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结构功能路径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夯实和平发展基础、推进心灵契合统一的必然要求。

  中评社╱题: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结构功能路径 作者:黄清贤(台湾),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国民党原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部主任

  【摘要】两岸融合发展是当前台湾内部对于两岸关系认知有误区、台海外部存在干涉势力引发高度风险时,从和平发展迈向祖国统一的重要进程,因此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具有稳定两岸关系的意义与价值。若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观之,可以透过经济层面执行“适应”的功能,透过文化层面执行“模式维持”的功能,也透过社会层面执行“整合”的功能,更透过政治层面执行“目标达成”的功能,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为两岸同胞携手开创美好生活建立坚实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积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活动,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进程。换言之,在迈向祖国统一的过程中,除了必须排除外部干涉与“台独”分裂的干扰变量之外,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夯实统一基础的重要变量。

  在新发展格局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进程,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重要的进程;正如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

  基于上述的主题意识,本文认为两岸融合发展,可以从结构功能的路径进行深化;亦即可以透过认知两岸结构特性,瞭解相关功能运作的内涵,让特定结构正确地执行有效功能,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在当前高度风险的台海风云中,构建两岸和平稳定、共创美好生活的契机。

  一、结构功能路径的思维

  从结构与功能相互联系出发的结构功能主义,着重讨论系统的整体性议题。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形式的体系;构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且对系统整体发挥相应的功能,让整个系统得以稳定有效运行。

  关于结构,身为思想先驱者的涂尔干(Emile Durkheim)认为,①一切的作用,不论是固定或不固定的,都会对于个人施加外部约束;这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不管其个别表现如何,皆具有特定的存在形式。进而言之,结构是一种整体论的观点,需要系统性的分析才能真正理解事实;同时,结构具有约束性质,制约与决定个体的行动及思想。

  关于功能,涂尔干指出,②某些形式在某些相似形态的社会中有规则地发生,而且完成必要的功能,在特定的社会中就是正常的,反之则不正常;正常的形式要促进,不正常的形式则要消除,因此社会政策需要功能分析。他认为,③健康的社会需要存在制度化的核心价值与规范准则,否则社会将会陷入混乱,因此社会需要有不同部分在整体社会的功能联系,同时具有共享互通的价值。

  依据结构功能主义论者的帕森斯(Talcott Parson)主张,系统是行动者与环境互动的体系,系统有结构性,而且有秩序,有将行动指向目标的价值模式,系统想要生存,某些功能需要被满足。对此,他提出AGIL模式,④认为行动系统能够存在,需要有适应(Adaption)、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模式维持(Latency)的四种功能。

  这四种功能中,“适应”是指系统因应外部环境,使自己与环境能相互调和,亦即系统由其外部环境获得足够的资源或能力,⑤以及这些资源或能力在该系统中的适当配置。“目标达成”是指系统界定目标并动员资源达成,也就是系统有可助于确立目标且为实现目标、激发和调动该系统能力与能量的功能。

  “整合”是指系统为了稳定性与一致性,会调整与协调各部分的需要,包括建立控制手段、调和各子系统、防止系统混乱的功能。“模式维持”则是指提供保持成员动机以激发能力的手段,亦即将能量储存并且配置于系统的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潜力维持与张力处置。

  从总体的社会系统观之,执行这四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这四者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协调,使社会处于整体均衡、自我调节、相互支持的系统状态。换言之,结构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形成一种总体系统;⑥这个完整体系的四个子系统,分别对应了四项基本功能,也就是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的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的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持”的功能。

  二、两岸融合发展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11月1日视察福建平潭,在科技公司与多位台资企业的负责人座谈时指出,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接着继续在2015年3月4日与5月4日、2016年3月5日与11月1日、2019年1月2日与3月10日,以及2021年3月25日的讲话中,皆提到“两岸融合发展”,让相关的理念日趋完整,成为新时代中共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重要组成。

  两岸融合发展的内容,例如在2016年11月1日下午三时,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洪秀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谈时,在六点意见的第三点即提出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具体阐释了两岸开展经济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秉持互利双赢,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共两党要积极发挥交流管道作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创新方式,推动扩大两岸经贸往来,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支持两岸企业合作创新、共创品牌、共拓市场,扩大两岸中小企业和农渔业合作,扩大基层民众参与面和获益面。

  习近平表示,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要为两岸青少年教育、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早接触、多交往,增进亲情,瞭解大家庭,认同美好家园。大陆将本着“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将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在2019年1月2日的《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他明确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将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让大家有更多获得感。

  同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表示,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对台工作既要着眼大局大势,又要注重落实落细;要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

  习近平说,要在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要把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听取台湾同胞呼声,研究还可以推出哪些惠台利民的政策措施,只要能做到的都要尽力去做。

  到了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更强调,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换句话说,从通、惠、情的两岸一家人视角,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迈出更大步伐。

  三、两岸融合发展的成果

  两岸融合发展可以分别从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的四个层面观察,探讨目前已达到的成果,亦即执行使自己与环境相互调和的“适应”功能、保持成员动机以激发能力的“模式维持”功能、调整与协调各个部分需要的“整合”功能、有可助于确立目标且为实现目标的“目标达成”功能,有效进行两岸融合发展。

  为了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中央台办等部门在2018年2月出台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2019年11月继续推出“26条措施”、2020年5月公布应对疫情助力台企的“11条措施”、2021年3月出台支持台胞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农林22条措施”等一系列惠及台湾同胞政策,以及各地也纷纷发布配套举措,让两岸融合发展陆续呈现相当成果。

  经济层面,两岸融合发展发挥台胞与大陆发展环境相调和的“适应”功能,例如多家台企进入2022年绿色制造名单、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有8家台资企业和项目分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提名奖;各地积极支持台企申设高新技术企业并同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下,2022年在广东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台企,已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等减免超过47亿元人民币,在江苏有121家台企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台企获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的支持、26家台企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848家台企入库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

  文化层面,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了台胞在大陆的发展动机、激发能力的“模式维持”功能,在两岸共有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台胞积极加入大陆的各类文化团体,参评文化奖项,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文联及其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迄今已吸收台湾地区会员82人,台湾艺术家参评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等重要奖项,台湾演艺人士每年参与大陆的广电视听节目和电视剧制作近千人次。在多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两岸的文创机构和艺术家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层面,两岸融合发展发挥了调整与协调的“整合”功能,帮助台胞进入大陆生活领域,所以迄今有331名台胞在22个省区市,荣获地市级以上的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等荣誉称号;已有上万名台胞报名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其中有578人通过了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3000多人通过医师资格考试,156人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解决台胞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地维护台胞合法权益的部分,2022年各级地方台办共受理涉台纠纷案件4060件,办结3951件,结案率97.3%,成效相当明显。

  政治层面,两岸融合发展是有助于确立与实现祖国统一目标的“目标达成”功能,除了在大陆的台胞表达要将两岸统一、民族复兴的大业,与个人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贡献力量之外,今年以来从台湾到大陆交流的诸多团体成员也表示,继续支持“九二共识”,积极地融入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贡献。同时,在台湾的民众纵使面对许多抹黑大陆的不实资讯,对于两岸交流,依然有32.8%的民众非常乐见、43.8%的民众还算乐见,也就是有近八成的民众乐见两岸交流,表示两岸融合发展的成果还是有影响力。

  四、两岸融合发展的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后陆续提出两岸融合发展理念,中央台办等机构在2018年后发布一系列惠及台胞政策以来,虽然两岸融合发展已积累相当成果,但在“倚外谋独”、“以台制华”继续拉高台海情势风险下,两岸融合发展必须继续深化,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效消弭“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迈向祖国完全统一。

  经济层面,两岸融合发展需进一步落实台胞与环境相互调和的“适应”功能,让经济政策能结合台资企业的具体需求,提升回应性并排除阻碍力量;针对台资企业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逐步实现对于台资企业非禁止即可进入的清单管理模式;既要支持台资金融机构落地,依法合规地开展业务,也要加大内地银行对台资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多元化金融产品提供,又要鼓励台资企业以上市的方式进行股权融资。

  文化层面,两岸融合发展必须进一步强化台胞在大陆的发展动机、激发能力的“模式维持”功能,因为两岸中华文化的沟通与交融,既是符合民众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现实需求,更蕴含了凝聚思想共识、重塑共同记忆、传承发扬创新的深刻文化意义;因此可以在两岸具有较密切联系以及较广阔合作空间的领域,如文学与艺术、宗教与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资源开发等范畴,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文化传承创新和宣扬活动。

  社会层面,两岸融合发展可进一步帮助台胞融入大陆生活,发挥调整与协调的“整合”功能;在现有惠台政策体系框架下,细化和深化相关举措,增进两岸民众的瞭解与互信,促进两岸社会形成更紧密联系。推动继续提升台胞权益保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同时扩大保障主体和保障权益范围;针对目前地方性法规对于台胞权益保障进程不一的现象,从中央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整合与补充相关法规条款,增强对台胞权益保障的权威性,节约地方立法成本。

  政治层面,两岸融合发展对于确立与实现祖国统一目标的“目标达成”功能,具有从和平发展往和平统一推进的时代意义,因此可在前述的两岸融合发展成果基础上,强化台湾同胞对于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正确认知与政治互信。换言之,只要认同与践行“九二共识”的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台湾同胞不但可以到大陆享有同等待遇、获得自我实现空间,在台湾也可处于和平稳定的环境中,透过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与大陆同胞一起共创美好生活。

  五、结论

  两岸融合发展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进程,同时是迈向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阶段,因此,深化融合发展是当前面对台湾内部有两岸关系认知迷惘、台海外部存在干涉势力引发高度风险之际,稳定台湾情势、争取台湾民心,推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共创福祉的重要举措。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时,对台工作既要着眼大局大势,又要注重落实落细;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要在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让台湾同胞愿意来、留得住、融得进、发展好。

  进而言之,可以在现有的两岸关系结构中,发挥经济层面的“适应”功能、文化层面的“模式维持”功能、社会层面的“整合”功能,与政治层面的“目标达成”功能,在新发展的格局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祖国完全统一的基础,迈向两岸同胞共创民族伟业的光明未来。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一国两制的行政功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本研究项目得到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

  注释:

  ①Patrick Baert and Filipe Carreira da Silva.Social The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Cambridge: Polity Press,2010: 12-18.

  ②Emile Durkheim.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And Selected Texts on Sociology and Its Method [M].New York:Free Press,2014: 78-110.

  ③Emile Durkheim.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Society [M].New York:Free Press,2014: 277-308.

  ④Talcott Parson.The social system[M].London:Forgotten Books,2015:26-35.

  ⑤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05):52-56.

  ⑥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功能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J].社会学研究,2000(03):55-66.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8月号,总第308期)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夯实和平发展基础、推进心灵契合统一的必然要求。

  中评社╱题: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结构功能路径 作者:黄清贤(台湾),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国民党原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部主任

  【摘要】两岸融合发展是当前台湾内部对于两岸关系认知有误区、台海外部存在干涉势力引发高度风险时,从和平发展迈向祖国统一的重要进程,因此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具有稳定两岸关系的意义与价值。若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观之,可以透过经济层面执行“适应”的功能,透过文化层面执行“模式维持”的功能,也透过社会层面执行“整合”的功能,更透过政治层面执行“目标达成”的功能,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为两岸同胞携手开创美好生活建立坚实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积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活动,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进程。换言之,在迈向祖国统一的过程中,除了必须排除外部干涉与“台独”分裂的干扰变量之外,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夯实统一基础的重要变量。

  在新发展格局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进程,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重要的进程;正如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

  基于上述的主题意识,本文认为两岸融合发展,可以从结构功能的路径进行深化;亦即可以透过认知两岸结构特性,瞭解相关功能运作的内涵,让特定结构正确地执行有效功能,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在当前高度风险的台海风云中,构建两岸和平稳定、共创美好生活的契机。

  一、结构功能路径的思维

  从结构与功能相互联系出发的结构功能主义,着重讨论系统的整体性议题。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形式的体系;构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且对系统整体发挥相应的功能,让整个系统得以稳定有效运行。

  关于结构,身为思想先驱者的涂尔干(Emile Durkheim)认为,①一切的作用,不论是固定或不固定的,都会对于个人施加外部约束;这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不管其个别表现如何,皆具有特定的存在形式。进而言之,结构是一种整体论的观点,需要系统性的分析才能真正理解事实;同时,结构具有约束性质,制约与决定个体的行动及思想。

  关于功能,涂尔干指出,②某些形式在某些相似形态的社会中有规则地发生,而且完成必要的功能,在特定的社会中就是正常的,反之则不正常;正常的形式要促进,不正常的形式则要消除,因此社会政策需要功能分析。他认为,③健康的社会需要存在制度化的核心价值与规范准则,否则社会将会陷入混乱,因此社会需要有不同部分在整体社会的功能联系,同时具有共享互通的价值。

  依据结构功能主义论者的帕森斯(Talcott Parson)主张,系统是行动者与环境互动的体系,系统有结构性,而且有秩序,有将行动指向目标的价值模式,系统想要生存,某些功能需要被满足。对此,他提出AGIL模式,④认为行动系统能够存在,需要有适应(Adaption)、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模式维持(Latency)的四种功能。

  这四种功能中,“适应”是指系统因应外部环境,使自己与环境能相互调和,亦即系统由其外部环境获得足够的资源或能力,⑤以及这些资源或能力在该系统中的适当配置。“目标达成”是指系统界定目标并动员资源达成,也就是系统有可助于确立目标且为实现目标、激发和调动该系统能力与能量的功能。

  “整合”是指系统为了稳定性与一致性,会调整与协调各部分的需要,包括建立控制手段、调和各子系统、防止系统混乱的功能。“模式维持”则是指提供保持成员动机以激发能力的手段,亦即将能量储存并且配置于系统的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潜力维持与张力处置。

  从总体的社会系统观之,执行这四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这四者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协调,使社会处于整体均衡、自我调节、相互支持的系统状态。换言之,结构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形成一种总体系统;⑥这个完整体系的四个子系统,分别对应了四项基本功能,也就是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的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的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持”的功能。

  二、两岸融合发展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11月1日视察福建平潭,在科技公司与多位台资企业的负责人座谈时指出,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接着继续在2015年3月4日与5月4日、2016年3月5日与11月1日、2019年1月2日与3月10日,以及2021年3月25日的讲话中,皆提到“两岸融合发展”,让相关的理念日趋完整,成为新时代中共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重要组成。

  两岸融合发展的内容,例如在2016年11月1日下午三时,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洪秀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谈时,在六点意见的第三点即提出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具体阐释了两岸开展经济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秉持互利双赢,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共两党要积极发挥交流管道作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创新方式,推动扩大两岸经贸往来,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支持两岸企业合作创新、共创品牌、共拓市场,扩大两岸中小企业和农渔业合作,扩大基层民众参与面和获益面。

  习近平表示,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要为两岸青少年教育、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早接触、多交往,增进亲情,瞭解大家庭,认同美好家园。大陆将本着“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将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在2019年1月2日的《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他明确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将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让大家有更多获得感。

  同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表示,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对台工作既要着眼大局大势,又要注重落实落细;要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

  习近平说,要在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要把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听取台湾同胞呼声,研究还可以推出哪些惠台利民的政策措施,只要能做到的都要尽力去做。

  到了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更强调,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换句话说,从通、惠、情的两岸一家人视角,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迈出更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