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学者谈大国关系和国际秩序演变
中评社北京7月6日电(实习记者 叶佳怡)7月4日,由清华大学与中国人民外交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在京举行,此次论坛以“共促世界和平与繁荣:共担、共享、共赢”为主题,五位专家学者就“大国关系的演变与国际秩序”主题展开小组讨论。
谈到后西方的世界秩序,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里·布赞教授看来,后西方国际秩序中不会有超级大国,没有哪个国家会有足够的全球经济比重或者是足够的意愿来承担这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全世界会有大国或区域大国,这意味着这个世界会有更多的军事化和核扩散,会有再次武装的情况。此外,也会有非常广泛的基础设施战争,国家相互攻击对方的基础设施,低于军事行动的门槛。他认为世界秩序的不确定性有三点:第一,气候变化无法回避,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会带来巨大的国际秩序转型和变化;第二,美国政府会有“钟摆式”的变化,美国的制衡在减弱;第三,协调充满不确定性,中美和美俄关系不知道会如何演进,美欧关系现在也尘埃未定。
关于中国在这个秩序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巴里·布赞教授认为,中国在这样的国际秩序当中会更加舒适,中国也会面临很多机遇。在“文明博弈”中,中国也具有优势。对中国来说,还有风险。“流氓式”的美国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风险,中国也不喜欢这样的不确定性,但是必须要共存。
关于世界秩序如何构建,加州大学戴维德·莱克教授分享到,世界秩序有规律可循,它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有意而为的。他总结了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四个特点:第一,以主权为基础,主权平等,承认国家自觉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第二,遵循《日内瓦公约》关于战争的定义以及领土的完整,限制国家之间的冲突;第三,坚持自由市场的原则,开放自由贸易和资本市场;第四,促进民主的原则和人权。
新加坡国立大学邝云峰教授认为,当今的全球体系是两极的,今天的局势就像冷战1.0时期一样,其特点是两个大国之间激烈的对抗和竞争。谈到特朗普2.0时代的中美关系,他指出,国内的政治背景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很大。两国之间恶化是从特朗普上台前十年就开始的。在两极体系之中谁对谁威胁是明确的,而且也很难推卸责任,因此这两个主要大国陷入了相对得失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自奥巴马重返亚洲以来的美中互动。
邝云峰教授认为,中国是比苏联强大得多的对手,在东南亚,尽管许多领导人说不想选边站队,但是他们的战略联盟方向有利于中国。类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邝云峰表示,它关注的是意想不到的后果,“梦游”般地陷入全面战争,或者是一个“小火花”导致全面的爆发,一战被视为权力交接故事的一部分。通过冷战加上雅典斯巴达的内镜来看,今天的大国关系应该给我们希望,也让我们警惕结构性的威胁,希望和平的结局,就像冷战1.0一样。但随之而来的是需要时刻警惕,我们不会滑入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雅典斯巴达式的结局。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迈克尔·祖恩教授指出,现在的国际秩序是长期演变的结果。但是,这个秩序已经包含了自我毁灭的种子,所以它的衰落也并非偶然。他提到衰落的两个原因:第一,衰落由成功开始,这是一个开放的秩序,所以会出现力量平衡的变化;第二,并没有意愿和相应行动以改变国际机构适应力量的变化。关于系统性的对抗,迈克尔·祖恩教授表示,系统性对抗观念是以冷战为模板演变出来的,而潜在霸主之间的斗争被放在一个意识形态的框架中。从意识形态的状态来讲,民主国家和自由主义国家都非常广泛地出现了对自由主义的抗拒,有些国家从自由民主的形态转为纳粹主义、民粹主义、威权主义或民族主义。很多国家现在正进行一个力量的变化,即意识形态战争。
中山大学周方银教授指出,国际秩序是国家之间稳定的规律和行为,它的主角是国家行为者,而大国关系演变会深远地影响到国际秩序,各国经常超出双边或三边动态,形成一个非常广泛的国家网络。关于当代的大国关系,他谈到,第一,大国战争的意志会带来很大的灾害,相对的益处几乎可以被忽略,任何理智的大国都不应该进行这样的战争;第二,大国相对于小国的战争,大国可以提供大量的能源资源,使得小国能够持久抵抗外国入侵,大国的支持使得小国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第三,高科技能力的重要性,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使得大国保持国际竞争的状态,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也越来越多地基于先进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以及数字经济。
谈到国际秩序的演变,他认为,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基于一些假设:第一,国际机构有很强的能力限制各国的行动;第二,国际机构的参与和合作能够改变一些国家的看法,限制他们的行动;第三,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国家一般都强调不能够挑战国际秩序。同时,周方银教授指出,第一,国际机构有巨大的局限,没有办法限制各国的行动;第二,尽管有非常复杂的国际机构网络,但是权力政治和丛林法则并没有消失;第三,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有一个根本性的弱点,即它特别容易受到大国权力政治的影响。他强调,为了增加未来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投入,我们必须要有更多的信心和信任。未来的国际秩序,必须要考虑到实力以及利益结构之间的动态。
中评社北京7月6日电(实习记者 叶佳怡)7月4日,由清华大学与中国人民外交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在京举行,此次论坛以“共促世界和平与繁荣:共担、共享、共赢”为主题,五位专家学者就“大国关系的演变与国际秩序”主题展开小组讨论。
谈到后西方的世界秩序,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里·布赞教授看来,后西方国际秩序中不会有超级大国,没有哪个国家会有足够的全球经济比重或者是足够的意愿来承担这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全世界会有大国或区域大国,这意味着这个世界会有更多的军事化和核扩散,会有再次武装的情况。此外,也会有非常广泛的基础设施战争,国家相互攻击对方的基础设施,低于军事行动的门槛。他认为世界秩序的不确定性有三点:第一,气候变化无法回避,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会带来巨大的国际秩序转型和变化;第二,美国政府会有“钟摆式”的变化,美国的制衡在减弱;第三,协调充满不确定性,中美和美俄关系不知道会如何演进,美欧关系现在也尘埃未定。
关于中国在这个秩序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巴里·布赞教授认为,中国在这样的国际秩序当中会更加舒适,中国也会面临很多机遇。在“文明博弈”中,中国也具有优势。对中国来说,还有风险。“流氓式”的美国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风险,中国也不喜欢这样的不确定性,但是必须要共存。
关于世界秩序如何构建,加州大学戴维德·莱克教授分享到,世界秩序有规律可循,它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有意而为的。他总结了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四个特点:第一,以主权为基础,主权平等,承认国家自觉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第二,遵循《日内瓦公约》关于战争的定义以及领土的完整,限制国家之间的冲突;第三,坚持自由市场的原则,开放自由贸易和资本市场;第四,促进民主的原则和人权。
新加坡国立大学邝云峰教授认为,当今的全球体系是两极的,今天的局势就像冷战1.0时期一样,其特点是两个大国之间激烈的对抗和竞争。谈到特朗普2.0时代的中美关系,他指出,国内的政治背景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很大。两国之间恶化是从特朗普上台前十年就开始的。在两极体系之中谁对谁威胁是明确的,而且也很难推卸责任,因此这两个主要大国陷入了相对得失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自奥巴马重返亚洲以来的美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