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中美重建对话能否避免冲突?
中评社华盛顿10月5日电(记者余东晖)中美两国过去几个月开始重建高层对话渠道,这被广泛视为双方管控分歧,避免竞争滑向冲突的努力。美国学者认为,尽管重建对话是正面的进展,但如果双方没有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两个大国避免冲突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美国智库昆西研究所4日以“美中冲突是否不可避免?”为题举行线上辩论会,辩论双方是昆西研究所研究员文哲凯(Jake Werner)和企业研究所非常驻高级研究员贝克利(Michael Beckley)。
两人虽然是辩论,但对两国避免冲突的前景不表乐观却是一致的,只不过两人主张的避免冲突的路径不同。
文哲凯表示,过去几个月中美重开外交是极其正面的发展,降低了紧张温度,产生了处理问题的空间。但是目前双方面临的困难是,在没有实质性改变驱动冲突的深层次问题下,实质性的外交能否延续?如果双方不能找到方式改变推动两国走向冲突的格局,则冲突背后的驱动力量还会滋长。
文哲凯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双方都把政治、经济、社会的不安全归咎于对方,都认为对方是问题的源泉,并由此动员自己社会力量来对抗对方。美方更多地将所有与中国有关的东西都定义为国家安全关切,中方也越来越倾向于这么做。这种轨迹走得越远,两国关系就越难转圜。
文哲凯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对两国刚开始重建对话就能避免冲突产生乐观情绪是错误的,因为内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处理。他认为,美中之间的问题与全球体系结构的破裂有关。全球体系变得更加零和,涉及全球权力的分配、经济成长的分配等。除非美中两国能就此展开合作,否则驱动冲突的力量不会改变。
贝克利的观点更加悲观,他认为美中两国实际已经处于冷战之中,虽然不是美苏之间的那种“冷战”,但在关键利益冲突,双方愿意动用一系列工具来逼迫对方,又不直接发生战争方面有相似之处。
贝克利称,美中之间有根本不同的世界观,这种“持久的对手”关系将持续数十年。双方冲突性的利益难以通过外交谈判解决,因为这是由双方都历史、地理、政治体系决定的。双方非常难以做出“可信承诺”,即难以在不担心被对方利用的情况下做出重大让步。
在此不乐观的背景下,如何避免美中走向冲突,两位新生代学者的观点迥异。
文哲凯认为,发现道路迈向美中建设性的关系的希望犹存。事实上,双方在乌克兰、台湾等安全问题上存在自我克制甚至合作的空间,在全球发展、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更可以合作,以化解零和对立的冲动。
文哲凯表示,华盛顿的任何对华敌对行动都被叫作竞争,这具有误导性。健康的竞争不是基于排他性的倡议。中国能接受竞争性的框架,但不接受排他性的框架。如果中国也走向这条道路,则世界势必出现地缘政治集团对立,真的就会陷入冷战之中。好在现在还有机会,避免这种状况发生。
贝克利则认为,美国对华接触四十年,并没有改变中方对于美国意图的评估,也没有改变中国想统治东亚的愿望。因而他主张美国现在应当与盟友一起,发展中国想统治领域的替代方案。他宣称,从中长期看,中国实力到2030年代与美国相比可能相对削弱,但短期内北京可能存在“窗口机会”,在台湾、经济扼制点等方面发起进攻。因而他还是鼓吹加大对华威慑力度。
中评社华盛顿10月5日电(记者余东晖)中美两国过去几个月开始重建高层对话渠道,这被广泛视为双方管控分歧,避免竞争滑向冲突的努力。美国学者认为,尽管重建对话是正面的进展,但如果双方没有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两个大国避免冲突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美国智库昆西研究所4日以“美中冲突是否不可避免?”为题举行线上辩论会,辩论双方是昆西研究所研究员文哲凯(Jake Werner)和企业研究所非常驻高级研究员贝克利(Michael Beckley)。
两人虽然是辩论,但对两国避免冲突的前景不表乐观却是一致的,只不过两人主张的避免冲突的路径不同。
文哲凯表示,过去几个月中美重开外交是极其正面的发展,降低了紧张温度,产生了处理问题的空间。但是目前双方面临的困难是,在没有实质性改变驱动冲突的深层次问题下,实质性的外交能否延续?如果双方不能找到方式改变推动两国走向冲突的格局,则冲突背后的驱动力量还会滋长。
文哲凯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双方都把政治、经济、社会的不安全归咎于对方,都认为对方是问题的源泉,并由此动员自己社会力量来对抗对方。美方更多地将所有与中国有关的东西都定义为国家安全关切,中方也越来越倾向于这么做。这种轨迹走得越远,两国关系就越难转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