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亿答中评:应以文化共通打破两岸隔阂

国家一级皮具设计师、亚太体育总会服饰专委会非遗推广部部长林俊亿(中评社 蔡卓君摄)

  中评社北京10月16日电(助理记者 蔡卓君)10月13日上午,第六届台胞社团论坛文化分论在京展开,本场论坛主题为“两岸同根,溯源而上”。论坛举办了《溯源而上》文化黄河纪录片首发暨观影仪式,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就两岸文化交流、民族认同、中华文明统一性等多个议题畅所欲言。会后国家一级皮具师、亚太体育总会服饰专委会非遗推广部部长林俊亿接受了中评社的采访,他表示,新媒体的传播力量所呈现出来的情绪共通感能够打破两岸的界限,而非遗是需要代代相传的,未来的非遗发展必须依赖年轻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进一步讲好非遗故事,传承中华文化。

  林俊亿表示,自己现在正在结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进行非遗传承。首先是打造非遗手工体验课程,让年轻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非遗技艺的印象。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看,年轻人对于一些非遗传承技艺是有兴趣且愿意动手体验的,通过深入体会制作过程,年轻人会运用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去发出属于他们这一代的文化声音。毋庸置疑的是,互联网以及各大社交媒体是年轻人的重要阵地,他们拥有自己的私人社群,而通过他们将体会见解传播到互联网之后,这个传播广泛性远远高于口口相传,以年轻化的独特视角看待和传承非遗也是自己以及团队想要看到的。

  “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进行教授”林俊亿强调,通过自己对短视频及新媒体传播观察来看,信息获取碎片化及高速传播的特性之下,如何在用户看到视频的三秒之内吸引用户,抓住眼球才能让用户继续停留,而这是提高视频传播广泛性的重要基础,那么视频的关键词、话题性则非常重要。自己通过不断学习更多国际化社交平台如Facebook、youtube、ins等不同的需求,从而基于不同社交平台特性故事塑造不同的方式,进而有效传播非遗文化。自己也一直在探索,通过运用年轻人喜爱的视频传播模式进行视频投放,将简体版、繁体版、英文版同时发放,进一步引起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   林俊亿强调,非遗传承以及文创IP的打造首先在于打破门槛,让年轻人能够进入和瞭解非遗的文化圈层,如何更好地打开圈层隔阂是自己正在努力做的事情。通过新媒体和传播的力量,进一步打破两岸阻隔,以文化共通打破两岸隔阂,进一步传承非遗文化。

  “经过挖掘我们发现,两岸在非遗技艺、文化故事等诸多有很多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地方!”林俊亿说道,自己接触故宫文创已经三十年,台湾在开始文创比较早,但是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技艺价值等都是源于大陆,或者更准确地说,这源于两岸人民的共同文化。非遗本就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因为这些技艺是隶属于当时年代人民的生活所需而发展出来的,非遗故事本就存在,我们也只是在挖掘故事和内容,通过手段的编排,找到符合时下年轻人的话语特性和传播方式。

  林俊亿表示,目前全球知识产权包括非遗传承人,中国位列第一,不论是人数还是非遗数量都是最多的。换言之,全球最大的IP实际上就是故宫,它的藏品有10多万件。但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将每一个单项都做足、深挖、推广从而传承。不同的非遗技艺之间也是可以串联的和叠加的,如果两岸之间可以进一步交流非遗传承,这会大大丰富非遗文化。

  谈及非遗未来传承时,林俊亿表示,可以在尊重传统、保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合时尚科技元素,从而让非遗传承走得更宽广。在听到会上所说的“功夫”和“熊猫”都是中国文化但是却被注册为美国IP时,林俊亿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他表示,以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的角度,这是件好事,这个IP的大火实际上也给我们一个反省的机会,属于中华文化的部分被别人做好了,未来我们是否能够更加夯实基本功,重新以我们的手段将它架构起来。通过自己的寻找发现,迪士尼的电影《花木兰》中的木须龙的形象的原型是青海博物馆中一个非常小的盆景,LV的图腾是一个被日本收藏的琵琶,图腾原型也属于中国文化。

  林俊亿说道,我们应当进一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些成功的案例在警醒我们检讨。文创IP包含创意结合、市场推广,IP整体运营,而非只有产品变现一个环节,它包括整个策划团队前期积累、整体运作到后期推广,而近几年国内的市场端逐渐开放成长,我们应当把握好这个机会,进一步循着力道让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相关产业里。今天的市场发展,不是单一性的主导,而是讲求人类共融,竞争是一件好事,竞争中产生的学习能够促进蜕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不怕被压榨的,我们的民族性是越压榨,越要自立自强,越要促进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利于进一步开拓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展文创事业,非遗传承的道路在两岸共同努力之下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国家一级皮具设计师、亚太体育总会服饰专委会非遗推广部部长林俊亿(中评社 蔡卓君摄)

  中评社北京10月16日电(助理记者 蔡卓君)10月13日上午,第六届台胞社团论坛文化分论在京展开,本场论坛主题为“两岸同根,溯源而上”。论坛举办了《溯源而上》文化黄河纪录片首发暨观影仪式,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就两岸文化交流、民族认同、中华文明统一性等多个议题畅所欲言。会后国家一级皮具师、亚太体育总会服饰专委会非遗推广部部长林俊亿接受了中评社的采访,他表示,新媒体的传播力量所呈现出来的情绪共通感能够打破两岸的界限,而非遗是需要代代相传的,未来的非遗发展必须依赖年轻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进一步讲好非遗故事,传承中华文化。

  林俊亿表示,自己现在正在结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进行非遗传承。首先是打造非遗手工体验课程,让年轻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非遗技艺的印象。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看,年轻人对于一些非遗传承技艺是有兴趣且愿意动手体验的,通过深入体会制作过程,年轻人会运用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去发出属于他们这一代的文化声音。毋庸置疑的是,互联网以及各大社交媒体是年轻人的重要阵地,他们拥有自己的私人社群,而通过他们将体会见解传播到互联网之后,这个传播广泛性远远高于口口相传,以年轻化的独特视角看待和传承非遗也是自己以及团队想要看到的。

  “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进行教授”林俊亿强调,通过自己对短视频及新媒体传播观察来看,信息获取碎片化及高速传播的特性之下,如何在用户看到视频的三秒之内吸引用户,抓住眼球才能让用户继续停留,而这是提高视频传播广泛性的重要基础,那么视频的关键词、话题性则非常重要。自己通过不断学习更多国际化社交平台如Facebook、youtube、ins等不同的需求,从而基于不同社交平台特性故事塑造不同的方式,进而有效传播非遗文化。自己也一直在探索,通过运用年轻人喜爱的视频传播模式进行视频投放,将简体版、繁体版、英文版同时发放,进一步引起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