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印度重建供应链需升高产业维度 

印度财政部长

  中评社北京5月1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印度财政部长4月10日在美国华盛顿著名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表讲话,强调印度政府已经推出生产激励计划,内容涵盖13个制造业领域,目标是成为中国的“替代选择”。此前印度政府已经制定宏伟目标,到2030年,把印度出口额提高到20000亿美元。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印度发展制造业,走工业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但是,如果把中国作为竞争对象,试图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国家,并且把中国产业链和主要产品零部件原材料供应链转移到印度,印度政府官员想法似乎过于天真。

  工业化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早期的工业化是机械化,现在的工业化是电子化。不久的将来,工业化将表现为数字化。从工业经济到网络经济,从网络经济到数字经济,这是科技创新的过程。虽然世界经济迭代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要想实现转型升级,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

  首先,必须培育大量技术人才。从教育水平和劳动力规模来看,印度正奋起直追。印度已经建设许多职业技术学院,为印度培养了大量工程师。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印度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在人才流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贸易逆差”。大量优秀工程师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作,印度国内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美国硅谷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来自于印度。他们为美国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这种人才外流现象,客观上使印度庞大的人口规模很难形成“人口红利”。

  由于技术人才短缺,美国苹果公司在印度工厂制造的产品合格率只有50%,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国苹果公司不得不重新考虑在中国设立工厂,以便利用中国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其次,印度是一个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印度中央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外资。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劳动法律制度复杂,外国投资者在印度设立工厂成本相对较高。

  虽然印度工人工资水平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工人工资水平大体持平,略低于中国,但是,由于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印度在劳动力竞争方面比较优势并不明显。

  繁琐的土地征用程序和相对低下的劳动效率,使得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始终处于尴尬境地。虽然印度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鼓励外资企业在印度设立工厂,制造产品出口到海外。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度仍然是贸易逆差相对较大的国家。这说明印度需要大量的进口,同时也说明,印度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制造大国,还必须解决生产要素配置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第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完整的产业链,主要产品零部件原材料必须全球采购。印度政府官员所谓取代中国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主要产品零部件原材料的供应链,显然是白日做梦。印度是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当年英国统治南亚次大陆,根本没有考虑在印度发展工业,印度实际上是一个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发展中国家。

  虽然近些年来印度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通过吸引外资设立工厂,大力发展制造产业,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绝大多数产品零部件必须进口,因此,要想取代中国形成主要产品零部件原材料的供应链,既面临原材料短缺的问题,同时也面临工业制造能力不足的问题。

  印度军事工业是印度工业的缩影。虽然印度雄心勃勃,制造自己的航空母舰。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印度仍然依靠采购国外军火,满足军队需要。在印度这样一个工业基础脆弱的国家,要想形成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恐怕还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

  当然,由于印度人口膨胀,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不排除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企业在印度投资设立工厂,使印度在某些产品制造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现代制造业建立在技术集成基础之上。印度在软件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如果在硬件领域取得突破,印度很可能会在某些产业领域后来居上,成为世界先进制造国家。

  对于印度提出的战略目标中国乐观其成。中国认为随着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新兴产业会不断出现,产业链和主要产品零部件原材料的供应链会随时发生改变。   正因为如此,中国并不会在存量基础上与印度开展竞争。当然也不会从静态的角度与印度进行比较。中国希望喜马拉雅山南北端这两个国家比肩而立,公平竞争,共同促进人类进步。

  中国在工业制造方面已经制定了自己的规划。中国认为从工业社会到网络社会,从数字社会到太空社会,人类文明发展不会停下脚步。中国正努力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步伐,通过发展数字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争取早日在数字经济发展领域形成制度和标准,并且在数字经济基础之上开发太空,发展太空经济。

  对于中国一些企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等南亚国家,政府乐观其成。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分工,充分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具体表现。

  中国和印度贸易投资不平衡现象,不是中国希望看到的。中国愿意加大对印度的投资,愿意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快贸易发展步伐。可是,印度似乎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时时刻刻处处提防中国。这就使得两国在经济合作方面,始终面临困境。

  中国愿意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会晤机制框架内,积极探讨加强合作的各种可能性。中国希望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会晤机制框架内早日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加强与印度的经济合作。

  中国居安思危,投入大量科研教育经费,加快基础理论研究步伐。近些年来,中国建造了一系列科学大装置,为基础理论的发展作出中国贡献。中国正逐渐释放“人才红利”,争取充分利用大学毕业生加快中国经济转型的步伐。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同样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中国就业观念需要改变。现在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工厂流水线岗位工作,他们宁愿从事快递等自由职业。这充分说明中国大学毕业生希望获得更多发展空间。   对于中国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社会各界应当逐步改变陈腐的观念,不要以传统思维或者错误的思维定势,批评大学毕业生作出的选择。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水平和对时间的自由支配度是衡量职业岗位价值重要标志。如果从事自由职业可以获得更多自由支配时间,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应当鼓励大学毕业生自由选择。社会不必冷嘲热讽,有识之士也不必悲天悯人。说到底,大学毕业生选择何种职业,与自己的能力有关,与教育水平有关,与收入有关,当然,与市场竞争有关。

  鼓励大学生毕业生自主择业,应当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或许大学生在自由择业过程中,会突发灵感,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千万不要对大学毕业生想象力感到怀疑。许多奇思妙想,或许就是在漫无目的迷茫之中产生的。当年爱因斯坦在专利局思考相对论,没有人认为是人才埋没。如今大学毕业生自主选择就业岗位,社会应当予以尊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人人平等,逐渐消除职业歧视。

  第二,中国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既要看到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要敢于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换道超车”。

  可以设想,如果在芯片制造领域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软件设计领域,开发新的协议,那么,中国不仅可以彻底绕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知识产权森严壁垒,而且可以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年克林顿政府的副总统戈尔正是利用美国军方开发的通信系统,建设所谓“信息高速公路”,才导致网络经济蓬勃兴起。

  中国正研制新一代的信息通信协议。中国在量子通讯、卫星导航、光子计算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只要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优越性,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重点突破,不远的将来,中国有可能会最先进入太空经济时代。到那个时候,想要取代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只能仰望星空。

  中国在交通建设领域快马加鞭。假如从中国首都北京到海南省海口市建设磁悬浮高速铁路,运营速度达到每小时600公里以上,就可以将现有的“客运专线”腾出来运送更多的物资,中国物流速度将大幅度提高。

  中国正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步伐。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巴西宣布加入中国“一带一路”计划,今后中国远洋货轮将四通八达,中国高速铁路将贯穿亚欧大陆。中国在量子经济、太空经济发展领域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国不担心印度会后来居上。只要中国专心致志,加快产业升级改造的步伐,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中国就一定能在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印度财政部长

  中评社北京5月1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印度财政部长4月10日在美国华盛顿著名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表讲话,强调印度政府已经推出生产激励计划,内容涵盖13个制造业领域,目标是成为中国的“替代选择”。此前印度政府已经制定宏伟目标,到2030年,把印度出口额提高到20000亿美元。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印度发展制造业,走工业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但是,如果把中国作为竞争对象,试图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国家,并且把中国产业链和主要产品零部件原材料供应链转移到印度,印度政府官员想法似乎过于天真。

  工业化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早期的工业化是机械化,现在的工业化是电子化。不久的将来,工业化将表现为数字化。从工业经济到网络经济,从网络经济到数字经济,这是科技创新的过程。虽然世界经济迭代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要想实现转型升级,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

  首先,必须培育大量技术人才。从教育水平和劳动力规模来看,印度正奋起直追。印度已经建设许多职业技术学院,为印度培养了大量工程师。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印度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在人才流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贸易逆差”。大量优秀工程师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作,印度国内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美国硅谷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来自于印度。他们为美国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这种人才外流现象,客观上使印度庞大的人口规模很难形成“人口红利”。

  由于技术人才短缺,美国苹果公司在印度工厂制造的产品合格率只有50%,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国苹果公司不得不重新考虑在中国设立工厂,以便利用中国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提高产品的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