甚至包括部分过去支持民进党的中下阶层,反映了岛内民众渴望缓和发展两岸关系、重获两岸和平红利的愿望。
五、大陆“遏独促融”战略深度转进,进一步扩大对台工作战略空间
大陆改革开放40周年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主导权主动权,“九合一”选举岛内政局和社情民意发生重大深刻变化,这为新时代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入推动对台工作奠定了新基础、注入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
从“九合一”选举过程及结果呈现的积极因素看,大陆“遏独促融”战略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对两岸关系主导力塑造力影响力显着提升。岛内“厌蓝绿恶斗、淡意识形态、重经济民生、喜庶民政治、求两岸合作”的新价值取向,增加了岛内政党积极调整两岸政策论述的压力。蓝、白力量两岸政策向大陆靠拢态势更加明显,以“九二共识”为政治基础重建两岸关系的呼声明显增强,决定未来两岸城市交流、基层交流将出现新格局新气象。民众对“亲美抗中谋独”战略的焦虑感明显上升,美国介入台海局势成效大减,“台湾牌”在中美博弈中的战略价值相对下降。
从40年来大陆对台工作的巨大成就看,实践、发展“一国两制”方针、推进国家统一进程的战略环境正发生重大深刻变化、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力量对比、格局演变、主导地位、态势塑造、民心向背出现明显利我好转甚至重大逆转。大陆对岛内政治生态、社情民意、经济发展、国际空间等方面的影响更加深刻、更为有效,新时代大陆塑造国家统一战略态势、战略环境的举措更加主动积极、系统周密、富有成效。同时,“国家实质统一”的重大阶段成果为发展“一国两制”提供了新理论、新基础、新动力、新框架。
一是大陆对国家统一规律性认识更深刻、理论更丰富、对“一国两制”港澳实践经验教训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二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主导的多次“反独促统”斗争,有效推进“国家实质统一”取得重大进展。实践证明,李登辉的“两国论”、陈水扁的“法理台独”、蔡英文以“中华民国台湾”为幌子的“实质台独”行不通,未来30年形形色色的“台独”施政都将被“遏独”绞索越勒越紧。
三是马英九执政8年期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尤其是两岸政治关系重大进程,逐渐为务实理性探讨“‘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累积了良好社会基础。
从两岸关系发展大趋势看,未来30年是国家统一环境深刻质变期和统一换档提速的关键期。岛内政党政治民粹化、蓝绿对抗长期化、“台独”对抗偏执化、“陆强台弱”显着化、大陆“遏独促融”精准化、美日实力削弱化,将加快“台独”衰败、台湾衰退、岛内民心转变、两岸融合统一进程。
六、岛内政治、民意结构仍未根本逆转,大陆防范台海重大风险挑战的任务依然艰巨
当前,台海局势基本维持“总体可控、持续向好、隐忧犹存”态势。台海局势的新变化极大削弱了民进党与我摊牌的实力、意愿与民意基础,但尚未达到翻转岛内民众政治认同、协商推动两岸重大政治议程、共同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程度。随着2020年台湾“大选”日程临近,中美博弈升级,两岸对抗升级风险加大,这对大陆防范应对台海重大风险挑战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蔡英文将依托绿营基本盘困兽犹斗。未来将加紧贴靠美日、进一步拥抱深绿、扩大限制两岸交流、升高两岸对抗,以煽动民粹、凝聚基本教义派支持、巩固个人权位、争取2020年提名、维系“台独”政权。
二是岛内“亲美恐中、主体尊严、拒统容独”整体氛围未发生质变,“统弱独强”力量对比未根本逆转,新型政治人物两岸主张总体“只经不政”,现阶段不愿触碰两岸敏感政治议题,两岸关系短期内较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是美日深度介入台海局势尤其是台湾2020年“大选”、谋取遏中筹码的意愿增强。美国将会深度影响岛内候选人提名及其两岸政策走向,不排除不断突破与台“实质关系”、全力拉抬民进党的可能。
四是变相“台独公投”、“类主权议题公投绑大选”隐患风险上升。喜乐岛推动“独立公投,正名入联”,“时代力量”力主修订“公投法”纳入“领土变更”议题,都将对两岸关系形成新冲击。
五是“五毒合流”蠢蠢欲动,滋扰两岸关系,蓄意破坏大陆和平发展环境。
面对新时代台海局势的新脉动,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掌握战略主动,强化战略塑造,精准遏制“台独”,严防“台独”冒险,深化融合战略,扭转岛内认同。尤其是,我们要以习总书记新时代对台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以更多务实举措积极回应岛内民众“发展经济民生、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持续推动岛内社情民意和台海局势向有利大陆、有利统一的方向发展。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2月号,总第254期)
中评社╱题:“九合一”选举与台海局势新脉动 作者:彭维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台湾“九合一”选举虽是一次地方层级选举,但蕴藏深刻政治意涵:岛内政治格局演变、社情民意走势、大陆影响地位发生近30年来的重大深刻变化,大陆“遏独促融促统”战略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岛内“台独抗中”与“融陆壮台”两条路线斗争出现有利于陆的重要拐点。当然,台海局势尚未发生根本变化,两岸关系走势依然复杂。
一、台湾社会主要矛盾与民众价值取向发生30多年来的重大深刻转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最为重要的是,只有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式方法得当,社会主要矛盾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在所谓“经济奇迹”、“台湾经验”、尤其是冷战结束苏东巨变背景下,国民党当局专制、贪腐统治与新兴中产阶级要求政治民主化、政权本土化、治理廉能化的矛盾,成为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新兴中产阶级和中下阶层代表自居的民进党,利用“自由民主”、“住民自决”、“台湾独立”的幌子,“清廉勤政爱乡土”、“绿色执政,品质保证”的口号,“本土爱台”、“悲情仇中”、“主权尊严”的选举操作,牢牢掌握岛内舆论和政治斗争的话语权。30多年来,民进党不断扩张社会基础,刻意形塑“只问蓝绿,不问是非”的投票取向,不择手段攫取权利,多次打败被诬为“外来政党”的国民党。2004年“总统”选举“肚子扁扁,票投阿扁”、2016年“总统”选举时“身无分文,票投英文”的耳语,令人至今记忆犹新。
本世纪初以来,岛内蓝绿恶斗导致台湾持续沉沦衰退,2010年大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强化“陆强台弱”趋势,尤其是十九大以来大陆“遏独促融”战略加剧蔡当局执政困境和民众台湾前途焦虑感。在此背景下,台湾民众“治理更清明、经济更发展、生活更美好、两岸大合作”急迫感日益增强,与国、民两党恶斗不止、“台独”执政偏执对抗持续加深台湾发展困境的矛盾,成为新时期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岛内民众“厌蓝绿恶斗、淡意识形态、重经济民生、喜庶民政治、求两岸合作”的价值新取向不断酝酿,正在形成。
最近几次岛内重大选举的结果,正是上述重大变化的折射。自2014年“九合一”选举开始,到2016年“总统”、“立委”选举,民众用选票惩罚了内斗激烈、政绩不彰、“两岸和平红利分配不均”的马英九当局和国民党,民进党“意外”取得2014年、2016年选举的胜利,首度全面执政。蔡英文当局深化“亲美媚日抗中谋独”战略,全面追杀清算国民党,而美国也极力支持民进党。作为蔡当局执政期中考和信任投票的2018年“九合一”选举,民进党“理应深度绿化、厚植长期执政根基”,结果却开创了执政仅两年即在期中考遭遇滑铁卢的先例,而被讥为“又老又丑”的国民党却“意外”大胜。的确,选举结果与民进党执政失败激起民心思变、“韩流效应”发酵、大陆“反独促融”精准施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密切相关,而根本原因则是民进党固守“台独”思维、拼政治手法,未能有效应对社会主要矛盾根本性、历史性的变化。民进党玩弄新民意,操弄“太阳花学运”剩余价值,打着“民主法治”、“转型正义”、“捍卫台湾主权”、“建构民主抗中价值同盟”旗号,对内政治斗争挂帅,不择手段,胡作非为,大搞“民主专治”绿色恐怖,全面追剿国民党,对外推行“联美抗中”路线、“新南向”政策,加剧民进党三大结构性困境:政治斗争导致经济发展无感,治理台湾失德失序,“台独”政策导致两岸和平红利丧失、台湾进一步边缘化。民进党两年完全执政,完全与民意新价值、两岸新形势、国际大趋势背道而驰,导致“反蔡反民进党”的滔天政治海啸扑面而来。
社会矛盾新转折、民意价值新变化、政治生态新格局,从中可得出四点启示:
一是岛内主要政党与政治势力必须有效应对社会主要矛盾根本性变化,把政策论述和政治作为从过去所谓“民主政治建构”顺势调整到有利台湾“全面发展”、“融合发展”新民意上来,否则将被新民意抛弃。
二是“笨蛋”(国民党)、“坏蛋”(民进党)、“混蛋”(有竞争力但两岸政策模糊的白色力量)三股势力在政治转型与政策调整过程中,民进党拼经济无感、治理台湾无能、“台独”政策无解的三大困局长期纠缠,尤其是“台独”包袱沉重,被选举轮替的节奏可能加快。
三是“台独”势力塑造所谓“两个本土政党”即浅绿、深绿“台独分离型”政党轮流执政的幻想彻底破灭。未来经过多次政党轮替后,岛内主流民意将从“维持现状”、“融陆壮台”,朝“友陆向统”、“亲陆求统”跃升,逐渐推动蓝绿对抗型政党体系,向浅蓝、深蓝两个“非独融合型”政党轮流执政转型。
四是岛内任何势力都无法根本解决当前台湾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台湾只有全面融入大陆发展战略,抢搭大陆发展快车,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与红利,才能走出发展困局。这是历史潮流和大势所趋,台湾别无选择。
二、传统蓝绿对抗型二元政治结构朝盘势弱化、“白色”突起、新人上位、基础优化、钟摆加速深刻转型
近10多年来,两岸学界在国、民两党哪个政党将长期执政、蓝绿基本盘是否存在、第三势力是否形成等问题上的讨论,存在明显分歧。2004年陈水扁以两颗子弹打败“连宋配”,成功连任,一些舆论认为“民进党准备长期执政”。2008年马英九高票当选,不少舆论认为国民党将长期执政。2016年民进党首次全面执政,岛内及日本很多学者认为“国民党从此新党化、小党化”、“民进党将长期执政”。2018年“九合一”选后,两岸又有舆论认为岛内政治朝“去蓝绿化”、“去政党化”方向发展。事实证明,国、民两党“长期执政”的观点,岛内政治“去蓝绿化”、“去政党化”的观点,目前看似有违岛内政党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民进党长期执政”的论点更明显不符两岸关系和国际格局发展大势。
通过对近20年岛内主要选举追踪调研发现,以统独立场、国家认同分裂为基本轴线,以蓝、绿阵营为政治分野,以国、民两党为主体的对抗型二元政治结构总体稳定。岛内政治生态分布、社会资源配置、重大选举提名和结果、单一选区两票制影响,尤其是统独立场、国家认同分裂,是决定传统蓝绿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基本要素和基础。其中,蓝营选民统独认同光谱广泛,对蓝营领头羊和政治人物要求严格,其凝聚力明显弱于绿营选民。以县市长选举为例,2018年民进党惨败,但其得票率仍有39%;2014年国民党惨败,其县市长得票仍有40%。以“总统”选举为例,2008年民进党惨败,但得票率仍有40%;2016年国民党惨败,得票率仍有31%(蓝营分裂,亲民党得票率12%)。这种二元政治结构在国家统一前的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并影响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演变。国、民两党过去及未来较长时期内相生相克,相互以选举基本盘、对方执政败绩作为自己重新上台的资本与筹码。所谓“某党选举失败,并不是另一党胜利”的看法,恐不完全正确。
必须指出的是,选举得票并不等同于蓝绿阵营、国民两党的基本盘。尤其是胜选效应中的所谓高票,相当一部分属于中间选票。这部分中间选票最不稳定,游离性最强。国、民两党惨败后的最低得票,绝大部分是相当稳定的基本盘。学界对选举基本盘概念说法不一,这里不加赘述。近年来,岛内选民自主性增强,选民世代结构变化,尤其是青年选民投票意愿增强,民众对国、民两党认同度明显下降,蓝绿基本盘呈现总量有所缩减、凝聚力有所弱化的趋势。
20多年来,岛内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第三势力。标榜第三势力的政党或政治力量,绝大部分从国、民两党(或蓝绿阵营)分裂而成,发展空间总体相当有限。所谓中间选民、经济选民,既无政治领袖,也无政治纲领和组织,根本不能称为第三势力。未来只有蓝绿对抗型二元政治结构崩解,“非独融合型”政党体制形成,以公共政策竞争作为竞争主轴,才有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势力。近年来中间选民群体有所扩大,在台湾重要选战中的关键作用更加突出。2018年台北市长选举,国民党候选人丁守中、民进党候选人姚文智、白色力量代表柯文哲三足鼎立,中间选民、青年选民对柯文哲的支持至关重要。
从2018年“九合一”选举结果看,蓝绿二元政治结构形成新稳定、出现新变化、展示新期待。
一是县市长候选人和当选人主要是国、民两党掌控。与2014年相比,无党籍空间与实力明显压缩。
二是渴望“救世主”的岛内选民不满民进党、国民党,情不自禁对险胜连任的白色力量代表柯文哲抱有期待,但白色力量并不是蓝绿二元结构的常态。柯文哲面临团队组织松散薄弱、执政经验严重不足、两岸政策模糊躲闪、国民两党联合夹杀等多重压力。柯文哲如果2020年参选,即使侥幸当选,也须回答“两岸是否同属一个中国”这一根本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无论从岛内政治生态还是两岸关系现实,所谓第三势力或白色力量仍将回归、受制于蓝绿二元政治结构。
三是蓝绿竞争由政治恶斗、统独争议,暂时转向突出治理能力、经济民生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