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话2023大国关系与中国外交

发布会、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北京4月1日电(记者陆文煜)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知识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23年大国关系与中国外交研讨会”30日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主持,9位专家学者围绕当前“国际形势与大国关系主要特点”以及“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机遇挑战”展开研讨,近百位专家学者、师生、媒体到场参会。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蓝皮书》副主编刘卿表示,2022年国际形势剧烈动荡、国际力量加快重组、大国竞争向纵深发展。全球安全、经济、金融、能源、粮食等多重挑战叠加,世界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擘画下,中国外交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线,应变局,解困局,创新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202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中国外交将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以更宏阔的视野、更有力的行动,为动荡变革的国际形势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为推动民族复兴谱写新华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梦孜(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梦孜表示,当下全球化正遭遇挫折,而中国的崛起是全球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结果,全球化的前途也关联到中国发展崛起的前途,应当正确看待全球化。傅梦孜指出,目前全球化遭遇了阶段性的挫折,正在经历换轨调档,以中国为代表的的新兴经济体构成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今年的发展主要力量。未来,全球化将实现更高程度、更高质量的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结构变化成为势能。但同时,未来的全球化将是有选择性的全球化,发达国家有所封闭。另外,全球化也使本地人的利益更受重视,本地化、周边化成为阶段性趋势。傅梦孜认为,中国还是要高举全球化的旗帜,坚持全球化正确方向,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引导全球化向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中评社 陆文煜摄)

  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分享对于2022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五大观察。她指出,在中国外交方面,中国成为稳定力量和塑造力量;在国际秩序方面,秩序、体系的讨论音量增大,乌克兰危机远未终结,学界普遍担忧“新铁幕”的出现,大多数国家拒绝“选择”;在全球经济方面,东方、西方、第三方的能源格局进一步重塑;在全球治理方面,不少问题被边缘化,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受挫折;另外,如今全球面临信息战、舆论战、认知战、叙事战,加强对外传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于江(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于江分享中欧关系的观察认为,应该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欧洲形势和中欧关系,深刻体会中欧关系的世界意义。当下,欧盟在承受多重压力,但其在经济、科技、工艺、文化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虽然美国对欧洲的威逼利诱给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带来一些困扰,但更应看到的是,中欧在全球治理、双多边合作和全球发展事业中存在着巨大合作潜力。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领导人意识到中国对欧洲的重要意义,相信随着中欧首脑外交的密集展开,中欧关系进一步稳定向好的态势将愈发明朗。

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沈铭辉(中评社 陆文煜摄)

  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沈铭辉分享世界经济和价值链的剧变。他表示,在传统的全球价值链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外部市场曾为亚洲经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消费者,也是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亚洲经济体在整个的价值链的分工里,曾经更多体现为生产端的分工,而不是消费端的分工。如今这一情况正发生变化,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超大规模市场,正在作为一个不断成长的最终消费品市场,为亚洲经济体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在需求层面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中国经济不仅保持高增长率,同时对外贸易大幅增长,为周边国家提供了强大的贸易投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强调供应链韧性问题来人为干预市场,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给亚洲区域合作和价值链带来巨大挫折。沈铭辉判断,亚太地区的部分行业领域可能会同时形成两个区域产业,一个是中国为中心,更多提供最终产品,另一个坚持以前以欧美传统市场为中心的价值链。另外,区域化格局正在形成,但是否会代替过去的全球范围内的发生变化还不得而知。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中评社 陆文煜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分享年初赴美观察。他注意到,美国人对通货膨胀的敏感度远高于贫富悬殊和民主衰败、亚裔群体的地方参选值得关注、美国政治的情感极化已经影响当地的社会交往,这些细节令他印象深刻。谢韬分析,中美交往进入寒冬期,中美人文交流短期之内不容乐观。

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副总编辑刘云云(中评社 陆文煜摄)

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赵江林(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国日报评论部编辑张曦(中评社 陆文煜摄)

发布会、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陆文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