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美台海政策更具交易性实用性

“台海新观察第十次会议”5月24日在湖北神农架举行(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5月26日电(记者 海涵)以“维护台海和平的助力与阻力”为主题的“台海新观察第十次会议”5月24日在湖北神农架举行。围绕影响台海和平的外部因素,学者们在会上予以分析研判。他们普遍表示,特朗普2.0时代的台海政策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单边主义与交易型特征,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会更加实用,任何行动都会“明码标价”,追求回报。

  美国特朗普2.0政府执政已过百日,有人称之为“百日维新”,也有人称之为“百日新政”。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王海良认为,“说是维新拔高了,说是新政也不够客观,毋宁说特朗普政府陷入了乱政的漩涡。”他表示,特朗普执政团队是典型的草台班子,其组成有反传统性和非典型性,内阁成员缺乏执政资质和阅历,人选主要由特朗普个人偏好决定。这样的团队是治理外行,乱打误撞,必导致乱政失序。

  王海良就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趋向予以研判。他表示,在基本收缩的战略取向下,特朗普政府的对台政策不可能比拜登政府更激进,只能更现实,也就是更实用主义。这就决定了这一政策在不颠覆美国传统的前提下,以经济为优先,以安全为底线,只盯芯片,突出军售,对台不断敲诈勒索,并准备拿其做交易。基本上可以断定,特朗普会兼顾美国传统对台政策取向或基本方针,但一定会按自己的思路出手处理台湾问题和应对台海局势。模糊一中是特朗普政府实用主义对台政策的工具。在模糊一中下,特朗普有对华妥协、用台湾换取巨大经济利益的思想准备,其思路可能是以不阻拦中国和平统一,来换取美国实力增强与印太和平。特朗普在中美达成关税协议后的答记者问所言,不经意地讲出了心里话。

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王海良(中评社 海涵摄)

  复旦大学教授、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认为,在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基本路径之下,特朗普新政府的两岸政策可能出现极限施压与战略克制并存的特点,台湾问题在中美战略博弈之中的不确定性与危险性将更加突出,美台军事与安全关系也将在美国“以台制华”以及台湾当局“倚美谋独”政策的推动下进一步升级,同时也会因特朗普独特的执政和决策风格的影响,更加凸显出交易性与议题联动的特征。

  信强分析,特朗普新政府必将继续深化“以台制华”策略,在军事安全关系上进一步“武装台湾”,发挥其遏制中国的工具性价值。尽管未来四年内美国将持续加强对台军事安全勾连,但对于特朗普而言,任何行动都是要“明码标价”,必须从台湾当局获得相应的回报。特朗普新政府将会贯彻“交易式孤立主义”(Transactional Isolationism),更加注重美台安全合作的经济效益并借此从台湾榨取丰厚的利润回报。此外,作为美台关系众多议题中的关键一环,特朗普将会充分利用台当局的“不安全感”与对美安全依赖,以之为筹码迫使后者在半导体、经贸等其他议题做出重大让步。

复旦大学教授、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中评社 海涵摄)

  谈及美国的台海政策,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滨认为,美国台海政策服从和服务于护持霸权地位的总路线。台海变局的持续深化意味着中美及两岸间实力对比变化的加剧,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权力结构的变化,这无疑加剧了美国台海政策在维持所谓“现状”上的难度。当前,美台勾连深化的本质就是形成合力以维持对中国大陆的均势。

  汪滨分析,总体上,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的台海政策必然依循美国大战略的转型而做出调整,并在其结束俄乌冲突和对伊朗问题之后,才会成为关注的重点。因此在此之前,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仍会依循既有政策基调,而主导者也不会是特朗普本人,而在此之后,特别是随着中美新一轮“关税战”矛盾的深化,台湾问题作为特朗普政府对华博弈的策应工具加以使用的可能性恐会越来越高。不论是延续既有政策基调,还是打“台湾牌”,都意味着美国对于赖清德当局给予实质性“保护”的空间,为其策动“一中一台”态势固定化、持久化创造条件,而特朗普对华强硬的立场使之在台湾问题上难有妥协的可能,利用台湾问题将对华极限施压发挥到极致的可能性仍然较高。总之,在美台遏华合流共振的情况下,美国推动“以台制华”引发台海局势走向紧张的可能性势必大为升高。

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滨(中评社 海涵摄)

  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分析了特朗普解决俄乌冲突的方式对台海局势的影响。他认为,特朗普解决俄乌冲突的核心是凸显“美国利益优先”交易型策略,尽管采取多种方式施压,但在具体执行中却面临俄乌立场差异与国内政治阻力,解决战事的前景尚不明朗。从后续情势看,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中展现的“强权外交”可能成为其处理台海问题的参照和案例,例如,通过“交易”方式双向施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此类单边主义做法在当前的格局下可能加剧误判风险,导致台海局势更不稳定。

  盛九元认为,特朗普解决俄乌战争的方式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美国对外战略调整趋势、对台承诺不确定性、单边施压,以及由此导致中美关系变化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中评社 海涵摄)

  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研究员熊兴表示,随着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启,其对外政策呈现出更强烈的单边主义与交易型特征,美国对拉美地区的霸凌政策与中拉合作的深化形成鲜明对比,加之拉美未建交国与台当局的勾连,台海局势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面临深刻重构。

  熊兴表示,近年来,台当局在拉美的“邦交国”数量持续萎缩,仅存巴拉圭、海地、危地马拉、圣卢西亚等少数国家。但即便这些“友邦”,也因经济与外交现实逐渐向中国大陆靠拢,转向只是时间问题。巴拉圭农业团体已多次公开施压政府与台“断交”,预示台“邦交国”可能进一步减小。2025年5月的中拉论坛部长级会议上,海地外长巴蒂斯特与圣卢西亚外交官兰西科特均以 拉共体成员身份参会,现场两国国旗与中国国旗并列,显示出中方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维护。台当局试图通过参与国际活动维持“存在感”,但中国大陆通过深化中拉合作框架,将台湾问题严格限制在“非官方”范畴,其所谓“国际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研究员熊兴(中评社 海涵摄)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田赐表示,从特朗普上台后的一系列动作看,台湾问题显然不是新一届美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但“特朗普2.0”时代,美国对国家利益的认知正在发生转变,主要表现在:现实收益被放在绝对优先地位、按照相对收益的思维方式理解国家利益、美国国家利益认知的系统性在弱化,这在未来可能会对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造成较大影响。

  田赐指出,现实收益至上的国家利益观,决定了特朗普政府关注的重点将从台海和平和“现状”能否维持,逐步转向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的现实收益能否进一步增加。因此,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甚至是美国对台湾的所谓“安全承诺”都有可能被特朗普政府作为筹码,对海峡两岸进行“双重胁迫”。这将导致美国触碰底线甚至逾越底线的风险大大增加。在相对收益至上的特朗普政府面前,美国为了塑造对华战略竞争优势,很有可能变本加厉纵容“台独”分裂活动,借机对祖国大陆进行讹诈,这将导致台海风险进一步加剧。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田赐(中评社 海涵摄)

“台海新观察第十次会议”5月24日在湖北神农架举行(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5月26日电(记者 海涵)以“维护台海和平的助力与阻力”为主题的“台海新观察第十次会议”5月24日在湖北神农架举行。围绕影响台海和平的外部因素,学者们在会上予以分析研判。他们普遍表示,特朗普2.0时代的台海政策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单边主义与交易型特征,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会更加实用,任何行动都会“明码标价”,追求回报。

  美国特朗普2.0政府执政已过百日,有人称之为“百日维新”,也有人称之为“百日新政”。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王海良认为,“说是维新拔高了,说是新政也不够客观,毋宁说特朗普政府陷入了乱政的漩涡。”他表示,特朗普执政团队是典型的草台班子,其组成有反传统性和非典型性,内阁成员缺乏执政资质和阅历,人选主要由特朗普个人偏好决定。这样的团队是治理外行,乱打误撞,必导致乱政失序。

  王海良就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趋向予以研判。他表示,在基本收缩的战略取向下,特朗普政府的对台政策不可能比拜登政府更激进,只能更现实,也就是更实用主义。这就决定了这一政策在不颠覆美国传统的前提下,以经济为优先,以安全为底线,只盯芯片,突出军售,对台不断敲诈勒索,并准备拿其做交易。基本上可以断定,特朗普会兼顾美国传统对台政策取向或基本方针,但一定会按自己的思路出手处理台湾问题和应对台海局势。模糊一中是特朗普政府实用主义对台政策的工具。在模糊一中下,特朗普有对华妥协、用台湾换取巨大经济利益的思想准备,其思路可能是以不阻拦中国和平统一,来换取美国实力增强与印太和平。特朗普在中美达成关税协议后的答记者问所言,不经意地讲出了心里话。