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良谈中日关系改善:高层互动是巨大动力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陈士良

  中评社北京1月18日电/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陈士良18日上午在华东师范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举办的“中日关系发展与东亚秩序调整”学术研讨会上以“东亚视野下的中日关系改善与调整”为题做主旨发言,他表示,

  陈士良表示,近年来,中日关系改善与调整的势头显着,最显着的标志就是2018年中日政府首脑成功实现互访,双方签署包括第三方经济合作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协议。

  当前,中日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未来趋势的走向又如何?对此,陈士良谈了他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中日高层互动是推动两国关系改善的巨大动力

  第一,为迎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自2017年以来,中日政治高层互动开始出现积极的迹象。陈士良说,2017年5月16日,习近平国家主席会见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时指出,两国关系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需要应对一些突出挑战。希望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排除干扰,推动中日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向前发展。习近平强调,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日两国在推进经济全球化、推进贸易自由化等方面有着共同利益。“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中日两国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平台和“试验田”。日方明确表示肯定“一带一路”倡议。我们欢迎日方同中方探讨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开展合作。

  他表示,日方对此亦有积极回应,2017年6月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东京举行的公开活动中发表演讲,言及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表示若条件成熟将进行合作。2018年1月10日,安倍首相在首相官邸听取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和公明党干事长井上义久关于2017年年底访华出席日中执政党交流机制会议的情况汇报时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已有“相当成熟的”考量,对于日本能够应对的合作个案,日本将“好好应对”。
 
  第二,2017年5月31日,国务委员杨洁篪在东京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晤时表示,妥善处理历史、台湾等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敏感问题,对两国关系行稳致远十分重要。安倍表示,日方在台湾问题上,日方将继续遵循日中邦交正常化联合声明中确定的原则,这一立场没有变化。   第三,2017年7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在汉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强调,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双方先后达成4个政治文件和4点原则共识,就妥善处理历史、台湾等问题确立了原则。在这些涉及两国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问题上,不能打任何折扣,更不能有一丝倒退。希望日方重信守诺,按规矩办事。习近平指出,经贸合作是中日关系的助推器。双方应该推进务实合作。我们欢迎日方同中方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合作。安倍晋三表示,日方愿同中方加强高层交往并开展机制性交流,深化经贸、金融、旅游等合作并探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通过扩大青年交流等增进国民友好感情。日本在1972年日中联合声明中阐明的在台湾问题上立场没有变化。

  第四,2017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岘港(APEC峰会)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习近平再次强调,改善中日关系,关键在于互信。希望日方以更多实际行动和具体政策体现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战略共识。在历史、台湾等涉及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问题上,要始终按照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和双方已达成的共识行事。要以建设性的方式妥善管控两国存在的分歧。安倍晋三表示:日方愿同中方一道努力,推动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继续向前发展。日方希望同中方加强高层交往,开展互惠共赢的经贸合作,积极探讨在互联互通和“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深化旅游、文化、青少年等交流。日中将于2020年和2022年相继举办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日方愿就此同中方开展交流合作(但安倍没有就台湾问题作出正面回应)。

  陈士良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武寅认为,中日高层互访是构建战略互信的有效途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为什么呢?因为近邻之间彼此利害攸关,无论近邻持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自己的影响都是首当其冲的。所以近邻之间保持经常性的来往是非常重要的。反之如果不走动,即使亲戚也会变得疏远,还不如近邻了。两个邻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高层互访的最大好处就是直通车效应。特别是双边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高层互访可以省去很多层次和环节,减少许多猜疑和非难,最直接、最准确、最快捷地达到増信释疑,推进双边关系的效果。所以高层互访绝不仅仅是关系顺利时增进感情的必要表达,更是关系不顺时建立互信的最好途径。而且越是不顺时,越能显出这一途径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不顺时的高层互访,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层次一定要保证是高层。这个已经被历史的经验反覆证明的有效途径,应该得到更好的运用。因此,中日高层互动是推动两国关系改善的巨大动力。

  二,2018年是中日关系改善的重要一年

  陈士良说,2018年中日关系迎来重要的一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约4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   他表示,2018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日本,以及10月安倍首相回访中国,为改善中日关系又加注了新的动力。两国领导人在会见中均表达了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愿望和共识,双方还签署了包括在第三方市场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在内的诸多协议,这些成果为今后的中日关系做出重要而积极的积累。

  首先,中日应该以战略互惠关系的视野,提升战略信任,有效管控分歧和摩擦。陈士良说,以5月李克强总理访日与10月安倍首相访华为标志,中日关系改善的战略高度空前提升。2018年6月中日正式启动东海海空联络机制,则是双边战略信任的又一重要举措。

  第二,中日关系改善是在特朗普强行“美国优先”冲击下提速的,但改善的基本动力来自于两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持续扩大的内生性合作需求。中日关系的改善与发展不能寄托在外因上,应深入挖掘合作的内生性需求, 实现关系的自律性增长。

  第三,中日应积极推动两国关于地区秩序、合作构想的协调与利益点。陈士良认为,安倍内阁急于在2019年6月G20峰会前,在推动区域合作方面有所作为、创建业绩。我们注意到,日本携美推行之“印太战略”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虽然存在诸多重大差异出发点,但在实施地域、推广领域以及合作内涵等方面存在重叠,而且,日本政府不久前匆忙把“印太战略”为“印太构想”,并竭力强调其开放性与经济属性,就是日本东亚外交调整的重大信号。虽然看不到美国政府的态度,但日本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政策立场确实在进行调整,这就为中日战略对话创造出重要契机。

  三,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向

  陈士良强调,相互依存的中日经济联系对于改善中日关系的正面效应非常明显,是“压舱石和推进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对华提供经济援助。中国GDP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崛起与发展给世界包括日本都带来新的发展与合作机遇。

  但他坦陈,日本对中国崛起有着很复杂、很扭曲的心态。如果日本能够把中国的发展看成机遇,也能共享中国的发展成果。中日在环境保护、老年养护、精准医疗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只要双方增加政治互信,积极改善关系,经济合作领域可能会先行,甚至创造出新高度。

  陈士良指出,中日共同把握横亘在两国之间的不确定因素,强化民间交往,改善民意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日双方应加强在企业界、智库、文教媒体以及青少年等领域的人文交流,增加民间互信,为两国相向而行的战略互信打下民意基础,正面牢固的民意基础是中日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保障。   中日能否将目前的改善势头作为一个新起点,构建起两国不断扩大合作且不可逆转的趋势呢?陈士良说,虽然困难存在,但可能性显然存在,亟待中日共同努力。

  他指出,中日关系的改善,并不意味着中日之间不存在矛盾。这一问题需要两国辩证地、发展地看。仔细回顾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两国之间同时存在历史、台湾、领土、海洋权益等固有的、敏感的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远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高度的战略定力以及高效的执行力去因势利导,需要时间去化解。同时,中日之间力量对比的消长引发的双方战略心理变化,与固有矛盾相互激荡、相互助长,稍有不慎,就容易影响到中日关系的改善。

  陈士良认为,发展长期稳定健康的中日关系,是一个持续积累和扩大积极因素、管控和化解消极因素的渐进性过程,既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无所作为。尽管当前关系改善势头良好,但也应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双方应正视前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既要关注问题本身,更要重视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慎重妥善处理,谋求共同发展。中日能否全面合作,特别是在安全问题上能否取得互信,是决定中日关系能否顺利发展的突出因素。

  他指出,中国是21世纪日本外交绕不开的主题。随着中日综合国力的差距不断拉大,能否正确、全面、理性看待中国,是21世纪日本面临的时代性课题。需要指出的是,在日本国内,还存在一部分势力不希望看到中日两国改善关系,在千方百计制造话题,设置各种障碍。日本应认识到,中国不谋求建立一个新的霸权秩序,中国将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倡导对平等与合作理念的尊重。中国所力行的是构筑一种基于共同利益、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采取共同行动的一种合作关系。

  陈士良表示,中日分别作为世界第二、第三经济大国及亚洲第一、第二经济大国,在维护世界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反对贸易霸凌主义等方面承载着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的更高期待,也符合各自的目标设定。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仍需要双方共同努力。2019年,两国还将迎来一系列重要议程,倘若双方能增信释疑,强化合作,良性互动,中日关系进一步改善的良好势头可期。

  他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正步入正常轨道,面临改善发展的重要机遇。在这一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上,中日双方要从两国人民根本和长远利益出发,牢牢把握和平友好合作的正确方向,推动两国关系行稳致远,共同担负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发挥建设性作用。   陈士良说,中日关系重返正轨并要在此基础上取得新发展,需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合作,通过合作夯实关系基础、增进共同利益,通过合作加深相互理解、构建战略互信。惟如此,中日关系才能行稳致远、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谈到,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在2018年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就日本共同社记者提问时回答称:“只要日方不犹豫、不折腾、不倒退,客观对待和认同中国的发展,中国愿意与日方相向而行,共同推动两国关系回到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

  “我坚信,只要中日关系持续改善,两国高层往来自然水到渠成,和平友好也将重新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旋律。”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陈士良

  中评社北京1月18日电/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陈士良18日上午在华东师范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举办的“中日关系发展与东亚秩序调整”学术研讨会上以“东亚视野下的中日关系改善与调整”为题做主旨发言,他表示,

  陈士良表示,近年来,中日关系改善与调整的势头显着,最显着的标志就是2018年中日政府首脑成功实现互访,双方签署包括第三方经济合作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协议。

  当前,中日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未来趋势的走向又如何?对此,陈士良谈了他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中日高层互动是推动两国关系改善的巨大动力

  第一,为迎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自2017年以来,中日政治高层互动开始出现积极的迹象。陈士良说,2017年5月16日,习近平国家主席会见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时指出,两国关系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需要应对一些突出挑战。希望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排除干扰,推动中日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向前发展。习近平强调,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日两国在推进经济全球化、推进贸易自由化等方面有着共同利益。“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中日两国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平台和“试验田”。日方明确表示肯定“一带一路”倡议。我们欢迎日方同中方探讨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开展合作。

  他表示,日方对此亦有积极回应,2017年6月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东京举行的公开活动中发表演讲,言及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表示若条件成熟将进行合作。2018年1月10日,安倍首相在首相官邸听取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和公明党干事长井上义久关于2017年年底访华出席日中执政党交流机制会议的情况汇报时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已有“相当成熟的”考量,对于日本能够应对的合作个案,日本将“好好应对”。
 
  第二,2017年5月31日,国务委员杨洁篪在东京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晤时表示,妥善处理历史、台湾等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敏感问题,对两国关系行稳致远十分重要。安倍表示,日方在台湾问题上,日方将继续遵循日中邦交正常化联合声明中确定的原则,这一立场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