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管控食安风险 台湾农业施政之急务
中评社台北5月8日电(作者 李武忠)正值台湾消费者苦于因美式卖场贩售的蓝莓,遭A型肝炎病毒污染,却无法透过外观、味道等来分辨,很可能已将有问题的食品吃下肚之际,蔡政府继2020年8月片面宣布开放进口美国含莱克多巴胺的猪肉进口,2022年2月开放日本福岛核灾区食品进口,又接续释出同意加拿大全月龄牛肉进口,枉顾对台湾畜产业冲击与食品安全,以及应日本政府要求,拟放宽进口农药容许残留标准,允许日本草莓可使用“氟尼胺”(Flonicamid)和“克凡派”(Chlorfenapyr)两款农药(台湾草莓农禁止使用),引发台湾草莓农的坚决反对,遭媒体痛批食药署失职失能,蔡政府对日本农民的体贴,远高于对台湾农民生计的关切,若换成中国大陆要求,蔡政府会有如此高的效率吗?政府未能坚持原则,恐平添台湾农渔畜产品外销阻力。
确保食品安全对于促进健康、生计、贸易、经济增长和整体繁荣至关重要。随着气候变迁、都市化、人口爆炸与粮食生产全球化,以及错综复杂的粮食产销系统,与渐趋模糊的责任分工,都为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食安管控系统需跟上食品制造与消费变化。
在全球化的变迁下,食品安全已非个人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间,共同加强食品安全系统维护及国际之间的合作,台湾政府可透过此议题来拓展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台湾农渔产品出口开拓新的路径。
正当全球消费者日益重视食安议题(日本政府单方面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核污染水,将不可预知的风险转嫁给全球,不仅日本内部有反对声音,也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关切和反对,蔡政府却轻描淡写),且台湾消费者普遍对政府在食安把关的效能上,仍存在诸多疑虑;尤其外销的农渔产品多次被检出含有不当的农药残留和病虫害,以外销为主体的台湾农渔产品,食安与品质是竞争的关键,比起大撒币政府更应重视全产业链的食安管控。可透过强化“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及“风险沟通”(Risk Communication),积极形塑“台湾生产食安保证”的品牌形象;而上述放宽措施明显与此背道而驰,不仅会提高台湾食安风险,连带影响台湾农渔产品的外销形象和销售,应审慎为之。
“没有食品安全就没有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是公共卫生的核心要素”,食品安全是确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更好生活和更好营养的关键先决条件。卫福部既然在评估增修订食品中残留农药容许量标准,有相当严谨的审订流程,均以保障台湾民众饮食卫生安全为最重要考量,经审慎评估其总摄取量安全性无虞,不致危害人体健康者,才会增订其容许量规定,相关资讯也会公开透明,让民众瞭解;那么对于放宽农药残留标准,也理应有同样的严谨流程(如以健全的科学建议和证据作为决策基础)及充分理由,主动对外公开,才能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在资讯发达的台湾,如何架构产业界、官方、学术界与社会民众等,公开透明的沟通管道(平台),是协助大众瞭解问题真相,重拾民众对政府食安把关信心的重要关键,毕竟确保食品消费安全的唯一途,径就是让整条食品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体认并乐于努力去维护食品安全。
推动公共和私营部门利益相关方合作,以确保食品安全管控贯穿整个农业粮食体系,实为台湾农业施政的当务之急。挪威能成为世界领先的水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的重要原因即在于,政府、业界和研究机构之间保持开放和基于信任的对话和密切合作,值得蔡政府借镜。
尽管蔡政府官员坦言,这些措施与台湾想加入CPTTP和与美国签订台美FDA有关,但是在台湾民众忍受误食含瘦肉精美猪及含幅射残留的日本食品高度风险,台湾却还是迟迟未能加入CPTTP和签订台美FDA教训(台湾若干传统产业对美出口仍存在关税劣势,无法和与美国有FTA盟国例如韩国公平竞争,韩国农产品输美有98%享有零关税,长期下来将不利台湾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之后,蔡政府一连串的让步,却不愿缓和两岸紧张关系,究竟换到什么实质利益,有必要向民众作清楚交代,否则政府官员想再拿国人食安风险,换经贸芭乐票,将很难获得多数民众支持,若还执意横柴入灶(明知行不通却蛮干),不得民心的结果,将付出惨动代价!
(作者:李武忠,台湾农渔经学者)
中评社台北5月8日电(作者 李武忠)正值台湾消费者苦于因美式卖场贩售的蓝莓,遭A型肝炎病毒污染,却无法透过外观、味道等来分辨,很可能已将有问题的食品吃下肚之际,蔡政府继2020年8月片面宣布开放进口美国含莱克多巴胺的猪肉进口,2022年2月开放日本福岛核灾区食品进口,又接续释出同意加拿大全月龄牛肉进口,枉顾对台湾畜产业冲击与食品安全,以及应日本政府要求,拟放宽进口农药容许残留标准,允许日本草莓可使用“氟尼胺”(Flonicamid)和“克凡派”(Chlorfenapyr)两款农药(台湾草莓农禁止使用),引发台湾草莓农的坚决反对,遭媒体痛批食药署失职失能,蔡政府对日本农民的体贴,远高于对台湾农民生计的关切,若换成中国大陆要求,蔡政府会有如此高的效率吗?政府未能坚持原则,恐平添台湾农渔畜产品外销阻力。
确保食品安全对于促进健康、生计、贸易、经济增长和整体繁荣至关重要。随着气候变迁、都市化、人口爆炸与粮食生产全球化,以及错综复杂的粮食产销系统,与渐趋模糊的责任分工,都为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食安管控系统需跟上食品制造与消费变化。
在全球化的变迁下,食品安全已非个人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间,共同加强食品安全系统维护及国际之间的合作,台湾政府可透过此议题来拓展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台湾农渔产品出口开拓新的路径。
正当全球消费者日益重视食安议题(日本政府单方面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核污染水,将不可预知的风险转嫁给全球,不仅日本内部有反对声音,也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关切和反对,蔡政府却轻描淡写),且台湾消费者普遍对政府在食安把关的效能上,仍存在诸多疑虑;尤其外销的农渔产品多次被检出含有不当的农药残留和病虫害,以外销为主体的台湾农渔产品,食安与品质是竞争的关键,比起大撒币政府更应重视全产业链的食安管控。可透过强化“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及“风险沟通”(Risk Communication),积极形塑“台湾生产食安保证”的品牌形象;而上述放宽措施明显与此背道而驰,不仅会提高台湾食安风险,连带影响台湾农渔产品的外销形象和销售,应审慎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