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香港具湾区心态才能抓住由治及兴机遇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特区政府及立法会大湾区访问团考察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来源:特区政府新闻处)

  中评社香港5月8日电(评论员林艳)不久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就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作出了新的指引。对此,香港特区政府积极予以响应,特首李家超亲自率团访问大湾区,访问团规模和规格都前所未有。我们认为,此举不仅是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香港融入大湾区的重要标志,也有助于引领香港社会建立与大湾区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格局和心态。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越是进入深水区,湾区心态越是关键。

  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在2019年2月正式发布的,仅4个月之后香港就爆发了修例风波,事件尚未结束又是三年新冠疫情导致的粤港澳通关困难,可以说,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才真正进入一个环境比较稳定的“开局之年”。在各方正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世界一流湾区,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联通、规则机制的对接、市场主体的合作等,湾区共同体意识的建立也是其中应有之义。特别是融入发展越深,遇到的具体问题越多,各方只有强化共同体意识,才能够以“不拘小我,成就大我”的共识,更加妥善地解决诸如城市间角色错位、资源共享、发展协同、利益协调、争议处置等诸多问题。

  第二,缺乏湾区心态负面作用极大,六种不良社会心态不可取。

  一般而言,社会心态的养成是滞后于社会变化的。近些年来,随着内地经济的蓬勃发展,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中心的逐渐成型、还是自由行的引入、亦或是香港居民同等待遇的推进等,早在大湾区规划提出之前,香港的融入就已经是一个客观进程。在此过程中,我们注意到香港社会心态与这种发展趋势也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体现为以下六种不良的社会心态。

  第一种是漠不关心,眼睛只盯着香港一亩三分地,对国情不熟悉、不瞭解,全然不知内地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种是自视甚高,不是不知道内地的变化,但却总带着旧观念加以看待,被传统的优越感蒙蔽了双眼,不能客观看待内地有些方面已经超过香港的事实;第三种是焦虑不安,认识到了内地先进之处,但却视其为威胁而非机遇,由此产生了不安全感,衍生出沮丧之情、恐惧之情、抵触之情;第四种是自私自利,总是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污水尽排他人地”,试图在融入中把包袱甩给他人,把好处留给自己;第五种是急功近利,对于融入抱有投机心态,还没想清楚就一拥而上,短期内见不到成效又立即开始质疑大方向的正确性。第六种是盲目跟风,不能准确认识香港与内地在要素禀赋、发展路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上的差别,一味希望在发展上“抄作业”,既不考虑是否符合香港实际,也不考虑保持香港特色对湾区的整体意义。   尽管这些心态的具体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其背后的根源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缺乏湾区共同体的意识。一旦缺乏这种意识,就会难以看清机遇、难以拥抱机遇、甚至会把机遇看成威胁;一旦缺乏这种意识,就难以实现协调发展,就难以保持融入定力,就难以发挥比较优势。特别是过往的实践显示,这些不良心态既可能导致社会心态畸变乃至成为社会政治动荡的诱因,也有可能导致发展决策不科学不经济乃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与今后大湾区建设中遇到的具体技术性障碍相比,更应时刻警惕和化解这些不良心态,避免其成为香港有效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拦路虎”。

  第三,积极健康的湾区心态应具备三要素,有好心态就会有好机遇。

  展望未来,香港应该秉持怎样的心态参与大湾区发展?我们认为,首先,要建立起湾区概念、湾区视野、湾区认同。大湾区不是广东省,不存在什么“北上大湾区”的问题,香港就是大湾区的一部分,香港市民就是“湾区人”。要看到,大湾区的概念并不是凭空而来的,经济、历史、文化的链接早就决定了香港的发展与广东、澳门息息相关。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前店后厂”到“东江水供港”等等,其实都可以视作大湾区的雏形,港人生于斯、长于斯、受益于斯久矣,完全不必事事分个你我,更不应有“被规划”的心魔。

  其次,要立足湾区看待香港的定位、优势及短板,之所以提出大湾区规划,就是考虑到湾区不同城市之间具有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的巨大潜力,把每个城市搞成五脏俱全的“麻雀经济”并非其本意。在大湾区中,坐拥“两制”优势的香港在发展上的地位和优势最为特殊,根本不必样样精通,更不必拿自己的短板去比别人的长处,只要在湾区的舞台上把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就绝对能够享受到湾区建设的红利,东莞的香港国际机场物流园等,都已经提供了这样的成功范例。   此外,香港还要善于从其他城市的发展中发现机遇。根据香港自己的发展规划寻求其他湾区城市的支援支持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积极瞭解其他湾区城市的发展规划,在主动对接中创造机遇。这样香港就能把自己“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与其他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科技创新点、新的产业布局点完美结合起来,在互利共赢中把其他湾区城市的机遇转化为自己的机遇。

  习近平主席特别指示广东,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这一重要定位,深刻彰显了大湾区建设的分量,也昭示了其光明前景。既然大湾区是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战略机遇,是广东这个GDP总量排世界前十的经济体的战略机遇,当然也完全能够成为香港实现由治及兴的战略机遇。我们认为,只要香港与其他湾区城市一起努力构建湾区共同体意识,以此为引领解决一体化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世界一流湾区的前景定然可期。到那时,包括香港市民在内的每个大湾区居民,也定会为自己“湾区人”的身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特区政府及立法会大湾区访问团考察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来源:特区政府新闻处)

  中评社香港5月8日电(评论员林艳)不久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就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作出了新的指引。对此,香港特区政府积极予以响应,特首李家超亲自率团访问大湾区,访问团规模和规格都前所未有。我们认为,此举不仅是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香港融入大湾区的重要标志,也有助于引领香港社会建立与大湾区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格局和心态。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越是进入深水区,湾区心态越是关键。

  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在2019年2月正式发布的,仅4个月之后香港就爆发了修例风波,事件尚未结束又是三年新冠疫情导致的粤港澳通关困难,可以说,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才真正进入一个环境比较稳定的“开局之年”。在各方正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世界一流湾区,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联通、规则机制的对接、市场主体的合作等,湾区共同体意识的建立也是其中应有之义。特别是融入发展越深,遇到的具体问题越多,各方只有强化共同体意识,才能够以“不拘小我,成就大我”的共识,更加妥善地解决诸如城市间角色错位、资源共享、发展协同、利益协调、争议处置等诸多问题。

  第二,缺乏湾区心态负面作用极大,六种不良社会心态不可取。

  一般而言,社会心态的养成是滞后于社会变化的。近些年来,随着内地经济的蓬勃发展,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中心的逐渐成型、还是自由行的引入、亦或是香港居民同等待遇的推进等,早在大湾区规划提出之前,香港的融入就已经是一个客观进程。在此过程中,我们注意到香港社会心态与这种发展趋势也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体现为以下六种不良的社会心态。

  第一种是漠不关心,眼睛只盯着香港一亩三分地,对国情不熟悉、不瞭解,全然不知内地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种是自视甚高,不是不知道内地的变化,但却总带着旧观念加以看待,被传统的优越感蒙蔽了双眼,不能客观看待内地有些方面已经超过香港的事实;第三种是焦虑不安,认识到了内地先进之处,但却视其为威胁而非机遇,由此产生了不安全感,衍生出沮丧之情、恐惧之情、抵触之情;第四种是自私自利,总是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污水尽排他人地”,试图在融入中把包袱甩给他人,把好处留给自己;第五种是急功近利,对于融入抱有投机心态,还没想清楚就一拥而上,短期内见不到成效又立即开始质疑大方向的正确性。第六种是盲目跟风,不能准确认识香港与内地在要素禀赋、发展路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上的差别,一味希望在发展上“抄作业”,既不考虑是否符合香港实际,也不考虑保持香港特色对湾区的整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